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电(通讯员 曹玲艳 覃茜茜)为培育青少年科学精神,树立环境保护意识,8月17日上午,广西师范大学“绘自然之美,创科学之意”自然科学科普志愿服务队前往广西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博物馆举办“绘自然之美,创科学之意”志愿服务活动,将自然科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给青少年群体,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绘画技能,加强青少年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认识。
据悉,本次活动共有六名广西师范大学在校学生作为活动志愿者。团队成员发挥所长,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青少年深入了解自然科学知识和艺术文化内涵,为青少年提供实践经验与指导,帮助青少年提高绘画技能。
科学绘画培训
8月17日上午志愿服务队提前到达广西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博物馆,进行充分的准备,他们以严谨的态度,确保每一个环节能够顺利进行。在活动过程中,志愿者们首先向青少年介绍了自然界中多种生物的特点。接着,志愿者们引导青少年开始绘画,让他们用自己的视角去描绘大自然。从最初的线条勾勒,到色彩的填充,青少年的思绪在绘画过程中自由飞扬,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青少年用斑斓的色彩和流畅的线条,将自然科学知识生动表达。
图为志愿者指导青少年进行创作。通讯员 曹玲艳 摄
志愿者为青少年策划了一系列丰富课程,涵盖了多个自然科学领域。这些课程包括教授如何准确描绘植物的结构、动物的特征以及自然地理地貌等内容。课程的教学形式结合了理论讲解和实践内容,并充分利用了志愿者团队在视觉传达设计方面的专业优势,为青少年提供了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指导。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青少年在亲手绘制的过程中了解自然科学的奥秘。
此外,志愿者们还根据青少年的年龄和兴趣,精心设计了不同难度等级的课程,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培训中获得进步与成长。为了评估培训的效果,志愿者们制定了一套完善的评估标准。这些标准包括青少年的参与度、作品质量情况以及对自然科学的理解程度等方面。通过定期的评估和反馈,志愿者们能够及时了解青少年的学习情况,并为他们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以确保培训的质量及有效性,让每一位青少年都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
图为青少年进行自然科学绘画。通讯员 曹玲艳 摄
在实践过程中,志愿者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如何保持青少年的兴趣、如何更有效地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等。针对这些问题,志愿者们尝试创新教学方法,丰富课程内容,以提高青少年的参与度及学习效果。
外出考察写生
8月18日上午志愿服务队队员们带领青少年前往桂林植物园进行外出写生,旨在让青少年通过观察自然风光,加深对自然环境的了解,激发其创作灵感,提升作品质量,创作出更具科学性的作品。
志愿者带领青少年在工作人员协助下,了解植物园的生态环境、物种多样性和生态保护措施。青少年们通过讲解,对生态环境的重要价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随后,志愿者带领青少年进行写生活动。沿着小径漫步,观察周围的植被。志愿者们引导青少年仔细观察不同种类的植物,并讲解不同植物的生长环境及特点。青少年们分别找到适合自己的观察点,用心观察、细心记录,尽力捕捉到植物园的美丽瞬间,将大自然的神奇之处跃然纸上。有的画出了栖息在林间的鸟类,有的描绘了花卉植物的生机,还有的尝试捕捉动物的活动轨迹。志愿者们在一旁进行指导和辅助,鼓励青少年表达自己的感受及创造力。
图为志愿者带领青少年进行植物观察。通讯员 曹玲艳 摄
经过几天的活动,志愿服务团队将自然科学知识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青少年群体,接下来,志愿服务团队计划对所获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反思并改进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一步加强活动的科学性。团队将持续开展相关活动,致力于向更多的青少年群体传达生态文明理念,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培养青少年保护自然环境、共建绿色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