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排污许可与环境影响评价融合审批”国家试点“1+12”政策体系文件,在全国首创生态环境综合许可“融e批”,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与排污许可证核发融合审批新模式,实现排污许可制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深度融合。
两项制度融合 有效衔接38处管理指标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建设项目的环境准入门槛,排污许可制是企业生产运营期排污的法律依据。以往的实践中,两项制度存在管理名录不一致、系统不联通、评价体系技术规范不统一等问题,如何有机衔接并妥善处理二者的“关系”,是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监管体系的最关键环节。
“本次融合试点改革,以问题为导向,重点在项目管理类别判断、污染因子识别、总量控制要求、排放口类型和环境管理要求五个方面落实两个制度双向融合,对38处管理指标实现有效衔接。”广州开发区行政审批局副局长王楚龙介绍。
通过五个方面的深度融合,“1+12”政策体系将环评技术导则和排污许可技术规范全面衔接融合、深度联通两项制度、双向联动审批与监管,实现“一证式”管理。
“两证”一次领取 缩减企业申报行政成本
据介绍,生态环境综合许可“融e批”通过“材料融合、流程融合、审查融合、批复融合”,打造“一套材料、同步受理、融合审批、一次办结”的新模式,融合环评与排污许可两个事项,生成环保融合审批二维码,集成环评批复及排污许可信息,实现排污许可制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深度融合。
“企业编制一套材料,审批部门将受理、公开、审查和证书发放等程序无缝衔接,审查人员合二为一,同步完成环评审批、许可证核发,有效解决因审查人员不同、两事项审核制度差异、重复多次审查等问题。”广州开发区行政审批局局长单宁伟表示,通过生态环境综合许可“融e批”,实现了环评与排污许可信息衔接、业务协同,为企业节省两个月申报时间,为部门减少10个工作日公示及审批时间,让项目提前2—3个月投试产,推动企业申报与行政成本“双减”。
瞄准四大行业 创造试点“黄埔样板”
“1+12”政策体系由1个实施方案、12个技术文件组成,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与排污许可证融合申报模板、填写范例、技术指引、办事指南、实施细则等,涵盖了排污许可与环境影响评价、总量控制、自行监测等生态环境管理制度衔接融合的工作机制。
该政策体系形成环评与排污许可申报“一套材料”,实现“一套衔接方案、一套测算方法、一套排放清单、一套监管办法”的管理模式,创造国家试点改革的“黄埔样板”。
此次排污许可制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融合改革工作,将率先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食品制造四个行业开展试点改革,共涵盖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电子元件及电子材料制造等18个行业种类,助力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培育形成世界级高端高质高新的产业集聚区,合力吹响“黄埔万亿制造”冲锋号。
下一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将持续深化环保融合审批要素,增加试点行业范围,积极探索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排污许可试点工作经验,为生态环境审批制度改革创造“黄埔样板”。
作者:徐洁芹、黄于穗、卢佳斌
作者单位:广州市黄埔区融媒体中心、黄埔区行政审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