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月6日讯 近日,济南市市中区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总结2022全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为做好2023年经济工作“把脉定向”。
面对2023“深化落实年”“提速增效年”,市中区将牢牢把握“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进中保质、质中提速”的总体要求,把握形势局面,坚定信心决心;把握原则要求,增强发展主动;把握策略方法,明确主攻方向;抓牢经济指标,推动提速增效;抓牢要素保障,聚力攻坚克难;抓牢工作落实,提升工作质效,锐意进取、担当作为,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紧扣重点难点 全力攻坚克难
已经过去的2022,有涉滩之险,有爬坡之艰,有闯关之难,挑战多重叠加,奋斗艰苦卓绝,成绩难能可贵。2022年,面对疫情影响和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市中区高效统筹贯彻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牢牢稳住经济基本盘,解决了一些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经济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强省会建设作出了经济体量大区应有的贡献。
一年来,市中区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确保了疫情防控措施调整转段的平稳有序,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程度减少了疫情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三大战略稳健开局,中央活力区完成4000余名村民拆迁安置,总投资106亿元的19个在建项目正加速推进,中央商埠区济南宾馆、上新街片区等项目开工建设,中山公园、经四小纬二等征收工作稳步启动,大观园“两市一街”重装开市,商埠核心区空间、产业、文化三大生态正加快重塑升级,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产业联盟企业扩充至136家,成为全省唯一获得双省级战略的产业集群,能源互联产业已经成为重点的增长点,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重点项目有序推进,4个省级重点项目和6个市级重点项目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计划,新策划储备项目118个,全年完成征收拆迁62.1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安置房2171套,建成保障性租赁住房2616套,改造老旧小区134万平方米,全区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招商引资成果较丰,全年引进各类招商项目249个,其中投资规模超过1亿元的43个,实际使用外资4.8亿美元,实际使用内资294.22亿元。市场主体加快培育,全年累计培育各类市场主体12.6万户,同比增长6.99%,储备上市资源企业43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35家,新增市级以上专精特新、“瞪羚”企业73家,新备案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市级重点实验室3家,26个项目入选省市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名单。
产业转型升级 抓好“三大战略”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当前市中区进入了全面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全面突破瓶颈制约的关键期,也迎来了全面提升能力作风的关键期、全面凝心聚力筑势的关键期。为做好2023年经济工作,市中区将进一步坚定政治信心、增强工作信心、激发市场信心,坚持目标、问题、质效“三个导向”,坚定实施“三大战略”,深化落实工作运转、工作推进、工作促成“三大体系”,凝心聚力抓好推进“三大战略”、加快产业升级、加快项目建设等十项工作。
工业要抓“大”、快“建”、落“新”、储“强”,固投要聚焦投资挖潜、项目策划、建安项目投资,服务业要狠抓总部经济、推进上规入库、稳定市场主体,社零额要做强载体、做活业态、做稳支点……在一系列主攻方向更加细化后,市中今年经济工作发展方向更加明晰。今年的经济工作,市中区将在策略方法上努力做到“坚持目标引领、坚持细化支撑、坚持畅通路径、坚持责任到人、坚持阶段递进、坚持重点突破”,把任务指标、指标考核紧密衔接、一体实施,努力确保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大幅提升。具体而言,市中区将继续深化落实三大战略部署,中央活力区全面打响新一轮征收拆迁攻坚战,谋划实施G104与党杨路立交枢纽、东西三号路西延等重点交通路网,推动都市工业4.0产业基地、京东产业园、建材产业总部基地等项目落地,全面释放发展潜能。中央商埠区加快建设济南宾馆、上新街项目,统筹实施经四小纬二、中山公园、万紫巷等项目征收拆迁,着力打造经二路老字号一条街、经三路浪漫一条街和经四路高品质金街等商业引爆点,重塑百年商埠繁华景象。山东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大力引进培育绿色能源、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装备等上下游企业,加快推进国家管网集团山东总部等重点项目落地,打造全省能源产业升级的策源地,力争集聚相关能源企业家数突破200家,年产值达到3600亿元,全面推动市中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产城一体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秉承这样的理念,市中区将围绕五大产业细化、实化产业链条和产业布局,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强力突破新兴产业、谋划布局未来产业,着力构建具有市中特色的主导产业和现代产业体系。现代金融产业稳固支持银行、保险、证券等传统金融产业,进一步加快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大力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和金融产品;都市工业产业着力打造汽车装备、电力设备、通信装备、工程机械、增材打印、新型建材、服务型制造等重点产业链,加快中央活力区产业导入;数字经济产业着力作好“强化数字赋能、场景创新应用、集聚数字生态”三篇文章;能源互联产业立足“国电系”等资源禀赋,以国家管网集团山东总部等新引进项目为突破,持续扩大战略联盟影响力,积极导入能源互联网总部企业;高端商贸产业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放在优先位置,加快老商埠—经四路商业金带建设,做活做强文化产业、医疗康养产业等细分产业,聚力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协同发展。
项目大干快上 聚力招大引强
市中区将把拓展空间作为做大经济增量的有力抓手,坚持“全面启动、重点突破、加快清零”,结合“三大战略”推进实施,重点加快推进中央活力区核心区有关村庄征收拆迁,扎实做好中央活力区二区等12个项目共计约1490亩土地出让工作,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法律保障力度,为市中发展提供更多空间支撑。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市中区全面加快项目建设,重点抓好城市更新、产业发展、园区载体、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五大类项目建设,坚持依托重大战略、依托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依托域内资源、依托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依托招商引资“五个依托”策划项目,把握注重项目规模质量、注重项目可操作性、注重项目落地“三个注重”落实项目,完善“策划一批、包装一批、入库一批、实施一批”的项目梯次推进机制,实行“工作目标化、目标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责任实效化”,把要素保障作为前提基础、全面统筹,在土地、政策、资金、服务、园区等方面强化供给,以资源高效配置促进经济工作高质量发展。
在市中决策者看来,招商引资是培育新增长点、扩大优质增量的“主引擎”。基于此,市中区将明确招引方向,创新招引方式,提升招引实效,坚持内资与外资并重、安商与招商并重、外部引入与存量扩能并重、招大引强与中小微企业并重,发挥政府平台公司和各类园区作用进行平台招商和园区招商,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充分依托第三方的专业招商机构、各地商协会、各群众团体、工商联等各类组织,积极走出去开展上门招商。
城乡加快融合 再增民生福祉
值得一提的是,市中区将把机制建设和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坚持不懈、持续用力,紧盯目标任务,狠抓工作落实,以最强责任担当抓经济,以最优制度机制抓经济,以最高专业素养抓经济,以最实工作作风抓经济。
拉开全域发展框架的同时,今年,市中区更加注重推进城乡融合,一手抓城市更新行动,一手抓乡村振兴行动,努力为市中未来发展释放更大空间。城市更新方面,全力推进中央活力区和省级经济开发区一体化建设,稳妥推进老商埠、上新街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济南宾馆项目建成封顶,积极推进低效园区、厂区更新,启动腊山工业园“工改工”项目,谋划启动114个国有低效用地更新和400余图斑的集体土地更新。乡村振兴方面坚持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发展,大力推进具有市中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建设,积极实施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充分利用“一河两峪”资源优势及圣都、超意兴、薛记炒货等龙头企业优势,着力打造近郊休闲旅游、花卉盆景、预制菜与食品加工、生态康养四大产业链条,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探索实施城乡社会治理一体化,健全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全面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今年,市中区把深化改革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着力实施科技创新,引入中科控股山东总部,充分发挥山东未来网络研究院、山东能源互联网绿色低碳示范基地等创新平台的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孵化,健全科创型企业梯度培育联动机制;着力实施管理创新,进一步优化完善三大战略发展促进中心和园区管理中心,全面理顺园区管理体制,整合园区功能、统一园区政策、优化园区产业;着力实施产业创新和模式创新,围绕五大主导产业,细化实化产业链条;着力实施国有企业改革和集体经济改制,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市场化的运营模式,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股份制改革等方式推进集体经济改制,盘活区属部门下的集体企业;着力实施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充分结合城乡规划和集体土地入市政策,深入推进166个边界外地块的开发利用,稳慎推动进城落户农民“三权”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和农村“三变”试点改革,努力打造城乡融合“市中样板”。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近年来,市中区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今年市中区在增进民生福祉方面,承诺办理涉及安置房建设、养老机构、困难学生帮扶等方面的20件惠民实事,重点抓好“老、少、弱、病、残”等民生保障工作,持续深化多渠道就业体系,重点抓好“老幼病残孕”等重点人群和有基础疾病群体的防控措施,全力以赴保健康、防重症,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同时,市中区高效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深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紧盯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扎实做好12345市民服务热线工作,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着力强化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坚定守住政治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生产安全、生态环境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社会稳定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等“一排底线”,为全区高质量发展营造安定有序、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闪电新闻记者 董洁 通讯员 李猛 孔雪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