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邦琼接受媒体采访。
蒋邦琼用红外相机拍摄的川金丝猴。
蒋邦琼在巡山途中休息。
在小神农架莽莽群山中有这样一群“居民”,毛色金黄,光亮如丝,被人们视为“大山精灵”“掌中猴宝”,它们便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川金丝猴。
“认识它们二十多年,我们现在都是‘亲人’了。”行走在巴东县沿渡河镇小神农架村五子坪大山深处,护林员蒋邦琼环顾四周,指着不远处的一片丛林说,“那里小地名叫大漟,是川金丝猴的主要活动区域。”
蒋邦琼是巴东金丝猴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护林员。2016年,巴东金丝猴省级自然保护区即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需要拍摄一段川金丝猴活动的影像。2015年12月,保护区安排专人携带设备在小神农架蹲守20余天,没有拍到关于川金丝猴的活动影像。而评审会将于2016年1月6日在北京市举行,时间非常紧迫。保护区工作人员一筹莫展,大家心里清楚,在评审会上,如果不能真实提供小神农架川金丝猴活动的影像,巴东金丝猴省级自然保护区将无缘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15年12月31日上午,正在巡山途中的蒋邦琼突然接到电话,保护区通知他迅速赶到县城。蒋邦琼驱车3个小时来到县城后,保护区工作人员邓正双交给他一个艰巨任务,携带DV进山拍摄川金丝猴。
回到家里后,蒋邦琼倍感压力之大,只有一个星期时间,能不能拍到川金丝猴心里没有底。他凭着多年和川金丝猴打交道的经验设计好了路线,到川金丝猴活动频繁的五子坪区域“碰运气”。
2016年1月1日,大山白雾蒙蒙,天空零星飘洒着雪花。早上8点,蒋邦琼吃完早饭,简单收拾了一点零食和水,便携带DV,从海拔1000米的锯锯湾(小地名)出发进山,经过3个多小时的攀爬,来到五子坪上方海拔1600米的大漟,积雪已没过脚腿。
正在四处张望时,蒋邦琼忽然听见一声川金丝猴的叫声。顿时,蒋邦琼忘记一路疲乏,迅速向川金丝猴的叫声爬去。为了不惊动川金丝猴,蒋邦琼避开林中的小路,在丛林中边隐蔽边攀爬前行。
“金丝猴!”蒋邦琼激动不已,约七八十只川金丝猴在树上跳跃、尖叫。为防止川金丝猴受到惊吓,蒋邦琼脱下红色的棉袄,穿着一件单薄的秋衣,在距川金丝猴200米处,取下DV开始拍摄,边拍边向川金丝猴靠近。
寒风中,蒋邦琼没有感受到一丝寒意,1分钟、10分钟、1小时……3小时后,蒋邦琼慢慢移到树根部拍摄,树上的川金丝猴似乎看到了“亲人”,没有一点儿惧怕。直到DV电池耗尽,蒋邦琼完整拍下川金丝猴的活动影像后,迅速下山,将影像资料交给保护区。
2016年1月6日,巴东金丝猴省级自然保护区顺利通过评审;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巴东金丝猴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湖北巴东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和猴群建立亲密关系,需要无数次亲近。10年来,蒋邦琼用无数次耐心和长期坚守,与川金丝猴建立了彼此信任、亲密的伙伴关系。
2020年,根据不同的海拔、区域和长期观测,蒋邦琼在其守护的1.5万亩山林片区内,设置了两条川金丝猴样线检测线路,高海拔是交锋垭(海拔2000米)至巫云顶(海拔3005米),低海拔是小溪(海拔1000米)至吊水潭(海拔1600米),实时监测川金丝猴的增长数量、活动频率、健康状况和生活习性。
今年3月,蒋邦琼和保护区样线监测员杜敏巡护时,在冷槽淌发现一只受伤落单的川金丝猴幼猴,他们徒步3个小时,将幼猴护送至沿渡河保护管理站进行救治。8天后,川金丝猴幼猴没有救活失去生命。当时,蒋邦琼和在场工作人员默默流下眼泪,内心悲伤。蒋邦琼说:“看着幼猴失去,就像自己‘走’了一个亲人一样。”
蒋邦琼是一个爱观察的人,在巡山中他发现每年冬季川金丝猴缺乏食物,但它们喜欢吃一种叫“猫儿屎”的植物花苞。于是,在保护区管理局的支持下,蒋邦琼在川金丝猴活动区域移植和扦插“猫儿屎”100余亩,为川金丝猴平安度过冬季提供了食物保障。
10年来,蒋邦琼每年徒步巡林300天以上。在他和同事的精心守护下,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丰富,金丝猴种群数量超过800只。
“川金丝猴就像天赐的大山精灵,它们长相各异,性格、声音也不同,有的呆萌、有的机灵、有的调皮,但它们都像我们的亲人一样,值得呵护和疼爱。”蒋邦琼说。(恩施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