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他用银针探索村医新定义 她拾起了年少时的“医生梦”

日期: 来源:健康四川收集编辑:健康四川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思蒙镇张场村,一处不起眼的小院里,住着汪贵福和他的妻子彭红燕。屋前小院里种着各类花草,郁郁葱葱,紧邻小屋一侧则是两间平房,门上挂着“卫生站”的牌子,这里便是汪贵福的工作场所。虽然并不显眼,但患者却是络绎不绝。

行医30余年,汪贵福与他的妻子彭红燕坚守乡村,用医术和仁心守护健康,他们一个不断研究、学习,把中医针灸融入日常诊疗,帮助村民和慕名而来的患者摆脱病痛;一个耳濡目染学习医学知识,在日积月累中拾起了年少时的“医生梦”。

这对“村医夫妇”是四川45461名乡村医生(截至2023年4月)践行“要加强乡村卫生体系建设,保障好广大农民群众基本医疗”的一个缩影。

200本病历

半夜摸黑上门治病

两腿跑出好口碑

1991年起,毕业后的汪贵福在眉山市东坡区修文镇医院工作,他主要在外科、骨伤科接受培训和学习。4年后,汪贵福发现很多村子依旧面临缺医少药的情况,有的甚至一个村都找不出一个医生,他决定回到家乡,当一名乡村医生为乡亲们看病。

慢慢地,汪贵福和妻子不光承担了张场村3000多人的日常诊疗和公共健康管理工作,还被周边山村群众请去上门巡诊。“上世纪90年代时,那时上门全靠两条腿走去。”汪贵福介绍,有时患者半夜突发急病,他俩就打着手电,在漆黑的石子路上摸索着前行。

夫妻二人全天接诊,除了西医治疗,汪贵福还非常擅长运用中医针灸疗法治病,吸引了不少患者。农闲和过年的时候他更是忙得不可开交。“村里很多人是农民,平时很忙,也只有过节或者是农闲的时候才想到来照顾自己的身体。”汪贵福脸上透着一些无奈,他也经常半夜被患者叫醒,“病是不可以拖的,但他们总是等到实在受不了了才来敲我的门。”

近年来,眉山市东坡区坚持市区一体、协同发展,构建“以区级医院为龙头,区域医疗卫生次中心、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站)为基础”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成思蒙、万胜2个区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引领辐射带动镇卫生院协同发展。在机制的优化下,通过加强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全区已逐步实现“一般疾病在区内解决、头疼脑热在镇村解决”。

小人物的经历往往折射出大环境的变化。如今,每年汪贵福和妻子都要挨家挨户提醒村里的老人们参加健康体检;村里人几乎都签约了家庭医生,这些患者平时的“头疼脑热”也都是汪贵福夫妇俩处理。

如今,汪贵福依旧保存着近2年的患者病历本,粗略估算有200多本,每个人的病情、治疗方法都记录得清清楚楚,看着一页页白纸黑字、一个个康复的患者,汪贵福心中满是欣慰和自豪,“也有很多朋友介绍、从外地慕名而来的人,传着传着就传开了。”

一段爱情

“嫁给他,我也圆了医生梦”

汪贵福的妻子彭红燕原本在丝绸厂工作,小时候父亲生病去世,她心中便种下了当医生的梦想种子,“如果我能当医生,一定要救治像爸爸这种病的患者。”后来虽然没当成医生,但彭红燕内心始终对医学、医生有着满满的尊敬和崇拜。

“他一心在患者身上,我就觉得他是一个很负责任的人。”彭红燕说,和汪贵福接触后,她看到了他身上闪闪发光的医者品质和体贴细心,加上对医生职业的崇拜,两人最终走到了一起。

结婚之后,汪贵福坚持要回到乡村,彭红燕便开始跟着丈夫一边帮着照顾病人一边学习。夫妻俩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这一路虽然辛苦,但也正是这些经历,圆了彭红燕从小以来学医的梦想。一次从成都学习回来,回想多年来的经历,夜里彭红燕突然热泪盈眶,“嫁给他,我也算圆了自己的‘医生’梦。”

汪贵福对患者十分负责,经常工作到很晚,即使不在村上也时常挂念病人,空闲时间也常一个人钻研医术,对此,彭红燕也有过抱怨,“他把心‘分’给了病人,还要花时间研究病人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很少有时间关心我。”但彭红燕理解他,也愿意支持他。回想到这些年的经历,汪贵福对妻子也心存愧疚,“这些年她也很辛苦,非常感谢她这么多年的陪伴。”

一根银针

拓展村医使命

在基层传播传统医学

很多人眼中的村医只能看些“小病”,或者负责开药,汪贵福却有一套自己的治病方法。起初,他多选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慢慢地,汪贵福逐渐意识到中医之妙。1995年前后,农户们大多都养猪,当时因机器受伤的人居多,主要需要治疗的都是手外科的患者。在治疗中,汪贵福选择使用中医的疗法,“中药也可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在从医的道路上,汪贵福也会定期外出学习,他走过许多地方,在北京、成都等地的中医药大学提升自我,集各家之长。学习传统医学,结合临床经验,弘扬国脉之术。他将被忽视的“针”和“灸”重新拾起,最大程度地发挥中国传统医术的效用。

前一段时间,有一位长期失眠焦虑的患者找到汪贵福,这位患者心率过快、情绪低落,家人带着她四处求医均效果不佳。汪贵福用针之后,患者的心率逐渐恢复正常,状态明显变好。

汪贵福借助传统医学的臂膀,将健康归还于患者,也正是这些尝试,让村医的作用不仅是简单的看病、开药。“中医讲究整体,很多疾病都与颈椎、脊柱的问题有关,其实有时候针和手法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他说,对比起西医的针对性治疗和用药,中医更注重整体的调理。

一个选择

很多同行都转行了

他却选择留下

当村医近30年,汪贵福靠着医术站稳了脚跟,成了远近闻名的医生。但事实上,很多基层医生的处境并不乐观。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不少乡村人口大量流失,驻守村镇的医生靠治病养活自己很困难。“缺乏技术、诊疗手段单一,导致患者越来越少,很多同行都改行了。”汪贵福说,近年来自己身边真正留下的村医非常少。也正是因此,汪贵福很早就意识到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医疗手段和技术,才能为更多患者服务,“这也是我作为医生不断学习的动力和义务。”

在汪贵福看来,当医生就是“德、道、术”的统一,一名医生要有高尚的医德,要明白做人的道理,也要有治病救人的技术,三者统一才是合格的医者。所以,在汪贵福这里,遇到贫困的患者,他会免费治疗,他总是想方设法让患者少花钱也能看好病。

“汪医生非常平易近人,医术、医德都很好。”张场村村民高勇军说,平时他和亲戚们有个头疼脑热或者轻微受伤,第一时间都是去找汪贵福,“一般感冒从他那里拿药,吃个两三次就能好,收费也不高,所以我们很信任他。”

有一次,高勇军家里70多岁的老人起夜时不慎摔倒受伤,家里人都吓坏了,凌晨2点多,他打电话向汪贵福求助,10多分钟后,汪贵福夫妻俩骑着电瓶车、背着药箱就赶来了。“只要病人有需要,汪医生几乎都是随叫随到,他经常这样,村里人都晓得。”

汪贵福处处为患者着想的心思,患者们也看在眼里。他的卫生院不大,墙上却挂满了锦旗,每一面都承载着患者对汪贵福夫妇的信任与感恩。“心里感觉很欣慰,并不是说我们要挣多少钱的问题,我觉得我有义务和责任为村民减轻病痛,这是我最大的愿望。”汪贵福说。

有没有考虑过去更大的平台?汪贵福坦言:“从没想过。”他认为,上世纪90年代时,村子缺医少药,有一个医生不容易,这么多年的坚守中,他已经习惯用自己的所学为人们解决疾病痛苦,“做好一名村医,要耐得住清苦寂寞,更要不断提高医术,才能赢得老乡们的信赖。”

一个心愿

闲时最爱在小院喝茶

相信一切都有缘分

除了看病,汪贵福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在自家的小院里喝喝茶,偶尔“放空”一下。

郁郁葱葱的小院里种满了各式各样的花草,不起眼的小花也成了充满夏日气息的装饰物,小狗慵懒地躺在地上打盹,院子一角的小池塘里,是他养了十几年的乌龟。“很早以前它丢过两次,但最后都找回来了。”汪贵福说,他相信缘分,不管是和患者间的,还是和花草、动物之间的,一定有某种缘分让他们在特定的时间里相互影响、相互陪伴,“比如看病,也需要患者信任你,才能建立起医患关系,如果患者和医生之间没有信任,那就没法继续。”

采访的最后,汪贵福轻抚手中的茶盏说,“我想继续钻研针灸。但我一个人能治多少病呢?治不了多少。希望有更多人能为基层医疗做点贡献。”

来源:封面新闻

相关阅读

  • 家医签约进企业 员工健康有“医”靠

  • 为加快推进嘉祥街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扩大签约覆盖面,增强服务内涵和群众获得感,近日,嘉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家庭医生团队开展了四送四进四提升----“进企业”
  • 坚守职业初心 热血传递真情

  • 在市卫健系统有这样一位无偿献血英雄,他不仅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同时也是一名无偿献血志愿者。每当有患者急需血液时,他总会挽起袖子为患者解燃眉之急;在工作中,他时刻关注患者用血
  • 视频广告猫腻多 没有批文也能播?

  • 6月13日上午,在快手平台仍能看到“李苗医生”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颖琳 吴珊6月13日,羊城晚报推出《快手平台“假医生”真带货》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当天上午,羊城晚
  • 甘肃省人民医院完成两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

  • 新甘肃客户端兰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睿君)6月8日,甘肃省人民医院肾移植团队争分夺秒、连夜奋战,顺利完成两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让两名尿毒症患者重获新生。6月8日,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潍水剑 | 选人用人,不妨以能力论“英雄”

  • 选人用人,不妨以能力论“英雄”□潍坊融媒评论员 孙瑞荣据《工人日报》报道,随着求职竞争愈发激烈,学历日益成为用人单位倚重的筛选指标。“仅招名校生”“仅招第一学历名校生
  • 新蔡:麦收过后插秧忙

  •   田园好风光,夏日插秧忙。近日,新蔡县关津乡牛湾村农户抢抓农时,陆续开展水稻育秧插秧,稻田里一派繁忙景象。  记者 苏 凯 通讯员 王丽娜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