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儿歌民谣中的漯河美食

日期: 来源:漯河日报收集编辑:漯河日报

漯河地处中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流传的儿歌民谣内容丰富、朗朗上口,富有鲜明浓郁的地域特色,充满了劳动的快乐、丰收的喜悦、生活的智慧。民以食为天。在这些儿歌民谣中,舌尖上的味道是其主旋律。今天就让我们从中找寻关于漯河传统特色美食的记忆吧。

包子 油馍 胡辣汤

筛箩箩,打转转,舅舅来了吃啥饭?杀小鸡,烙油馍,蒸包子,擀蒜面,胡辣汤弄两碗,你看舅舅馋不馋?

俗话说“娘亲舅大”。舅舅来了,家里好吃的、好喝的一股脑儿端上来。这首儿歌里出现的几种食物极具漯河特色,在漯河民谣里经常出现,如“客来了,可咋办?烙油馍,擀蒜面,呼噜呼噜两大碗”“麦梢黄,妮瞧娘,十斤油馍,五斤糖。妮不瞧娘,麦梢不黄”;又如“包子油馍胡辣汤,一天不吃想得慌”。漯河地区把闺女称为娘家的“油馍篮”。出嫁的闺女回娘家,村里人见了就会亲切地打招呼说:“‘油馍篮’回来看恁娘了!走快点儿吧,恁娘早就搁家等着哩。”

漯河地处平原,广泛种植小麦、玉米、谷子、高粱、红薯、豆类、芝麻等农作物。有一首民谣唱的就是各种粮食作物:“小虫儿飞翅膀奓,公公犁地媳妇耙。走路哩,别笑话,俺家种哩是好庄稼。高哩是秫秫,低哩是芝麻,不低不高是棉花。棉花地哩带打瓜,打瓜蛋,圆溜溜,抠出红瓤我吃喽,抠出白瓤喂牲口。”

以各种粮食作物为主要食材,漯河百姓形成了以面食为主的饮食习惯,包子、烙馍、油馍、蒸馍、菜馍、焦馍、锅盔、煎饼、饼子、窝窝头等不一而足。农历六月六民间有吃焦馍的习俗。传说这天是蚂蚁的生日,掉在地上的馍渣儿是给蚂蚁吃的。每种食物根据其烹饪方法的不同有很多品种,比如包子就有蒸包子和水煎包等。

“包子油馍胡辣汤”组合是早餐“标配”。这里的包子一般指水煎包。张福祥在一篇文章里介绍:漯河的水煎包以王福顺做的为上乘,香味醇厚,吃了余香满口。吃者赞曰:“墩子鼓,柿黄色,外焦里软带渣渣。”“包子多大油多深,一个四两俩半斤。”

漯河的胡辣汤以北舞渡胡辣汤历史最为悠久。北舞渡古称定陵。据史书记载,明、清两代,这里的商业经济达到鼎盛时期,是当时河南的商贸名镇。清乾隆年间,山陕商人在此创建山陕会馆。会馆落成大宴宾客时,席间有一道汤广受好评,这道汤就是胡辣汤。

漯河市区以徐木子胡辣汤最为有名,以味正、恋口且回味无穷饮誉郾漯一带。徐木子祖上在清朝同治年间就开始熬制胡辣汤。选用纯牛肉用大锅冷水熬制,原汤异常鲜美。香料中以胡椒为重。肉、面筋、粉条必不可少,海带、木耳、金针菜则锦上添花。“点睛之笔”是出锅后再淋上小米陈醋,喝下去通体舒泰。

漯河还有一种美味叫“沫糊”,也叫“豆沫”,原材料有豆子、小米、花生、豆腐条、粉丝等,汤色乳黄,配菜红绿分明,喝起来口齿生香。

同样以豆子为原材料的还有另外一道地方特色美食——懒豆腐。为什么叫懒豆腐?是因为它有一道工序像卤水点豆腐一样,用卤水点到豆浆里,使豆浆凝固到菜叶上,然后挤干水分,团成菜团子。这种菜团子就叫懒豆腐。懒豆腐可以用蒜蓉调拌来吃,也可以用辣椒炒着吃,还可以用烙馍卷着吃。春天做懒豆腐,就地取材大多选用荠荠菜、刺角芽等野菜,既省钱又美味。

烙馍 蒸馍 煎饼 锅盔

烙馍省,蒸馍费,要吃锅盔卖了地。

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户户鏊子流(摊煎饼)。

花椒树,耷拉枝儿,树上坐个小闺女,一顿吃俩大锅盔。

这些民谣里出现了烙馍、蒸馍、煎饼和锅盔四种面食。烙馍和蒸馍平时常吃,煎饼和锅盔是特定时间才吃的。农历二月二要吃煎饼,以时令野菜荠荠菜等为原料,很鲜美;锅盔是农历腊月廿三祭灶时必备的。

漯河地区有一种蒸馍叫杠子馍,要把发酵过的面多次揉团,每次都加一些干面以增加硬度,然后做成长圆状,形似杠子,放到笼中蒸熟。也有贴在锅边蒸熟的,靠锅的一面形成一层锅巴,呈焦黄色,俗称“老鳖靠河沿”,吃起来劲道、有香味且耐存放。杠子馍以北舞渡镇的为上乘。

饺子

小饺子,两头尖,下到锅里往上翻。金碗盛,银碗端,端给爷爷尝个鲜。

饺子,漯河又称“扁食”,是冬至和春节必吃的美食。俗话说“冬至吃顿扁,不咳嗽来也不喘”“冬至不过冬(吃饺子),扬场没有风”。也有冬至如果不吃饺子耳朵会被冻掉的说法。儿歌云:“年下吃扁食,扁食粘住牙,哭着喊他大。”“年下”就是春节,“大”就是父亲或者是父亲的弟弟。

另外还有“上车饺子下车面”之说,可能与形状有关——饺子短胖、面条细长。送亲人出门,吃碗离别的饺子,期盼短暂的分别后迎来长久的团聚。吃“下车面”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面条简单易做——夜半时分到家,开火、烧水、下面,油盐腌的葱花撒进去,一碗热乎乎的汤面条很快就做好了,瞬间家的味道溢满心间。漯河民间还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说。冬至是一年中最短的一天,夏至是最长的一天。俗话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从冬至开始,天黑得晚了,每天能多干一根线的活儿。从夏至开始,天一点点变短,直至冬至。时光周而复始,父母在变老,孩子在长大,岁月在饺子和面条的香味里悄然流逝。

粉浆面条

牤牛牤牛犁地吧,蚂蚁蚂蚁送饭吧,啥饭?芝麻叶粉浆面,呼噜呼噜两大碗。

这首民谣里的粉浆面条主要流行在漯河地区,与漯河毗邻的许昌几乎不吃粉浆面条。下粉浆面条用的汤是豌豆制成的,呈嫩黄色,闻着有酸香味。面条用硬面手工擀制,厚薄均匀,宽窄适当。下面条时必放芝麻叶,吃时佐以花椒树嫩叶、熟的咸黄豆、嫩芹菜疙瘩、辣椒油、花椒油等,那种酸香味很是独特。更妙的是,刚做好的粉浆面条不如放凉后再热热好吃,所谓“浆面条,热三遍,豆腐滚成肉价钱”。据说当年歌星毛阿敏来漯河演出,“征服”她的风味小吃就是粉浆面条。一碗下肚,毛阿敏称赞不已,要求“再来一碗”。

麻糖

哏儿哏儿哏儿,天明了,朵朵菊花开成了。开几朵?开三朵。爹一朵,娘一朵,剩下一朵喂鹦哥儿。鹦哥儿喂哩会扫地,一扫扫到南场里。南场有个卖糖哩,啥糖?麻糖。您掐给俺点俺尝尝,咂巴咂巴这么香。卖糖的你别走,回家我给你偷豌豆,俺娘砸我十砖头。回家我给你偷豆子,俺娘打我十扣子。回家我给你偷芝麻,俺娘打我十镰把。卖糖的你走吧,俺娘出来没好话。尖脚鞋,描大花,一脚踢你个仰八叉。

这首儿歌生动描述了一个孩子为吃上麻糖想尽办法,和妈妈斗智斗勇,最终以失败告终的趣事。麻糖是农历腊月廿三祭灶的必备品,过去被称为灶糖。麻糖选料精细、制作考究,要求芝麻沾满不露皮,两端封口不露馅,糖层起孔不僵硬,味香甜酥不粘齿,色泽诱人,粗细均匀,一斤刚好二十根。召陵区的“拐张麻糖”最有名。拐张村村名的来历据说源于岳飞率军在此破了金军的“拐子马”阵形。这一带以张姓人居多,就被称为拐子张村,慢慢演变为拐张村。“拐张麻糖”起源于300多年前,精选优质大米、麦芽、芝麻等主要原料,秉承传统工艺进行多重发酵,整个生产过程经过12道工序32个环节。“拐张麻糖”香甜酥脆不粘牙,很受欢迎。

糊涂

小巴狗,跑大路;大路窄,喊大伯,大伯搁那儿撑口袋;喊二伯,二伯搁那儿灌小麦;喊大娘,大娘搁那儿拐面汤;喊婶子,婶子在家磨粉子;喊奶奶,奶奶搁那儿择韭菜;喊叔叔,叔叔搁那儿锄红薯;喊姑姑,姑姑在家烧糊涂。

这首儿歌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漯河地区“三夏”农忙时节的生产生活场景。“撑口袋、灌小麦、锄红薯”,繁重的农活男人干;“拐面汤、磨粉子、择韭菜、烧糊涂”,做饭的工作则由女人来做。对于面汤、韭菜人们很熟悉,对于粉子、糊涂有些人可能不知为何物。

粉子指红薯淀粉,是做粉条、勾芡常用的原料,一般不作为主食出现。

糊涂是用面熬制的糊状饭,有时专指用黑面(杂粮面)做的饭,有咸的也有淡的,加上蔬菜一同熬成,相对面汤来说更稠一些。“菜糊涂”在另一首儿歌里也出现过:“红秦椒儿,绿宝盖儿,我是娘哩小奶缸儿。人家吃哩黑窝窝,我都吃哩白蒸馍。人家喝哩菜糊涂,我喝娘哩蜜糖罐。”整首儿歌充溢着满满的幸福感。

作者:蔡慧娟

编辑:张静

相关阅读

  • 这10家企业"被黑"!漯河公布最新"红黑榜"

  •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刘广超 实习生 张意凡 通讯员 刘嘉萌6月30日,漯河市召开2023年上半年诚信“红黑榜”新闻发布会。市发改委三级调研员闫耀民,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夏蕴,市
  • 全国夏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在漯河举行

  • 6月29日晚,“大地欢歌幸福漯河”全国夏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在漯河市源汇区空冢郭镇半坡朱村拉开序幕。演出采用主会场和分会场形式举行,主会场设在源汇区空冢郭镇半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儿歌民谣中的漯河美食

  • 漯河地处中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流传的儿歌民谣内容丰富、朗朗上口,富有鲜明浓郁的地域特色,充满了劳动的快乐、丰收的喜悦、生活的智慧。民以食为天。在这些儿歌民谣中,舌
  • 江苏东台五烈镇:“味稻小镇”绘新景

  • 近日,江苏省“味稻小镇”东台市五烈镇郑唐村,江苏惜禾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粮食种植示范基地不一样的夏收场景引来一拨拨“新农人”。这里,正在推行多项水稻夏种和杂草治理新技
  • 北宿镇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智能菇房 创享青春

  • 2023年,北宿镇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坚持“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的总体思路,厚植“现代农业+返乡创业人才+乡村好青年赋能”发展沃土,为引进在外青年、用好本土青年,创新“党组织领
  • 用心用情,办好群众身边的“小案”“小事”

  • “谢谢李警官,在您的帮助下,孩子的入户资料终于补齐了。”6月14日,群众梁先生向“平安厅”信箱写来感谢信,点赞广州市公安局天河区分局棠下派出所社区民警。这是棠下派出所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