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讯(记者 应腾)时隔两年竞逐中国考古界“奥斯卡”,对贵州考古意味着什么?
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
3月27至28日,贵州考古史上发掘规模最大的一处墓群——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作为22个入围项目之一,将进京角逐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赶考前,考古人熬夜“备考”
69天“拉网式”考古勘探,从发掘到验收,考古人用6个月发掘2192座墓的狠劲;修改12版汇报PPT的攒劲;“疯狂输出”94页PPT的较劲,浓缩在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15分钟的汇报里。
22进10优中选优,“实证”是评选关键
终极角逐,22进10,最先焦虑的不是各汇报单位,而是“十大”终评会评委王巍——
“作为评委,我的心情很复杂。说实话,这次评委工作是最受煎熬的。”
修改12版的PPT,考古人凭着这股“较真劲儿”搏击中流
从中原到边疆,从夏商都邑到海丝古港;从史前人类遗存,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22个项目竞逐如“神仙打架”。
对时隔8年再站汇报席,该项目发掘领队、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周必素而言,“这一次,我们的心里都在打鼓。”
94页PPT汇报材料“亮家底”,更展贵州文化自信
3月27日,202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将在全国22个考古领队的逐一汇报中,拉开角逐大战。
项目挖得好,更要会研究、梳理、提炼。
在终评汇报会仅限的15分钟时间里,掐时间、讲干货、抛亮点,答重点,是获取更多票数的关键。而在汇报后,面对现场专家刁钻质询,更考验汇报人研究功底和巧思应变。
多单位联合发掘,组团进京赶考
从一年的钻探,到一年后站在“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汇报席,和“千难万难”并驾齐驱的,是贵州考古人的“苦干实干”。
群策群力,狂飙冲击。点击视频,记者带你独家“探营”,看较劲的考古人,如何攒劲备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