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抗美援朝战争,董凤魁激情澎湃
董凤魁与老伴
璀璨的勋章,血染的风采
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声呐喊,也是19万余名志愿军烈士用鲜血写就的英雄史诗。随着岁月流逝,英雄不断老去,但这群“最可爱的人”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却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92岁的董凤魁家有三个姐姐,当年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孩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近日,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在他的讲述中回望那段烽烟滚滚的光辉岁月。
过江途中战友被冲走
“当时没有船,我们是手牵手‘蹚’过鸭绿江的。”92岁的董凤魁回忆,“我把棉裤脱下来用一只手托着,另一只手牵着战友的手。”7月26日,记者走进菏泽鲁西新区岳程办事处冉贤集社区,听董凤魁讲述激动人心的抗美援朝经历。
“我父亲是老八路,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我报名参军,父亲说这是很光荣的事情,他支持我去当兵。”董凤魁回忆,他有三个姐姐,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但他自幼就参加过儿童团。
1950年11月,19岁的董凤魁参军入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独立十三团的一名士兵,在此紧急训练了3个月就被调走,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董凤魁回忆,“我的军龄从1951年1月份算起,同年3月份入朝作战。”
3月份鸭绿江上的冰凌开始融化,因为当时缺少船只,战士们靠双腿徒步跨过鸭绿江。“印象中,我们过江的地方是一个江岔子,有的冰凌冲开了,江水深到腰部。”董凤魁回忆,“我把棉裤脱下来,一只手托着衣服,另一只手牵着战友的手,慢慢蹚过去了。”
渡江过程中,生怕有人掉队,战友们手牵着手,一步步往前走。“当时的江水冰凉刺骨,大家全身都湿透了,不少战友膝盖以下的衣服结冰了,就算这样,战士们也一直咬牙坚持,没有人轻言放弃。”董凤魁回忆,“过江后,战士们在空地上支起帐篷,重新换上了干爽的衣服。”
饮冰卧雪,热血难凉。尽管抗美援朝战争已过去70多年,但那段经历已深深烙在了董凤魁的心中:“过江途中,尽管战友们手牵着手,但还是有个别同志不慎踏进鸭绿江中的漩涡,被江水冲走。”
充分发挥近战夜战优势
鸭绿江冰冷刺骨的江水,是抗美援朝战争给董凤魁留下的第一个难忘记忆。当兵是要打仗的,枪林弹雨、冲锋陷阵,这些记忆已经融入他的血液。董凤魁讲述,在一次行军中,他们坚持跑了一天一夜,行军80公里。“当时也不觉得累,背着武器装备和补给,一路小跑,脚上都跑出了泡,慢慢磨成了硬茧。”董凤魁说,至今他脚上还有当时行军留下的印记。
1951年下半年,董凤魁所在部队开始与敌军作战。“战场上枪林弹雨,来不及多想,也不觉得害怕,心中想着保卫祖国、保卫家乡,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没有想过能从战场上活着回来。”董凤魁说。
“抗美援朝时期新中国刚刚成立,我们的军事装备较差,最好的武器就是82炮、60炮、轻机枪,无法与美军的武器相比,更何况美军还有飞机助阵。”董凤魁讲述,白天敌人的飞机在空中盘旋,我们不能与敌人硬碰硬,便充分发挥近战夜战的优势,最大程度地减少伤亡。“一旦敌人的飞机前来轰炸我们的阵地,往往能给我方造成惨重的损失。为保护自己,战士们全副武装躲在战壕里,尽管天气寒冷,还缺少食物,但大家坚决服从潜伏命令,没有丝毫动静,然后抓住机会再反击敌人。”董凤魁回忆起那段岁月,激情澎湃,声音洪亮。
一壶水坚持一星期
“极度缺水,战士们舔吮坑道壁上渗出的一点水珠,甚至以人尿解渴。”“八位志愿军战士分食一个苹果。”……在抗美援朝战争史上,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当年由于缺少强大的后勤保障,志愿军战士时常陷入缺少枪支弹药、粮食和饮用水的窘迫境地。
“军用物资不能及时补充,战士们依靠少数荞麦面和面包充饥,一壶水要坚持一星期,只有在口渴难耐时才用水湿一下嘴唇。”董凤魁说,就是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战友们坚定信念,英勇作战,抓住机会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我们班共12个人,在一场战役中牺牲了2人,还有3人负伤。”董凤魁说,尽管刀枪无眼,但志愿军战士丝毫不恐惧,一心想着战争的胜利。董凤魁是幸运的,在战场上没有受过重伤。
1952年4月至6月,董凤魁所在部队经历了一场异常激烈的战役,他清晰地记得这场战役,他们持续打了七天七夜,整个战场昏天暗地。“随身物品除了衣服和枪支弹药,只有一个水壶,有时两三天才能供给一次,大多时候战士们都是饿着肚子坚持战斗。”董凤魁说,尽管当时条件艰苦,但战友们信心满满,心中坚持保家卫国的信念,再苦也要坚持。“为国而战是我一生的骄傲。学校、社区邀请我讲述当年的革命故事,每次讲述我都会伤心落泪,想起战争中牺牲的战友。”董凤魁说,作为一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战士,他十分自豪。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广大志愿军战士战熊罴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家卫国,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谱写了一首首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史诗。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时,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仪式在板门店举行。至此,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1953年7月,董凤魁跟随部队回国,被分派到原公安军54团,1957年复员回家。“当时毛主席号召‘哪里来的哪里走’,我服从命令退伍返乡,1957年下雪时节我返回菏泽。”董凤魁回忆,“当时菏泽的公安部门要我去当公安,村里缺少人才让我回村里,最后留在村里了。”他之后在村里工作40年,直至1997年退休在家。
“他前段时间因为休克住进了医院,刚出院不久。”董凤魁的老伴对记者说。“我住院18天。”董凤魁接过老伴的话茬。两位老人一位92岁、一位84岁,身体健康,儿女承欢膝下,目前享受着幸福的晚年生活。
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