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新聊深读丨阳谷这一民间乐器,70年前曾登上《北京日报》

日期: 来源:聊城日报社收集编辑:聊城日报社

70年前,1953年10月3日,《北京日报》第三版“文化生活”栏目发表了一篇文章《阳谷哨——一种民间乐器》,文中写到:“在北京的街头上,常见一个农民卖一种泥制的哨子,能吹奏很动人的民间小调。这个农民叫李保正,泥制的乐器就是他发明的,他的家在山东省阳谷县,因此这种哨子叫‘阳谷哨’……”

  阳谷哨

  李保正(1921—2001),阳谷县寿张镇大郭村人,阳谷哨创制人。他在家务农时,试着用胶泥捏制可以吹响的长短哨管,形状很像泥葫芦,这就是后来阳谷哨的雏形。

  后来,李保正不断对泥葫芦进行改进,从起初的2个钻孔慢慢变成5个钻孔,可吹奏各种民间小调。之后,他又按照竹制竖笛的样子做出一个扁嘴,变成7个孔再加1个风孔,慢慢接近今天阳谷哨的模样。

  为了让泥哨结实耐用,李保正自学烧窑方法,将晒干后的泥哨烧成陶器。经过多次试验,终于烧制成功。

  20世纪80年代,李保正(后排右一)在吹奏阳谷哨

  1944年农历正月十四,李保正带着制作的泥哨到阳谷县城售卖。一开始无人问津,在他灰心想回家时,一个卖馍馍的掌柜用当时能买两个烧饼的5元钱买了1个泥哨,之后便陆续有人来买,最后被抢购一空。这让李保正有说不出的喜悦。

  以后,每年冬天农闲时,李保正就在家里制作泥哨,一个冬天能造三四千个,春节后到集市或庙会上卖,很快就能卖完。

  1952年,李保正第一次到北京,他带的3000多个泥哨,不到10天就卖光了。有段时间,每当李保正在北京街头吹泥哨,立即有群众围上来。他的泥哨以其优美的音色和简便的吹奏方式,博得了北京人的喜爱。时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著名民族音乐家查阜西就曾在北京街头买过李保正的泥哨。

  1953年春,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著名琵琶演奏家杨大钧听了李保正的演奏后,指导并帮助他将泥哨制作成了瓷哨。1953年4月,李保正拜访了中国音乐家协会秘书长、音乐理论家赵沨。赵沨听了他的演奏后,介绍他拜访了时任文化部副部长、著名物理学家和戏剧家丁西林。1953年9月,赵沨将李保正制作的泥哨定名为“阳谷哨”。

  阳谷哨从此吹响全国。


  阳谷哨第二代传承人辛福春

  1965年,在一次赶集卖哨时,李保正和一个小伙子的画摊相邻。画摊主人叫辛福春,是阳谷城北姜庄村人(今属阳谷县侨润街道)。李保正叹服小伙子的画逼真,而辛福春也被美妙的旋律吸引,对圆溜溜的泥哨产生了浓厚兴趣,坚持要拜李保正为师。李保正看到小伙子懂音乐又这么坚持,爽快地答应了。

  1983年,年过六旬的李保正将压箱底的泥哨制作工具传给了辛福春,阳谷哨制作后继有人。

  辛福春不断对哨子进行创新改进,设计出了不同音质的泥哨。他还把绘画和雕刻艺术融进泥哨制作之中。经过他的巧手制作,阳谷哨不仅是音色优美的乐器,而且成了美观的艺术收藏品。

  2002年起,辛福春作为阳谷哨的第二代传承人,连续参加聊城市举办的各种民间文化艺术节,并获得过“民间绝活现场制作、吹奏演艺大赛”金奖。2006年5月,他参加了在深圳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国际文化遗产博览会,同年6月又参加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山东省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通过他的努力,阳谷哨登上了更大的舞台,也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文/图 耿仁国 (有些文字涉及方言,仅用其音)


相关阅读

  • 徐渭为什么被称为中国的梵高

  • 徐渭与梵高,尽管分属不同时空,却是艺术史上两颗璀璨的明星,熠熠生辉。他们在绘画领域的创新与独特风格,使得他们被誉为独特的艺术家。生前,他们备受贫困与痛苦的折磨,且未得到广大
  • 能打败聪明人的,只有足够笨

  • 来源:洞见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作者:洞见·瑾山月曾国藩与敌作战时,有一招叫“结硬寨,打呆仗”。他的部队每天只走四小时,剩下的时间,全部用来建营搭寨子。攻城时,他也不
  • 永远不要算别人的账

  • 来源:洞见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作者:洞见yangtuo知乎上有个问题:一个人不快乐的根源是什么?有个高赞答案一针见血:总是在算别人的账。和朋友算利益,和亲人算付出,和仇人算恩怨。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莫挨我

  • 11月7日,经专业机构鉴定,南京海关所属常熟海关关员此前从一批进口原木货物中截获的老鼠为黑家鼠,同批货物中截获的蜗牛被鉴定为我国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非洲大蜗牛,昆虫为对粒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