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尚想黄绮帖”人名考辨

日期: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收集编辑:中国社会科学网

  王羲之“尚想黄绮帖”自宋代以后销声匿迹。20世纪敦煌文献中经生习字作品“尚想黄绮帖”(编号S.3287)的发现,终于揭开了帖文的神秘面纱,文献价值弥足珍贵。帖文完整内容如下:

  尚想黄绮,意想疾于繇,年在衰。吾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寘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后之达解者,知其评之不虚也。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好之绝伦,吾及弗及也。

  历史上最早提及王羲之“尚想黄绮帖”的陶弘景和褚遂良都没有完整引述该帖文内容,唐代孙过庭《书谱》和北宋朱长文《墨池编》所引王羲之的书论中均未出现“尚想黄绮,意想疾于繇,年在衰”这一句,且二人所引文字与敦煌“尚想黄绮帖”中的这段文字相比亦多有舛误,“尚想黄绮帖”因此成为了解王羲之书学思想的重要文献。帖文开头提到的“黄绮”是谁,目前学界说法不一,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黄绮是历史上一位“被遗忘的书法家”,此论影响甚大,笔者对此不敢苟同。

  唐前草书名家中没有黄绮

  首先,我们在王羲之本人以及与他同时代人的书法评论中没有发现“黄绮”为书法家的直接证据。

  在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他谈到了年少时的学书经历,“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羲之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遂成书尔”。这里没有提到他曾从“黄绮”处学习书法。与王羲之同时的羊欣在《古来能书人名》中,历数秦汉以来的善写草书者,其中有杜度、崔瑷、崔寔、张芝、张昶、姜诩、梁宣、田彦和等人,同样没有黄绮,这又可作为一证。此外,张芝为东汉时人,汉末文人赵壹与张芝同时,但在赵壹《非草书》中,论及“草书本末”时,仅提杜度、崔寔、张芝三人“有超俗绝世之才”,也不见论及黄绮。

  其次,今日所见东晋文人作品中提到的“黄绮”,并不是书法家。永和九年王羲之召集的兰亭集会上,孙统作诗二首,其中第一首云:“茫茫大造,万化齐轨。罔悟元同,竞异摽旨。平勃运谋,黄绮隐几。凡我仰希,期山期水。”诗中出现的“平勃”,是指汉初辅佐刘邦的陈平与周勃,从“平勃运谋,黄绮隐几”的句式对仗来看,这里的“黄绮”应是指两人,而不是一人。从“黄绮隐几”的说法可以看出,“黄绮”当指汉初归隐商山后又辅佐太子刘盈的“商山四皓”中的夏黄公、绮里季。陶渊明《桃花源诗》云:“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黄绮之商山”,指的也是“商山四皓”中的夏黄公、绮里季。

  再次,齐梁以来的重要书学文献中,也不见有“黄绮”为书法家的记载。南朝庾肩吾《书品》把秦汉以来“善草隶者一百二十八人”分为上中下三等,其中张芝、钟繇、王羲之被庾肩吾评为“上之上”,并对三人书法成就作了详细对比分析,但《书品》没有出现善写草书的书法家黄绮。与庾肩吾同时的袁昂在《古今书评》中,点评“自古及今,皆善能书”者25人,同样不见黄绮。陶弘景、褚遂良虽提到王羲之有“尚想黄绮帖”,但并没有言及黄绮的身份。唐代孙过庭《书谱》虽然对王羲之“尚想黄绮帖”帖文内容有所引用,但在论及历史上的善书者时,同样没有论及黄绮。

  此外,唐代李嗣真《后书品》中的“逸品五人”分别是李斯、张芝、钟繇、羲之、献之;张怀瓘《书断》“章草”部分,论及前代善写草书者,只提到史游、杜操、刘穆、杜度、张芝;窦蒙《述书赋》收录唐前善书者198人,亦未提及黄绮。这三人对唐前善书者的品评可谓完备,但仍不见善书者黄绮的记载。

  宋代文献中的黄绮辨析

  书法文献记载中的这一情况在北宋出现了新的变化,北宋朱长文《墨池编》收录了托名王羲之的《用笔赋》一文,文中出现一位跟“草圣”张芝并称的书法家“黄绮”,即“草有黄绮、张芝”,此说目前只见于《用笔赋》。

  《墨池编》总共选录署名王羲之的文章七篇,分别是《笔阵图》《笔势论》《书论四篇》《天台紫真笔法》《用笔赋》《草书势》和《自论》。值得注意的是,在《笔阵图》《书论四篇》以及《草书势》中,朱长文均在文末通过按语的形式,对文章内容作了辨析。如在《书论四篇》文末朱长文按曰:“《晋史》不云羲之著书言笔法,此数篇盖后之学者所述也,今并存于《编》,以俟详择”;在《草书势》篇末按曰:“张彦远以《草书势》为右军自叙,按篇中云,‘二王父子可为兄弟,薄为庶息,羊为仆隶’乃在晋宋之后,以此言之,盖袁昂所作耳,断非右军也。”

  不过就《用笔赋》而言,同样托名王羲之所作,不仅风格迥异于《墨池编》中的其他诸篇,而且在文中出现了“草有黄绮、张芝”这样重要的书学论断。我们从编者的角度考虑,朱长文理应进行一定辨析才对,但奇怪的是在《用笔赋》中通篇不见朱长文的任何按语,这与前述做法明显不符。因此,我们有理由怀疑《用笔赋》是后来传刻《墨池编》者羼入的一篇唐宋时人伪作。另外,再从版本角度看,《墨池编》完稿后曾长期以抄本形式流传,刻本中出现文字窜改、伪作、误收现象并不鲜见,这是对羼入说的另一支撑依据。

  宋代已有学者注意到“尚想黄绮帖”与“商山四皓”之间的内在联系。北宋黄伯思《东观余论》和南宋罗泌《路史》中都指出,王羲之所言“黄绮”即“商山四皓”中的夏黄公与绮里季。黄伯思在《东观余论》“跋四皓碑后”一文中分析“四皓”各自姓名来历时,说道:“逸少有‘尚想黄绮帖’,陶渊明诗亦云‘黄绮之南山’,又曰‘且当从黄绮’,皆可以为证。”很明显,黄伯思认为王羲之笔下的“黄绮”与陶渊明笔下的“黄绮”指的都是“商山四皓”,之所以“黄绮”并称,是因为“前人所谓黄、绮者,特各取一字以目二人,不必皆其首字也”。

  无独有偶,南宋罗泌在《路史》“辨四皓”一文中,分析历史上有关“商山四皓”名号称呼时亦指出,“逸少、渊明、子美有黄绮之语”,显然也是把王羲之“尚想黄绮帖”中的黄绮作为“商山四皓”中的高士人物来看待。黄伯思和罗泌都把帖书中的“黄绮”与历史上的高士人物夏黄公与绮里季联系起来,没有认为王羲之“尚想黄绮帖”中的黄绮就是书法家黄绮,可惜他们的这一看法长期为学界忽略,几近湮没无闻。

  黄绮应是夏黄公与绮里季

  近年来学界不乏针对“尚想黄绮帖”的研究,如荣新江、张新朋等人,但他们的研究集中在王羲之书法作品的西域流传以及国内外有关敦煌“尚想黄绮帖”残片的整理方面,没有涉及“黄绮是谁”。时至今日,“尚想黄绮帖”中的人名问题依然悬而未决。

  综合上述考辨分析,我们基本可以确定,王羲之“尚想黄绮帖”中的“黄绮”,实际上应是“商山四皓”中的夏黄公与绮里季。宋代文献记载中的矛盾抵牾现象,一直延续到了当代,《用笔赋》的真实性是颇为可疑的,黄绮作为书法家的证据并不充分。其实《东观余论》与《路史》也并非稀见文献,其中有关“尚想黄绮帖”的看法很有代表性,不应湮没在历史文献中。

  通过对“谁是黄绮”这一问题的文献梳理与分析,明确王羲之“尚想黄绮”所表达的是他对西汉高士人物夏黄公与绮里季的景仰,就能把帖文中的内容与王羲之诗文中的高雅志趣、逸民情怀联系到一起。亦可推知唐太宗称赞王羲之“心慕手追,此人而已”(《晋书·本传》),清人张习孔《云谷卧余》卷十三中提到,“六朝文章靡陋,独王逸少高古超妙,与诸家绝异”,其实并非都是溢美之词。明辨“尚想黄绮帖”中的“黄绮”是谁,对于我们理解王羲之的书法和人品都有重要意义和研究价值。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魏晋文人理想人格新变研究”(21FZWB00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中文系)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 作者:吕辛福

相关阅读

  • 湖南女子学院图书馆开展特色阅读推广活动

  • 华声在线5月3日讯(通讯员 严双 蒋爱辉 供图 黄人英)为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读书氛围,建设书香校园,4月26日,湖南女子学院图书馆在学校文化广场开展红色书展暨“你选书 我
  • 中国5000年绘画史——历代名家 : 唐·陆柬之

  • 陆柬之(585年—638年),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唐朝大臣、著名书法家。唐朝宰相陆元方伯父,唐朝书法家虞世南的外甥,草圣张旭外祖父。 陆柬之出身江东大族吴郡陆氏,少时跟随舅舅
  • 《中国教育学刊》投稿指南

  • 《中国教育学刊》多年来得到广大作者的厚爱和支持,在此,本刊谨向广大作者致以诚挚的谢意!《中国教育学刊》现为月刊,热切希望广大作者继续予以关注和支持,踊跃赐稿。现将有关注意
  • 活动预告 | 开世邀您阅经典,海量文献赠君览

  • 开世邀您阅经典海量文献赠君览/ 活动须知/时间:4月28日地点:仙林校区图书馆二楼活动内容:1、现场开通CASHL账户2、免费获取外馆图书与文献3、注册就有精美礼品相送什么是CASHL(
  • 祝贺!南京大学图书馆获得CASHL优质服务一等奖

  • ❖4月20日,2023年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以下简称CASHL)中心馆馆长联席会议在四川大学图书馆召开。史梅副馆长代表南京大学图书馆出席会议并上台领奖。南京大学图书馆在

热门文章

  • 甘肃漳县:干部情撒麦田 助力夏粮归仓

  • 炎炎夏日,农事繁忙;麦穗飘香,颗粒归仓。近日,漳县马泉乡工会组织开展“干部情撒麦田,助力夏粮归仓”志愿服务行动,切实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示范带动作用,扎实细

最新文章

  • “尚想黄绮帖”人名考辨

  •   王羲之“尚想黄绮帖”自宋代以后销声匿迹。20世纪敦煌文献中经生习字作品“尚想黄绮帖”(编号S.3287)的发现,终于揭开了帖文的神秘面纱,文献价值弥足珍贵。帖文完整内容如下
  • 20世纪理学范畴系统建构路径评议

  •   学界一般认为,理学范畴是宋明理学内部的“基本类型的思想格式”,或是“类概念”,或言“归类范物”。然不唯如此,理学范畴系统的建构已成为20世纪学人把握理学知识、信仰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