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燕
昌平西北部的长峪城,是天然的峡谷隘口,蜿蜒的古长城,虽残垣碎石,却依然威武雄壮。山石墙上隐现的“狗头狗影”“马头马影”的传说,让人惊叹不已。在离道路三四米的地方,有一道横亘在村中路的“石垄墙”。山石堆砌呈断面梯形,又高又厚实,一端抵山顶崖畔,一端横在马路尽端。据传说,这是古代为了防止攻方的马匹进攻而设置的障碍。墙体全部用山石垒砌,高矮长度不一,专设在沟谷的出入口处,用以阻挡马队,是明长城的防御手段,这就是历史传说中的挡马墙。挡马墙不仅用于战场挡马进攻,而其本身也是一道关卡,是自保家园的防卫设施。
据老一辈人讲,挡马墙建于明代,有驻军驻守,保护边城和老百姓。但中国历史上,中原以北地区的匈奴人,因为他们的性格好爽,英勇善战,常常从关外到关内进行掠夺和骚扰。他们骑着战马,越过边界线,专门到村中抢夺食物、金银财宝、女人和孩子,以扩充他们的势力。一来就要在村里住上十天半个月,享受胜利果实,村民都要好吃好喝款待。为了保护家园,村民用尽各种办法,以阻挡入侵马队进入村庄。
从唐朝开始,漠北地区胡人的骑兵逐渐强大,马匹都是从塞北训练有素的好马中挑选,平常养护得也好,没事就命人给战马洗澡放牧。这些马都是公马,个头大,力量大,奔跑的速度也非常快,冲力也很大,两三米的高墙、三四米的壕沟一跃而过,如履平地。绊马索有时也无济于事,绊倒的马匹,竟然也能一跃而起,照样奔跑,根本挡不住这些强悍的马队。时间久了,村民却发现一个惊人的秘密:胡人经常牵着马匹在城外附近的河边洗澡放牧,而村中的马也在河边放牧,高头骏马竟然与当地温顺的母马互相蹭脸,表示 “亲热”。久而久之,村民想出了一个擒贼先擒马,能够获得那些好马的“美马计”。遂实施收购附近村民家中带有小马驹的母马,没几天就收购了上百匹。有一天,守城的士兵看到胡人士兵又将那些马赶到河边放牧,于是将收购的母马全部赶出城,将小马留在城内。
母马在城外的河边,因为思念自己的小马而不断发出鸣叫声,它们的叫声引来了河对岸的公马的注意。少顷,有一匹马率先从河对岸游了过来,并且带动了其他的公马,放牧的士兵拦都拦不住。守城士兵看到这个状况,立刻就放开了手中的绳子,让那上百匹的母马自由自在地往城内跑,而那些从对岸游过来的公马也跟着母马跑进了城。“美马计”不费吹灰之力,不战而驱胡人之兵,成了古代军事一大奇闻,也成为一段笑料美谈。长峪山石“马头马影”就是最好的见证。
自古有三十六计之“美人计”,这个“美马计”的故事也让人们在笑谈中,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