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是一所大学
它的知识点不限于历史
也不限于建筑
美学、力学、物理学、社会学……
故宫是古老的
又是长新的
等待学子去发现
暑期出游
无论研学游还是自助游
故宫都是热门选择
吸引人们的不只是眼花缭乱的文物
还有藏在建筑设计中的小玄机
从紫禁城掠影到建筑细节
故宫在游人视阈里的形象
就像不断切换的电影镜头
由宏大美景推到设计上的巧思
人们的文博素养在无形中提升
不妨跟着光华锐评一起
从故宫建筑群看起
探寻红墙黄瓦背后的匠心
【避暑】
在古代
尊贵如皇帝也无福享受空调
建筑如何帮助宫里人纳凉?
首先映入眼帘的特点就是“厚重”
主殿太和殿的墙体有1.45米厚
向里看去
内部用碎石、碎砖填充
古建工程称为“填陷”造墙法
能有效隔热
屋顶也别有洞天
在木板的基层之上、瓦面之下:
5厘米左右护板灰
10厘米左右麻刀泥
10厘米左右月白灰
5厘米左右青灰
5厘米左右铺瓦泥及瓦面
共同组成30-40厘米的隔热夹层
其次
檐部的设计如飞鸟展翅
也能遮阳降温
避免阳光的直射
此外
故宫原有四座园林
御花园、慈宁宫花园、
建福宫花园、宁寿宫花园
虽不及江南私家园林般清幽雅致
一定程度上也可起到消暑作用
曲径生幽的回廊
在傍晚时分带来穿堂风
内务府营造司还会在院落内搭设凉棚
是夏季避暑的绝佳去处
御花园-千秋亭斜侧面
【御寒】
皇家居所
不仅要夏凉
也要冬暖
酷爱写诗的乾隆皇帝就曾炫耀道
“人苦冬日短,我爱冬夜长”
此前介绍过的墙体、屋檐
夏天能够避暑
到了冬天则自动发挥防寒的功效
除此之外
紫禁城最主要的取暖方式是“火地”
在内廷区域
铺设有地下供暖系统
在道光帝的描述中
“形参鸟道层层接,理悟羊肠面面通”
“鸟道”“羊肠”就是供暖通道
在地下炉腔燃烧炭火
热气由下向上传递
室内始终温暖如春
火地操作口
火地的操作口设置在室外
避免烟雾在殿内缭绕
同时可规避掉安全隐患
【抗震】
中国古建筑的最大特点
是以木质结构为主体
北京故宫作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
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古建筑群之一
没有一根钢筋
就能抵挡住600年间的数百次地震
良好的抗震性能首先归功于
梁柱连接所采用的榫卯结构
凸起的榫头和凹形的卯口相互吻合
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故宫古建筑的榫卯节点类型丰富
主要有馒头榫、燕尾榫、透榫、箍头榫和半榫等
精巧的设计多达数十种
可使“墙倒屋不塌”
燕尾榫 图源《太和殿》
高大立柱也是重要承重构件之一
柱根平摆浮搁在柱顶石上
既避免了木柱在地下发生糟朽
又不会因地震而产生折断
柱顶之上、梁架以下的部分
被称为“斗拱”
组装起来就像积木
扩大了横梁的着力面积
还将屋顶的重量传给立柱
能够耗散地震能量
角楼斗拱
古人的建筑智慧不一而足
但再精妙的建筑设计系统
也难抵岁月的侵蚀
以故宫为代表的世界文化遗产
跨越千百年历史
至今仍能巍然屹立
任我们游览、凭吊
既来自于能工巧匠的付出
也离不开文物工作者的监测和修缮
当然
还需要每一个游客悉心守护
随着与文博愈加亲密的互动
人们对故宫的喜爱和关注不断深入
既看到了它轮廓的壮美
也看到了它细节的精巧
更感受到了那些看不见的文化基因
希望这些构筑精美的古建筑
能陪伴我们下一个百年千年
参考资料:
[1] 故宫排水系统营造与维护中的“工匠精神”.单霁翔.北京规划建设,2017
[2]紫禁城古建筑的地暖系统.周乾.工业建筑,2019
[3]紫禁城古建筑的避暑方法.周乾.工业建筑,2019
[4]故宫古建筑梁柱榫卯连接的智慧技术.李珍梅;周乾.建筑技术,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