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8小时《牡丹亭》开启河南演出热!观众七成年轻人,还有学生组团看

日期: 来源:顶端新闻收集编辑:顶端新闻

顶端新闻记者 汪雨萱 受访者 供图

“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牡丹亭》是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戏曲界的明珠瑰宝。3月13日-15日,上海昆曲团将带着最新编排的全本版昆剧《牡丹亭》在河南艺术中心大剧院演出,这也是全本《牡丹亭》首次与河南观众见面。

顶端新闻记者从河南艺术中心了解到,此次演出的购票群体中年轻人占比达七成。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王亚楠表示,这是社会各层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和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越来越自信的双向奔赴。

五班三代,百名演员演绎55出全本《牡丹亭》

汤显祖曾言:“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亭》。”这部凝聚了汤显祖毕生心血之作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和曲折离奇的戏剧情节,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和昆剧的代名词。

上海昆剧团建团45年来,对昆剧《牡丹亭》进行了十余次的修改提高与演绎。2022年,上海昆剧团再度创排,此次创作全面展示了《牡丹亭》全本55出,演出总时长达八个小时,通过上、中、下连续三台大戏的体量,深入挖掘经典作品,全面展现明朝时代风貌。

据悉,此次《牡丹亭》的演出人员涵盖了上昆“五班三代”百名演员,剧中“杜丽娘”和“柳梦梅”扮演者由“昆四班”的罗晨雪、胡维露挑梁“全本”,“昆三班”梅花奖得主吴双在剧中分别饰演“判官”和“完颜亮”,上昆所有优秀青年演员全程参与55出全本的创演。

除此之外,上昆特邀戏剧导演郭小男担纲导演,“旧中见新、新中有根。精神上忠于原著,表现上力求创新。”这是郭小男对全本《牡丹亭》提出的创作理念,也是该剧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点。

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曾表示:“演绎全本《牡丹亭》是一次浩大的艺术工程。全本《牡丹亭》凝聚着上昆几代人对昆剧事业的执著和热爱,也是每一个昆曲人的守望和梦想,其价值意义远超出创排一出戏、一部古典名著的意义本身,是一次超越性的回归与创造。”

购买《牡丹亭》的观众有七成是年轻人

《牡丹亭》作为昆曲的代表剧目,在此之前河南艺术中心已经陆续演出过青春版、精华版。

河南艺术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通过售票后台发现,购买《牡丹亭》的观众群体年龄段在23~40岁之间的占比达到70%,“或许对传统经典剧目的兴趣是促使年轻观众购买门票的主要原因。”

“年轻人占购票群体的多数一方面是由于全本《牡丹亭》是第一次在河南演出,八小时的演出体量能够让观众一次性感受戏中人物的一生,是非常难得的体验。另一方面受疫情影响,观众也很久没有看到经典的大型的演出了,所以有这样的机会大家还是愿意走进剧院的。”河南艺术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购买了《牡丹亭》的90后观众曹先生介绍,他本身就是剧场爱好者,所以一开票就立马购买了,“《牡丹亭》是我上半年最期待的剧目,首先就是源于对昆曲本身的喜爱,再加上这次来演出的是上昆,我对他们的表演功底和专业素养还是非常信任的。”

“这是我第一次购买戏剧类演出,以前经常看舞剧,这次是因为 ‘良辰美景奈何天’这句唱词特别有名,出于对《牡丹亭》的兴趣所以想要更多地去了解。”同样是90后观众的邢小姐说。

准备来看《牡丹亭》的年轻观众里除了上班族,还有学生党。

郑州市第十九高级中学艺术教研组组长魏柳霞早就做好了计划,她这次准备带领三十多个学生一块去剧院看演出,“《牡丹亭》现在已经进入高中课本了,但学生只读书可能无法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我们学校有一个昆曲社团,去感受一下专业演员的素养,对孩子们来说也是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一种方式。”

传统文化在年轻人中成为新风尚

在2019年发布的《数字新青年研究报告》中显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数据显示,在受访的青年中,有近9成的年轻⼈对传统⽂化感兴趣。根据B站2022年公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中B站传统文化爱好者总数达到了1.36亿,全站国风类视频投稿量超过200万。

魏柳霞感叹:“其实现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度真的超出我们的想象,甚至我们学校名列前茅的学生都愿意来报名这个昆曲社团,我们一届一千多个学生,基本上每个学生都会唱一支昆曲。”

根据《2021新青年国货消费研究报告》显示,超四成的年轻人乐于承担传统文化“传承者”的角色,身体力行让更多人认识和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传统文化在当下不再是生活的点缀和冷门的爱好,而是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认可。

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王亚楠认为,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经典剧目接受度越来越高,一方面是经典著作自身有广泛的知名度,另一方面是近几年在政策和社会层面上对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视和创新,传统文化也越来越深地链接进年轻人当中。

王亚楠表示:“传统文化与年轻人之间的链接可以构建传统文化自信,提升年轻人的审美,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当年轻人加入到传统文化的创作中,也能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相关阅读

  • 养生?学习?都不能停!

  • 小伙伴们!大家会养生嘛?大家会运动养生嘛?练过八段锦嘛?有的小伙伴表示:What???我以为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只是公园里老年人的专属运动!其实不然,在年轻人云集的网络视频平台上,一条
  • 手持大锤“刺绣”,寿光这个女老师了不得

  • 刻瓷,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传统工艺,据有关资料介绍,刻瓷起源于宋,发展于明,兴盛于清末民初。刻瓷艺人采撷万物刻制于方寸之间,凡笔墨描绘之物,皆可在釉面上游走,使温润的瓷器呈现出永恒
  • 扬传统文化 做四自女性

  • 春意融融,万物竞茂。3月8日,岳阳市水务集团女工委组织女职工走进岳阳县黄秀农耕园,开展以“扬传统文化,做四自女性”为主题的汉服文化礼仪研讨活动,集团党委委员、工会主席卢胜魁
  • 儒学“两创”落地,济宁路径多

  • 济宁聚焦建设全国一流文化名市、全力打造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在推动文化“两创”尤其是儒学“两创”方面担当作为,深入推进“八个融入”,在儒学“两创”的普及落地方面先行
  • 推进文旅深度融合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
  • 江南时评 | 让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青少年“根脉”

  • 文以化人,日新其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正如有媒体所言,“所谓文脉,对历史而言是‘血脉’,对未来而言是‘命脉’, 对当下而言是‘山脉’。”顺着这一
  • 两会超话 | 找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打开方式

  • 石榴云/新疆日报讯(记者 郭倩报道)从用文化搭建古今桥梁的《国家宝藏》到超级流量舞剧《只此青绿》,从考古盲盒到春节档票房口碑双丰收的电影《满江江》,近年来大众追捧
  • 杨军日委员:建议非遗技艺融入校园课程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帮助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深沉、更持久的精神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中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