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新时代生态理念的中国化传播

日期: 来源:中国报业收集编辑:中国报业
  • 邹易辰

随着生态环境恶化形势的日益严峻,人类的生态意识逐渐觉醒,电影艺术中的生态视角由电影批评边缘走向电影制作中心,生态话题大力破圈,打破了生态理念在学术研究中所体现的刻板印象,在世界范围内掀起讨论热潮。中国电影创作以不断深化的生态思路、结构框架、形象塑造、精神表达呈现与时俱进的生态视野,形成全球维度下电影生态视角的多元化、中国化传播内涵。

生态理念中国化传播基础的形成

鲁晓鹏教授指出:“电影的生态视角是具有生态意识,探讨人类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包括土地、自然和动物,是非人类中心观点看待世界,以向观众展示一个新自然世界为主的电影视角。”中国电影的生态理念表达经历了约6个阶段的探索,由1987年高产76部科教片的科教化试探,到1989年《大气层消失》的寓言化表达,再过渡到转型期的人本位回归,在迈入世纪大门之后开展多重关系探讨的多维度突破,而后融入市场开展商业化探索。时至今日,新时代生态视角关注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交互关系,强调作用与反作用,受现实主义和人文情怀导向影响,中国电影的生态理念表达更加注重现实落实与精神传递,形成极具中国化特色的传播模式。

中国电影生态理念的发展环境

新时代政策助推生态理念实践中国化。我国坚定不移走生态绿色发展之路,2022年“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扶持项目评审立足新时代热点话题,将生态文明融入作品创作要求,促进开展生态领域深度思考,推动生态意识作为主流意识传播扩散,生态视角表现出由边缘到地位中心化的发展趋势,逐渐获得更多的创作市场和受众关注。

全球性生态主义浪潮促进理念创作多元化。美国生态批评家墨菲教授倡导跨越种族民族文化的界限,把生态批评置于全球化比较研究的框架中,标志着生态批评新一次浪潮的兴起。进入工业文明和现代科技高速发展时期,生态破坏和环境危机加剧,电影界大量创作基于生态主义立场的电影,开展深层次、高质量的精神塑造和意义思考,推动中国电影生态理念的多元化发展。

生态理念的中国化传播

1.理念中国化

在理念建构方面,中国电影有效平衡电影内容叙述和生态理念穿插两方面,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故事,充分发挥把关人的积极作用,强调生态理念自然催化受众生态意识的觉醒。

(1)抓共情感。新时代中国电影实现生态视角的下放和融合,结合新主流影视作品发展特色,引导生态视角朝着更加主旋律的方向迈进。《我和我的家乡》中《回乡之路》单元将生态建设设置为故事大背景,将故事与“四百万亩毛乌素沙漠变绿”真实事件建立密切联系,利用“身边事”所产生的“与我相关”暗示,缩小距离差,强调共情感,实现观众生态意识的主动觉醒。

(2)设危机感。《流浪地球》借鉴美国电影的生态理念灾难化表达,凭借独特的审美理念、叙事风格与现实意蕴,将生态问题与虚构化的故事内容、灾难性的故事架构、危机感的情绪渲染相结合,通过快节奏的叙述方式,以事关人类生死存亡的紧迫感直指人类生态意识的缺失,推动观众反思。

2.人物中国化

强调真实性。注重人物真实性塑造,《回乡之路》在借鉴真实人物设定的基础上,结合影片情况增添细节,使得故事叙述合理,情感导向深刻。

关注反差性。《回乡之路》通过对主角形象、身份的反差设计,将人物前期喜剧化形象与后期英雄化形象形成对比,打破观众刻板印象。结合趣味性、知识性、客观性,形成寓教于乐的效果,达到带动受众生态意识觉醒和生态责任复兴的目的。

塑造英雄性。不同于西方价值观下的个人英雄主义,中国电影中的英雄主义表现为群体精神。《流浪地球》塑造了刘培强、刘启、韩子昂等角色,并以刘启为中心形成英雄关系网,侧重生态灾难下的群体性拯救与牺牲,强调共同体理念。

3.美学中国化

实景展现大美生态。我国首部生态环保电影《等儿的湿地》在三江自然保护区取景拍摄,以生态美之震撼展开生态话题讨论,让“真好看,保护好,去看看”成为观众自发性的意识流露。

特效虚构生态未来。《流浪地球》用先进影像技术手段打造虚拟故事场景,并将其与生态理念、人文关怀相结合,实现影片表述空间的拓展,探寻生态科幻电影的全新传播维度与空间,有效扩充理念传播层次和问题探讨深度。

4.精神中国化

新时代电影生态理念展现了多元化的精神内核。《回乡之路》强调生态改造与拯救,《等儿的湿地》关注保护与坚守,《流浪地球》侧重人与自然的存亡关系,将生态思考拉升到全球维度,将全人类作为理念传播接受主体,追求接受的整体性和视角的统一性。

新时代中国电影生态理念传播更具有大局观、全球化、时代性,强调“驰而不息,只此青绿”的中国生态态度,倡导生态治理需要全人类维度的参与,要求电影充分发挥“媒介即讯息”的重要传播作用,以直面生态问题、探讨生态思路的内容形式,为广大观众提供全球生态治理中的精神动力和意识教育。

5.营销中国化

线上线下相结合、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是当下生态理念营销传播的主要手段,迎合新时代年轻人热衷新媒体的潮流风向成为营销大势所趋。以抖音、快手、微博为代表的凝聚众多网民势能的媒介,充分发挥其作为传播媒介的载体和中介作用,为影片宣发和市场推广积蓄庞大的流量池。

《流浪地球》结合中国受众市场实际情况,采取新旧结合的营销模式,即路演、试看、硬广等传统形式与流量平台和IP助推相结合,实现全覆盖式传播。整体营销模式的年轻化、中国化发展,以更年轻、更热血、更贴合观众的形态完成理念表达,获得更大的传播度和受众接受度,打开电影生态视角的市场大门。

生态理念未来发展动向

瑕瑜互见存有更多可能。近年来中国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实现了生态意识教育和生态视角开拓,但电影生态理念的主流化融入不够成熟,缺乏强有力的核心动力,生态保护创作缺少水准硬、口碑好、后劲大的作品,不易于建立深刻的社会影响,急需更多角度新颖、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内涵深刻的生态故事。

界内扶持提供更多空间。第75届洛迦诺电影节联合世界自然基金会推出帕尔多·维德奖,旨在扶持和表彰最能批判地反映生态问题的电影人,为环保题材电影提供宣传支持。此外,洛迦诺电影节还将启动绿色电影基金,为关注环境问题的电影提供支持,以增强电影在推动社会变革、呼吁人类反省等方面的催化作用。界内扶持为生态题材电影提供更稳定的基础平台,激励更多电影人投入生态理念表达工作,最大程度扩大理念影响力,以电影倡导带动意识引导,推动人类生态意识朝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方向大步迈进。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鲁晓鹏,陈旭光,陈阳.“华语生态电影”:概念、美学、实践[J].创作与评论,2016(24).

[2]申文彬,孙浩睿.我国生态电影的经济景观与审美意蕴[J].中国电影报,2022-02-16.

[3]王宏,刘媛媛.生态电影视阈下《流浪地球》的创新之维与现实意蕴[J].电影评介,2021(07).

[4]梁玛丽.国产主旋律电影的创作突破与市场突围:评《我和我的家乡》[J].四川戏剧,2021(08).

责任编辑:若  酣

刊发于《中国报业》杂志2023年度8月下刊


相关阅读

  • 现代电影小村演绎光阴的故事

  • 肖家边电影小村鸟瞰改造前的戴家大院数字影院放映厅外等待的观影者游客游览展馆□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关前裕 通讯员 郭军 李正东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关前裕
  • 叩官镇:好风景带来好“钱”景

  •   初秋,走进五莲县叩官镇蔡家沟村,曾经尘土飞扬的沙土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沥青路,破旧的瓦房统一粉刷了外立面,昔日脏乱差的垃圾堆也变成了文化广场……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安静
  • 公益电影进社区 点亮群众夜生活

  • 连日来,我市各乡镇、街道积极组织开展公益观影活动,丰富广大居民的夜生活,让普通的夜晚变得“有声有色”。傍晚时分,马川子乡五一村馨怡家园小区休闲文化广场内人气满满,电影放
  • 29.4亿!目标:国内一流

  • 日前 鄂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梁子湖分局规划中心 就《梁子岛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2023-2035)》进行批前公示 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该总规显示 将投资29.4亿余元,分三期 把梁子
  • 电影市场百花齐放 暑期档票房创新高

  • 今年的暑期档,“破纪录”成为全年电影行业的关键词,为电影市场注入一剂强心针。    国家电影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18日7时,今年暑期档电影票房已达178亿元,超过2019年暑期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新时代生态理念的中国化传播

  • 邹易辰随着生态环境恶化形势的日益严峻,人类的生态意识逐渐觉醒,电影艺术中的生态视角由电影批评边缘走向电影制作中心,生态话题大力破圈,打破了生态理念在学术研究中所体现的刻
  • 遥寄哀思 青岛公交车倡导中元文明祭祀

  • 8月30日是中元节,为倡导乘客文明祭祀,弘扬传统文化,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市北巴士第七分公司366路公交车推出主题车厢,通过张贴中元节海报、向乘客发传单宣传等方式,让乘客们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