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时节,走进莆田五中,只见绿茵场上,足球社团的运动员们在奔跑、传球、射门……来回穿梭、配合默契;场馆内,摆放着各种各样的比赛奖牌、奖杯。
漫行至学校的孔昭木雕工作坊,木雕学生社团的“小艺术家们”正在上课,他们在“大国工匠”郑春晖老师的指导下,神情专注地学习打坯、修光、打磨……
你见过3D打印吗?莆田五中维意3D社的同学们可以带你见识神奇。他们在电脑上熟练地对数字模型进行编程,代码转换,切片,逐层打印……高大上的操作让人惊叹。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是考验……”晚自习后的放松时间,歌唱社的黄同学在人群中唱起了《少年》,动听的歌曲、专业的音线和励志的歌词引来阵阵喝彩声。
……
缤纷社团,多彩校园。在莆田五中,百花齐放的社团发展让学生的艺术才华、奇思妙想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社团纳新 百花齐放
青春面庞,因为兴趣而熠熠生辉;校园生活,因为热爱而丰富多彩。为进一步发挥学生社团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赋能学生成长成才,每学年的9月初,莆田五中都会开展一次社团纳新活动。
学生社团不仅是培养兴趣爱好的课堂,同时也是学习本领的平台。在每年纳新的宣讲环节中,各社团通过宣传单、海报、现场表演等多种形式开展“营销”。独特新颖的宣传口号、引人入胜的社团表演,沐聆心理社、街舞社、音乐社、meet歌唱社、云和美食社、辩论社等一系列社团在操场上热闹喧嚣,绽放活力。每个社团如同盛开的花朵绽放在运动场上,学生的热情围观与社团的精彩表演共同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社团活动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发现学生天性,培养兴趣特长,而兴趣特长的发展一方面会成为将来的职业方向甚至人生的方向,一方面会作为兴趣爱好伴随幸福人生。”学校社团的负责老师刘海山告诉记者,“学校的社团数量不会止于49个,只要孩子们需要,我们就会努力创造条件开设第50个、第51个……”
据莆田五中校长施银辉介绍,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升办学特色,学校积极推动学生社团建设,建有“语言文学类”“体育运动类”“艺术表演类”“科技创新类”“生活服务型”“国际文化类”等六类学生社团共49个,每年都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学校每个社团都有固定的场所和资金保障,并充分利用现有教师和校友优秀人才,选拔出实力雄厚的指导教师。学校已基本实现了社团活动课程化目标,进而促进学生社团良性发展。
活动展示 丰富多彩
如何避免社团活动变成“走过场”?关键在于学校要让社团活动实现课程化,而且要给予社团活动人力与物力的支持。莆田五中各个社团每周会开展一次活动,并于每年的6月进行“社团节”汇报演出。
学校会在每年的5、6月份左右组织开展最受学生欢迎的“校园十佳歌手大赛”,参与者众多。这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也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发掘潜力展示自我的舞台。
每年5月份的心理健康月活动同样引人关注,2023年的心理健康月活动日前如期开展,近年的心理健康月活动多次创新活动内容,探索“三全育人”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邀请福建医科大学健康学院博士、教授林贤浩为学生家长、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代表开讲座,深入浅出的阐述,高效专业的赋能让人受益匪浅。学校同时也通过游园、心愿串、书签展、摄影展等形式,记录校园美好画面,让爱的力量彼此温暖、治愈。
每年的“社团节”更是学生们展示自我的盛宴,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心准备,让每个社团都有一个舞台,展示青春风采,孩子们通过参与学生社团陶冶了情操,发展了特长,找到了自信。
社团建设在学生的成长、校园文化建设、素质教育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接下来学校将继续优化社团活动课程化和积极选聘优秀教师进行指导,进而促进学生社团更高层次发展。
荣誉加持 硕果累累
近年来,学校同时通过树立品牌意识,打造了一批精品社团,切实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各个社团积极向上、努力拼搏,取得了一系列可喜可贺的成就,学校成功入选了2022年度教育部“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建设学校。星火啦啦操社团连续三年获得全国一等奖;攀岩、网球分获省示范校比赛三等奖、二等奖;蜂鸟航模社获得“飞向北京——飞向太空”全国青少年航空模型锦标赛三等奖2次,福建省青少年航空模型锦标赛一等奖6次、二等奖10次、三等奖14次;视芥微影社、青澈摄影社多次获得省校园微拍大赛三等奖、优秀奖,并负责拍摄学校每年的高考加油视频及毕业视频,深受师生的喜爱和赞誉;锐质辩论社近三年获得市辩论大赛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两次;沐聆心理社每年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组织一场525高考减压活动,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赞扬。
一直以来,莆田五中始终坚持五育并举作为学生社团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社团纳新、活动开展等环节狠下功夫,做好功课,除了“校园十佳歌手大赛”、心理健康月活动、“社团节”等热门社团活动之外,学校每年还会开展文化艺术节、合唱节、文学节、话剧节、体育节等各类活动,尽显五中学子风采。
来源:莆田晚报 记者 吴林玉 朱国庆
责编:许伯英
编审:陈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