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超强台风袭击广东。东深供水工程施工现场,广东工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前身之一)大四学生陈汝基自告奋勇,与同事一道,顶着狂风暴雨、冒着生命危险前往雁田水库,及时指挥关闭泄洪闸,确保了围堰安全。
1989年,在广东工学院番禺隆辉分院就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蒋伟楷与灯光结下不解之缘。毕业后,蒋伟楷自主创业,历经无数风雨,将专业知识和个人激情熔铸成了一家文化科技企业,为中国灯光文化科技产业的崛起贡献力量。
2013年,一位名为冯颖慧的年轻设计师接受了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挑战,开始了五年不分日夜的艰苦奋战。港珠澳大桥全线贯通亮灯仪式的那个晚上,一直自认“刚强”的冯颖慧忍不住流下眼泪。她说,感谢广工对专业能力、审美情操等的培养,更感谢大时代提供给每个人展现技能的契机。
时间的浪潮起起落落
留下动人故事,故事背后
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和印记
广工人
历史波涛中
他们乘着广工这艘巨轮
满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情怀和梦想
或披荆斩棘破浪前行
为科技进步增添新动力
或情系桑梓扎根家乡
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
或矢志不渝初心不改
将青春和热血献给家国荣光……
岁月如歌
广工精神就如同那永不熄灭的航灯
照亮每一位奋进者的前进轨迹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20世纪60年代,香港遭遇大旱,中央和广东省选派大批优秀干部和技术骨干,征召1万多人参加“东深供水工程”建设。广工响应号召,200多名师生毅然决然背上行囊,住进工棚。挖山开路、住临时搭建的茅棚、草席……人与天的斗争时刻在进行。
农田水利专业的陈汝基就是其中一员。尽管已过去半个多世纪,回忆起那场波澜壮阔的“战役”,陈汝基仍记忆犹新。“国家有需要,我们就上。”为解除香港同胞的困苦,全体师生以“舍我其谁”的大无畏气慨,半小时不到集结完毕,毫无怨言,坚决服从安排。
图 | 陈汝基荣获时代楷模称号
在热火朝天的东深工地,“让高山低头 令河水倒流”几个字深深嵌入工地旁的山体。忠于祖国,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是深刻在内心的信念,驱动着建设者们攻坚克难。陈汝基也因此更加坚定了回报国家、建设家乡的信念。1965年7月,毕业分配前学校放了两周假,陈汝基目睹家乡建设现状后暗下决心,一定要回到家乡,为老乡们做点实事。“听党的话,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填报志愿时,陈汝基选择了罗定县水电局。在这里,一干就是19年,完成多项家乡水利工程建设,造福一方水土。
东深供水工程是广东历史上最大的水利调配工程之一。而在广东水利发展史上,有一个名字镌刻其间,深深影响了几代人—— 他就是广东工学院院长、我国著名水利专家麦蕴瑜教授。
图 | 广东工学院院长麦蕴瑜
他的一生,和国家需要密不可分,与水利事业紧紧相连,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收集整理关于珠江流域的资料,为珠江治理殚精竭虑。担任广东工学院院长的十年期间,麦蕴瑜言传身教,润物无声地影响着周围的师生。在那个专业技术人员紧缺的年代,广工培养和造就了大批既能设计又能施工、管理的新一代水利技术人才,被誉为水利工程人才的“蓄水池”。他们当中许多已成为水利建设中的主要技术骨干,继续为祖国水利事业贡献力量。
麦蕴瑜的学生骆小筑就是其中一位。
1962年,大学刚毕业的骆小筑被分配到佛冈县水电局工作,成为唯一的女技术员。扎根基层18年,她参与每一项中、小型工程建设的成果都填补了当地“空白”。
1980年,在麦蕴瑜的推荐下,骆小筑从佛冈水电局调往珠江水利委员会设计处水工室工作。1994年10月18日,广东省历史上建设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水利工程飞来峡水利枢纽正式动工,骆小筑担任设计总工程师,用5年时间,建成了国内首创以低水头枢纽、堤库结合防洪的水利工程。
图 | 骆小筑在工地现场审核设计图纸
薪火精神代代相传。骆小筑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也无愧内心的选择。五十载职业生涯中,她甘为水利事业献年华,回望来路她深情感慨:“随着时代发展,我已看到国家水利建设更雄伟、更卓越,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的前景。我也做到了‘与广东崛起共成长,为广东发展作贡献’”。
做勇担时代使命的湾区奋斗者
周围是茫茫大海,没有店铺,也没有网络……2013年, 建筑系毕业生冯颖慧接到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东西人工岛岛上建筑的设计任务,这是她看到的直观场景。作为项目总建筑师及技术总负责人,她克服了多次不眠不休的高强度作战,思维枯竭的痛苦,负面情绪的干扰,身体病痛的折磨以及,随时可能来袭的台风……
“加班加点成了我们工作的全部,就连剪个指甲,我都觉得是在浪费时间。”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冯颖慧扛了下来。她带领团队用5年时间建成了被誉为伶仃洋上的“点睛之笔”的建筑,交出了一份兼具安全性、观赏性,填补了我国外海建筑集群设施空白的出色答卷。
图 | 冯颖慧在岛上施工现场
与茫茫大海上的奋斗相对的,是地下20米深处,一场持续40余年的坚守。
“你这辈子干得最成功的一件事是什么?”对于广工1965级机械专业校友、广州地铁总公司原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陈韶章来说,答案只有一个:“修地铁,数十年里每一天都是为了修地铁。”40余年,他呆在地下的时间比地面多,黑夜比白天长。他清楚地知道广州地铁每一根铁轨的铺设过程。
图 | 陈韶章到四号线工地检查
1965年,23岁的陈韶章跨出了广东工学院的大门,来到刚成立半年的广州地下电车指挥部报到。34年后,1999年2月16日8时30分,广州的第一班地铁列车出发,用地铁建设的实践彻底推翻“广州无法建地铁”的说法。陈韶章说,这是他最幸福最自豪的时候。
2009年度广东省科技奖励大会上,陈韶章荣获“突出贡献奖”,是广东历史上唯一的“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的获得者。他说,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是老一辈中国知识分子共有的特征,以奋斗者之姿,在时代发展洪流中勇担使命,“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凡走过的,必留下痕迹。”
在拼搏团结中凝聚磅礴力量
上世纪80年代,广东工学院番禺校区建设刚刚启动,各项设施还不完善,老师们在艰苦环境下认真教学的一幕幕触动着蒋伟楷,孕育了他艰苦奋斗的精神。毕业6年后, 蒋伟楷抢抓时机投入灯光事业,从开拓国际市场到自主研发,经历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一路走来,他最重要的心得是:“遇事要沉着冷静,不要轻易认输,因为一切挫折都是超越自我的动力。”
图 | 蒋伟楷公司为奥运会提供灯饰供应
2023年6月18日晚,第25届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L)男篮一级联赛全国总决赛在成都落幕。 广东工业大学以87∶83战胜清华大学,斩获全国总决赛冠军。那一刻,主力队员陈国豪忍不住在镜头前泣不成声:“放眼全国,我们的阵容很不起眼,但我们是一步步拼上来的!
图 | 广工篮球队得胜归来
这是属于2023年夏天里青春热血的特殊记忆,也是关于拼搏、团结和追梦的故事。时光荏苒,但永不言弃、勇攀高峰的广工精神在岁月变迁中历经时间的洗礼,在这一“高光时刻”再次生动上演。
历史与当下,情怀与担当
责任与奉献……
笔触下的字眼写来简单
但承载的重量似有万钧
这是广工代代传承的精神底蕴
融入血脉的力量之源
在任何时代
都将凝聚成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
焕发新的活力!
来源 | 光明日报 吴春燕 王宇涵 杜清
编辑 | 谭凯泓 刘灿灿
运营团队 | 学生新闻中心
责编 | 王宇涵
初审 | 李成瑶
审核 | 杜清
终审 | 张育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