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平凹
自古岳州多胜景,亦多吟咏佳作。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李白的“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等等,无不脍炙人口。
今有岳阳市诗词协会会长王伊亮先生,自2005年起宦游岳阳,历览山水名胜,以诗心烛照风景,付诸古典诗词创作,炼句精巧,取境空灵,意旨雅趣,足可称之为“新风景诗”!
用词新。诗人善于化用古典词汇,巧剪妙裁,浑然天成。
“桂桨荡沧浪”(《麦港飞舟》),一个“荡”字将飞舟竞渡之情状描摹得十分传神;“涛喧又奏凤鸾箫”(《名楼仰哲》),只着一“喧”字,尽得洞庭波涛汹涌澎湃之神韵,且“涛喧”化用自宋诗“涛喧万鼓鸣”,足见诗人博学,巧用不着痕迹;“缤纷落絮醮坛边”(《云山探幽》),以“落絮”喻山间白云,新奇无比。
联想(想象)新。诗人擅长运用联想、想象等手法,赋予岳阳胜景新的解读空间。
“抚石忆秋荞”(《三眼阅秀》),点出明代方尚书曾以秋之苦荞粑为食、“苦修三眼桥”背后的故事;“天若有情应敕令,九嶷今夜到渔湾”(《洞庭浮黛》),想象力颇为奇瑰,以“九嶷”代指舜帝;“知否前贤吟醉处,尚存绝顶岳王松”(《五尖竞秀》),由“岳王松”联想到岳飞,大大扩充了律诗的历史容量。
意境新。诗人将歌咏意象拟人化,营造一种新颖场景,或通过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将众多意象融为一炉,达到新奇效果。
“欲折花怜我,枝枝唤梦回”(《邕阁寻梅》),将梅花拟人化,以陌生化的“花怜我”,令诗词意境耳目一新;“蓬莱昨夜濯花篮,误剪天池水一潭”(《南湖泛舟》),将南湖之美与“蓬莱”“天池”等挂钩,“误剪”更带来戏剧化效果。
主旨新。诗人于2005年从省厅调到岳阳市担任局长,后主政南湖风景区(南湖新区),不但跑遍了岳阳的山山水水,更见证了南湖的蝶变。
诗人无论是写岳阳名胜,还是写南湖风光,都融入了他对岳阳的一种情感,一种理解,一种感恩。写三眼桥,就是怀念方尚书,为官一任必须要造福一方;写杜甫墓,深为老杜忧国忧民之情怀打动;写金鹗山,就有“等闲莫误升平日”之感慨;写岳阳楼,发出“愧我无颜追往圣”之浩叹,体现了“诗情与政声相交融”的主旨志趣。
“歌诗合为事而作”,诗人的“新风景诗”,在一定程度上开创了一种以古典格律诗词吟咏当代城市胜景的新格局、新风貌、新境界,值得广大诗词爱好者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