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乃节气中“四立”的最后一立,是冬天的第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的第十九个节气。立冬之时,绝大部分地方还燃烧着晚秋的霞光,色彩绚烂,美不胜收。银杏落叶黄得耀眼,红叶还红得灿烂,蒹葭苍苍,飘曳着从诗经里流淌出来的诗意。天高云清,温度适宜,繁忙的秋收已经结束,趁着时光静暖,我们不妨去感受立冬的浪漫和美好。
立冬之美,在于景。春景明媚,夏景浓萌,秋景丰饶,冬景清凉如诗。此时荷花无影,荷叶败尽,枯黑的荷茎,残损的荷叶都是自然的杰作。它们如笔如墨,在池水之上画出一幅幅清隽小品画,自有风雅之态;篱笆边和庭院里的菊花黄白紫争奇斗艳,旁边的落叶翻飞如蝶,是文人笔下的风景。草尖上、花叶上弱不禁风的是那一片片洁白晶莹的霜。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屋顶、房檐都是,真是满目晶莹入眼来,一腔诗意染尘埃。雪用冰清玉洁的肌体化作万里春水,慷慨地去滋润大地。此时,不管是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昏鸦,还是孤舟一叶,老翁一个的寂寞,或者是红泥小火炉的闲适,都抒写着清凉和宁静、淡泊和雅致。
立冬之美,在于诗词。立冬意味着秋去冬来,霜重气凉,激荡着诗人敏感的心灵。他们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留下了许多经典佳作。李白恣意张扬,面对立冬初现的霜雪,他写道:“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寥寥几笔写尽了初冬的冷清、萧索,而诗人温酒醉卧,洋溢着舒适惬意和慵懒自得。其实这首诗里蕴含着中国自古以来的生活智慧:顺时而为,天人合一。轻霜冷,红叶落,西风渐,草木残,只有菊花傲霜开。宋朝钱时写道:“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宋代的释文颇有雅兴:“吟行不惮遥,风景尽堪抄。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饮虹消海曲,宿雁下塘坳。归去须乘月,松门许夜敲。”诗人在初冬时节踏足远行,空气清浅、薄凉,天青色烟云和水色相融合,归来时伴着明月,敲击松门,也敲响了夜,诗句从容文雅,透露出诗人淡泊闲适的人生态度。苏轼写道:“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是个纯粹且乐观的人,无论面对何种境遇他都能坦然面对,因而立冬时节荷残花败,天气冷凉也难以打消他的积极性。
立冬之美,在于农谚。农谚和农民、庄稼、土地、季节、气候有着密切关联,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以来从劳动中得来的简洁丰富的经验总结。像“立冬有雨,一冬淋雨”,说的是立冬这天有雨的话,一整个冬天雨水不断。“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这句谚语极为精炼,既是相互对应,又恰恰相反。如果立冬节气这天是个大晴天,就预示着一冬天的晴。但是,如果出现雨水,则情况就不一样了,则整个冬天雨雪不断,正好预兆相反。另一条农谚就接了上来:“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冬天的麦苗若有雪被保护着,到了明年是五谷丰登粮满仓,人们安居乐业,安享太平,可见是个好年景!两条谚语承接得非常完美。不过,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现在不完全看天吃饭了,农谚虽还有一定的警示作用,但和纯农耕时代已经相去甚远了。
立冬,丰盈而清婉,富有音韵美感,深蕴着季节的滋味,像一幅久远的淡墨国画,意境深远,引人沉醉,令人心安,充满期待。
焦作日报全媒体通讯员 廉彩红 报道
总值班:吕正军
统 筹:曾琳琳
责 编:许凌
编 辑:李灿
校 对:张雪晖
来 源:焦作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