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逐渐消失的中国古建筑之美

日期: 来源:仁者乐山观天下收集编辑:仁者乐山观天下



本文转自:南山子春秋


.....................................................

当中国大大小小城市

都被模式化的高楼大厦占据后,

城市的性格已经统一化,地方的个性已经扁平化,

故乡留给新一代人的印记越来越少。

中国建筑早已全盘西化,

老祖宗的建城智慧与建筑艺术

几乎被一代中国子孙

拆除一空、挥霍一空、取代一空。

.....................................................


.....................................................

中国建筑,

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

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

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

.....................................................


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

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

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

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

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


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

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

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

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

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


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

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


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

风格独特的建筑,

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

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像一部部石刻的史书,

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

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

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

给人以美的享受。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

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

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

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

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

通过前院到达后院,

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

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


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

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

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

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

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

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


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

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

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

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

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


和欧洲古代建筑艺术比较,

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高度统一;

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

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总体性、综合性很强。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重视环境整体经营


从春秋战国开始,

中国就有了建筑环境整体经营的观念。


中国的堪舆学说起源很早,除去迷信的外衣,

绝大多数是讲求环境与建筑的关系。

古代城市都注重将城市本体与周围环境统一经营。


秦咸阳北包北坂,中贯渭水,南抵南山,

最盛时东西达到二三百里,

是一个超级尺度的城市环境。

重要的风景名胜,

如五岳五镇、佛道名山、邑郊园林等,

也都把环境经营放在首位。


帝王陵区,更是着重风水地理,

这些地方的建筑

大多是靠环境来显示其艺术的魅力。


(二)单体形象融于群体序列


中国古代的单体建筑形式比较简单,

大部分是定型化的式样,

孤立的单体建筑不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

建筑的艺术效果主要依靠群体序列来取得。


一座殿宇,在序列中作为陪衬时,

形体不会太大,形象也可能比较平淡,

但若作为主体,则可能很高大。


(三)构造技术与艺术形象统一


中国古代建筑的木结构体系适应性很强。

这个体系以四柱二梁二枋构成一个称为

间的基本框架,间可以左右相连,

也可以前后相接,又可以上下相叠,

还可以错落组合,或加以变通

而成八角、六角、圆形、扇形或其他形状。


屋顶构架有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

无论哪一种,都可以不改变构架体系

而将屋面作出曲线,并在屋角作出翘角飞檐,

还可以作出重檐、勾连、穿插、披搭等式样。


单体建筑的艺术造型,主要依靠

间的灵活搭配和式样众多的曲线屋顶表现出来。

此外,木结构的构件便于雕刻彩绘,

以增强建筑的艺术表现力。

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美,

很大程度上也表现为结构美。


(四)规格化与多样化统一


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

为便于构件的制作、安装和估工算料,

必然走向构件规格化,也促使设计模数化。


建筑的规格化,促使建筑风格趋于统一,

也保证了各座建筑可以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平。

中国古代建筑单体似乎稍欠变化,

但群体组合却又变化多端,

原因就是规格化与多样化的高度统一。


中国古代建筑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大土壤中

生长、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中国古代的建筑比之外国建筑多了一些人文色彩。


虽然建筑的形式语言很抽象,

常用雄伟、高大、轻巧、秀丽等来形容它们。

但是,先人们赋予了其以人为的寓意。


比如,不同的屋顶、匾额、楹联等

有着不同的含义,

象征着不同的社会意义、等级制度等。

读懂古建筑所作的注解,

我们可以领悟比建筑自身丰富得多的内涵。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空间上都是以"间"为单位,

这就带来了一种灵活性,

人们可以随着使用过程改变其形态、功能,

可随意拆、移、挪。


外国建筑多数很讲究形式外观,

而中国古代建筑有些虽然外形简单,

比如四合院,进院后却发觉极为丰富,

不论是视觉、心理感受或是内涵。

再比如苏州园林,也是这样,曲折回转,别有洞天。


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

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

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

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

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

富有装饰性的屋顶,衬托性建筑的应用等等。


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中国文化精神,

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建筑镶嵌在自然中,

仿佛是大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

而与其他建筑体系更强调人工与自然的对比不同。


中国的建筑是要以整体来看的,

那种整体的结构,就像皖南古村落的美。

西递、宏村的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

都以周易风水理论为指导,体现了

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


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筑群与大自然紧密相融,

创造出一个既合乎科学,

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环境,

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精髓。


-完-


相关阅读

  • 此轩,何陋之有!

  • 冯纪忠是谁?他是贝聿铭的同学,是被称为“北梁南冯”、与梁思成齐名的建筑大师,他是中国现代建筑奠基人、中国城市规划专业与风景园林专业创始人,筹办了同济大学建筑系,又创办了中
  • 成都三环最大公园集群再添一座高颜值公园

  • 春意渐浓,碧空暖阳,公园内色彩明艳且丰富,绕植被而建的绿道蜿蜒到深处,绿道两旁新发的嫩叶含苞待放,带着你通往春天的诗篇;错落有致的绿植景观,散发出春天的满满活力……三环最大
  • 最新!武汉2023年艺术特长生资格认定方案出炉

  • 近日,武汉市教育局公布2023年初中毕业学生艺术特长生资格认定方案。今年武汉市有55所普通高中招收艺术特长生。报名艺术特长生资格认定的学生,必须是报名参加2023年中考的初
  • 烟台山街头文化艺术节启动

  • 烟台山街头文化艺术节启动福州首个户外公路主题时装秀吸引眼球街舞、魔术、弹唱、DJ打碟、时装走秀……8日,仓山区烟台山街头文化艺术节在烟台山商业漫步街区启幕,首批招募的
  • 维堂书刻艺术馆开馆

  • 4月8日,维堂书刻艺术馆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鲁文化市场开馆。临淄区文联原党组书记刘明出席开馆仪式。维堂书刻艺术馆是现代刻字艺术家张维征创办的以现代刻字创作、教育、
  • 住在武汉最大生态公园,是种什么体验?

  •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9日讯 位于武汉经开区境内的龙灵山生态公园是武汉市目前最大的生态公园,拥有完整的森林、湿地生态系统,享有武汉“绿肺”的美誉。8日,长江日报记者从

热门文章

  • 甘肃漳县:干部情撒麦田 助力夏粮归仓

  • 炎炎夏日,农事繁忙;麦穗飘香,颗粒归仓。近日,漳县马泉乡工会组织开展“干部情撒麦田,助力夏粮归仓”志愿服务行动,切实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示范带动作用,扎实细

最新文章

  • 逐渐消失的中国古建筑之美

  • 本文转自:南山子春秋.....................................................当中国大大小小城市都被模式化的高楼大厦占据后,城市的性格已经统一化,地方的个性已经扁平化,故乡
  • 彭平:驻村一线 坚守六年心不悔丨我的驻村故事

  •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4月10日讯(全媒体记者 张禹 通讯员 罗晓峰 张永强)“眼下正是春耕关键期,我这个时候病倒真不是时候……”躺在宁乡市中医医院的病床上,彭平心心念念的还是驻村
  • 《松江人文大辞典》精选 | 中渡桥镇

  • 中渡桥镇因桥得名。位于车墩镇汇桥村,女儿泾两岸。明代河西有草庵,河东有佛阁,香火较盛,设渡口,名中渡。草庵住持净空募化建石桥,名中渡桥。两岸渐成集市,东西向青砖小街。民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