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赵克红:一座塔・一座桥・一座城丨洛阳作家写洛阳

日期: 来源:大河财立方收集编辑:大河财立方

编者按丨洛阳,到底是座怎样的城市?

洛阳有山水画卷星罗棋布,有巍峨城墙千年守望,也有玉楼金阙拂衣裳的诗酒趁年华和青砖黛瓦里的烟火人家。

如果写洛阳,就不能只写洛阳。要写流光溢彩的隋唐城“一夜鱼龙舞”、“星桥铁锁开”的盛唐幻夜,写满街鲜衣华裾的少年带你穿越千年的邀约,要写一口解乡愁的牛肉汤,写街边撸串的姑娘,写四月满城牡丹花香,写大街小巷人来人往,写日落斜阳青年匆忙……

汉魏文章半洛阳。自即日起,大河财立方联合洛阳市作家协会推出“洛阳作家写洛阳”专题,让我们随洛阳作家的文字一起神游洛阳城。

一座塔的高度

一行人相约来到洛邑古城,恰逢一个高爽的晴秋。远远地,便望见晴空之下,一座古塔高耸入云,巍峨壮观,那便是文峰塔。此刻,洒落大地的阳光,正为文峰塔披上炫目的光彩,广场上,来自各地的游客脸上洋溢着花朵般的微笑,或低语交谈,或合照留影。新修茸的以文峰塔为中心的洛邑古城,恢复了明清时期的景观,如今已成为老城一道靓丽的风景。漫步湖边,垂柳轻漾,湖水清澈,小桥流水,宛若中国山水画的浓墨淡烟。一排排仿古建筑古色古香,尽收眼底。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在这里交汇,让人骤感时空轮回。

塔,从宗教世界走向世俗世界,分为两类,一为佛塔,一为文峰塔。仰望文峰塔,我思绪万千。在大自然面前,人显得卑微而渺小。然而,每个人都会有梦想和愿望,而梦想和愿望的实现,许多人担心靠人的主观努力恐难成真,转而寄望于神灵。这是在人类智慧初开、思维最简单、最直观的时期,也是人类生存能力最薄弱的阶段,缺少对自然足够的认识,用简单的因果推理想象出的结果。

伴随佛教的传入,塔这一建筑形式也一并传入中国。塔,原本是高僧圆寂后藏佛骨舍利子之处,但风水学的盛行,促其从宗教世界走向世俗世界。中国人兴文重教的传统延续了几千年,一个地方,期冀文运昌盛;一个人,一个家庭,盼望科考顺利。因此在中国,人们既崇孔子,也拜文昌。文昌,是中国古人智慧天空中的星宿。于是文峰塔作为风水塔,遍地开花,现身各地,成为中国文化和建筑史上一道独特景观。其实,建造文峰塔就是为了兴文运、昌科举。文运不兴,人们往往归咎于当地风水不好,而塔则被认为是填补风水缺失的最好选择。

一千年前的大宋是一个崇尚文化的王朝。眼前这座文峰塔,便始建于宋代,明末毁于战火,清初重建。明清时,塔的附近还有一潭美丽的湖泊和一座庙宇。该湖泊,据传是掌管士人功名禄位的文昌帝君常在此研墨所致,因此当地的文人们称该水池为水墨池。塔、湖、庙在此交相辉映,形成了当时河南府城内一处著名的人文景观。

旧时,此地的房屋多为比较低矮的平方和砖瓦房,而文峰塔的高度在当时称得上地标性建筑。人们登临文峰塔,遥望河洛大地的壮丽景色,多有“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感慨。

中国历来崇尚兴文重教、耕读传家的传统,也为读书求知定下了不同的目标,既有“明心见性”,也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的倡导,这与科举制度高度吻合。人们理想的实现先要按照自下而上的考试,方能出人头地,取得功名。如今科举制度已废除一百多年,但普通人改变命运仍要靠教育。成功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更多学子有关前程的拓展,对一个人来说考试的重要性更显而易见。因此,主管文运的文昌帝君自然就得到更多的尊崇。文峰塔,作为一种文化象征,在当时,得到了执政者和普通百姓的广泛认可。毋庸置疑,文峰塔是一座承载了洛阳文化传承和历史沧桑的丰碑。

文峰塔,是一座密檐式砖石塔,四方形,高约30米。整体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边长6.8米,高3.3米,塔基和塔身之间嵌有铸铁,以保持整座塔的牢固性。基座用方形青石所砌,从第一层至第九层,逐层递缩。一至八层向北各开一弧形拱门,可向外张望。门上皆有题额;第九层则四面各开一弧形拱门。如今,塔刹已被毁,一层拱门两侧原嵌有对联一副,字迹漫漶不清,难以辨认。

文峰塔承继了唐宋以来各种砖塔结构形式的优点。塔身外壁用砖砌筑,塔的中央又砌筑一个砖塔心,每层之间建有木质楼板和木质楼梯,可盘旋而上。塔内第一层供有文昌,第二层供有魁星。文昌,又称文昌帝君、文曲星,是中国神话中主宰功名、禄位之神,旧时多为读书人所崇祀。魁星,即“奎星”,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后被称为主宰文章兴衰之神,有“魁星点状元”之说。古人建造此塔有“祈福赐恩,益国安民”,祈盼洛阳文运昌盛,人才辈出之意。

千百年来,文峰塔阅尽了人间沧桑,点亮了莘莘学子的希望和梦想,如今它依然守望在这里,虽然它早已失去了人们的些许依赖,但作为文明的标榜和象征,它仍然有着让人仰望的高度。

一座桥的承载

在中国,很少有哪一座桥能像洛阳的“天津桥”那样,被多个王朝青睐,被众多诗人吟咏。从隋唐至北宋时期,天津桥一直是游历洛阳的诗人们抒怀的必到之地。

公元605年,隋炀帝营建东京洛阳,选址于汉魏洛阳古城西边18公里之地。可惜隋朝是个短命的王朝,它被唐取代后,李唐又把洛阳作为东都,武周则把洛阳作为神都。

洛阳这座地处中原的魅力之城,坐落在洛河的南北两岸。为了缓解南北的交通问题,隋大业三年,在洛河上建起一座浮桥,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隋炀帝大业元年初造此桥,以架洛水。用大缆维舟,皆以铁锁钩连之。南北夹路,对起四楼,其楼为日月表胜之象。”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桥的两头各建有两座重楼,用来固定铁链。当时天津桥的管理人员日夜值班,根据河水涨落调节铁链的高低,以保障桥梁安全。

桥建成后,为使高大的楼船从桥下顺利通过,桥体还可以自由开合,这在我国古代建桥史上,是个了不起的伟大创举。南北通衢,一桥相连,好不气派。只可惜好景不长,该桥建成12年后,李密率瓦岗军攻打洛阳,隋将王世充慌忙迎战,两军在天津桥边鏖战三场,守桥将士的鲜血染红了洛河水,李密一不做二不休,一把火烧了天津桥。这是天津桥第一次被毁。隋朝仅执政40年光景,便被唐朝取代。唐玄宗开元年间,在隋天津桥遗址上重建新桥,这次建的是石柱桥,又称洛阳桥。桥长三百步,宽二十多步,桥上有栏杆、表柱、四角亭,桥两端有集市和酒楼。正西是东都苑,洛河北岸有上阳宫,桥正北是皇城和宫城,宫殿巍峨,倒映在洛河的清波里。桥的东北,洛河又分出一渠,设置斗门控制流水量,斗门旁是亭子,东边望去是汉魏故址,据传是曹植笔下的洛神凌波微步的地方。桥旁边是窈娘堤,南边是酒楼。每到凌晨时分,晓月斜挂在天空,天津桥上人声沸腾,灯火通明,桥下波光粼粼,如梦似幻,美不胜收,吸引了无数文人骚客的赞美和吟诵。

大诗人李白从长安来到洛阳,洛阳地方官为他接风。李白坐车郊游经过天津桥,吟诗一首:“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他被天津桥的景致所陶醉,心情自然格外爽朗,于是又吟道:“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后干脆逗留于此,在洛阳狂饮数月,把功名利禄都抛到九霄云外。刘希夷慕名而来,此刻,微风轻抚着他的面颊,河堤上杨柳轻轻摇摆,河水荡漾着柔波,他情不自禁地挥笔写道:“天津桥下阳春水,天津桥上繁华子。马声回合青云外,人影动摇绿波中。”诗人李益更是激情满怀,他站在桥上高声吟道:“何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这里说的洛阳桥其实就是天津桥,一桥二名,名动京城。

秋天的天津桥更加景色宜人,杜牧有诗:“楼齐云漠漠,桥束水潺潺。过雨柽枝洞,迎霜柿叶殷。紫鳞冲晚浪,白鸟背秋山。”写出好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张籍也不示弱,他在《寄洛阳孙明府》诗中写出了“遥爱南桥秋日晚,雨边杨柳映天津”的佳句。

白居易与洛阳更有着解不开的情结,他晚年在洛阳度过,仙逝后被安葬在龙门香山寺,因此他赞咏天津桥的诗也最多:“津桥东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诗思迷。”又诗:“莫悲金谷园中月,莫叹天津桥上春。若学多情寻往事,人间何处不伤神。”天津桥凌晨的景致最美:晓月挂在天空,两岸垂柳如烟,桥下波光粼粼,四周风光旖旎,城中不时传来寺庙钟声,遂使“天津晓月”成为“洛阳八大景”中最静谧的风景。诗人哪个不爱美景?因此,这里成为白居易常来之地,他时而望着天上的月亮,时而看着长龙卧波的天津桥,一轮残月投影河面,泛起鳞鳞波光,仿若置身仙境,于是他在《晓上天津桥闲望》中情不自禁地写道:“上阳宫里晓钟后,天津桥头残月前。空阔境疑非下界,飘飘身似在寥天。星河隐映初生日,楼阁葱茏半出烟。此处相逢倾一盏,始知地上有神仙。”

历代王朝对天津桥如此看重,皆因洛阳多为京城之故。北宋虽建都汴京,但洛阳则为西京。宋太祖赵匡胤立国第二年,就下令重修天津桥,以巨石为桥墩,高数丈,企盼永固此桥。北宋灭亡后,南宋建都临安(杭州),此后洛阳失去帝都地位,到金代洛阳桥毁于战火。断桥残础,湮没在河床之下,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可怜一座名桥,最终也没能摆脱命运的捉弄。只是这条躺在河床下的巨龙,骨骼终难消尽,到了近代,军阀吴佩孚也不忘此桥,原址旁又修建了一座桥,仍称之为天津桥。民国年间,在天津桥附近建起了一座碑亭,伫立于洛河中央,仿佛在向人们述说着天津桥无言的结局。

天津桥,是洛阳历史的一个缩影,它数度毁建,让人情不自禁地陷入“思古之幽情”的感怀中,然而,这饱经沧桑的独特风景,注定将光耀在河洛历史上,烛照着美丽的古都洛阳。

一座城的幽雅

华夏文明,根在河洛,古都神韵,尽在老城。“品读老洛阳”活动,确切之意就是品读老城,更确切地说,就是品读老城那几条街巷里的几处景观。品读活动持续三个多小时结束,而我却久久不能释怀。

丽景门,是洛阳古城的象征,看到它的第一眼,我就瞬间领略了它的大气。走近它,踏上丽景桥,桥栏上的汉白玉古狮形态各异,扶栏,但见小河清澈,水流潺潺,河水轻轻在桥下流淌。昔时,这里水域宽广,千帆竞渡,繁忙景象犹在眼前。这条看似平常的护城河,却是当年大名鼎鼎的大运河支流,直通储备隋炀帝数十年的地缸式国家粮库含嘉仓。

丽景门始建于隋代,原名丽京门。如今,常作为老城的标志出现在各种媒体上。据《唐两京城坊考》记载,东都皇城西面有两门,南曰丽景门,北曰宣辉门,是洛阳古城的西大门。往事悠悠不堪回首,丽景门饱经沧桑,历经多次毁败和兴建。2002年在原址上重建,再现了昔日的恢宏与大气。

沿西大街一路向东,路两边商铺林立,不远处就是河南城隍府庙。其因年久失修,看上去很是破落。城隍的本意是护城,后来经过演变,却成了冥界的地方官,掌管着人的福禄寿和善恶的评定,最后变成了城市的保护神,供人们顶礼膜拜。

我们一边慢慢行走,一边认真地倾听,仔细地观看,生怕错过了哪一处风景名胜。这条东西大街,宽约3丈,街道两旁全是一家挨一家的商铺,保留了古代“前店后坊,前铺后户”的经营格局,店面不大,经营有字画、古玩、古装以及琳琅满目的工艺品等。以前到这里来,多是为了寻亲访友行色匆匆。而这次,是“品读”,在品读中,感悟老城历史和文化的厚重。

老城的街道悠长而古老。脚下这条青石铺就的街道;路两旁那些古旧的房屋,青砖灰瓦和青灰色的屋脊,无不氤氲着古香古色的味道。家家户户大门虚掩,我一边走一边猜想着每一扇大门的后边,都应该隐藏着古老而鲜活的故事吧!每次当我靠近它们,内心深处便会生发出一种柔软,一种如遇故人般的亲切,仿佛去赴一场老友之约。秋日温煦的阳光洒在这条街道,以及古旧的青瓦房上,似乎能感受到阳光叮咚作响的声音。在这里,历史和文化,经过几千年浸润,已渗透到老街的血液里。

老城有许多老宅院,显示出某种意味深长的厚重,它们在岁月里浸泡了数千年,连呼吸都散发着历史的气息。这些古老的建筑,有的古韵深长,清雅幽深;有的奇巧玲珑,端庄秀美。我们游走于历史与现实之间,不知不觉便沉醉在古巷清幽的老时光中,陶醉在慢光阴里。

马家花园、庄家大院、董家大院、杨家四合院,这些百年老宅,像散落的珍珠,散发着熠熠光彩,是宝贵厚重的文化遗存。老宅的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豫西民居特色,这种三进与四进,甚至五进或六进的民居,与儒家学说在中原长期浸染有莫大关系。

位于西大街91号的马家花园,我曾多次从它的门前走过,却从不敢轻易走进,我怕自己的冒失惊扰了它的安静。这次我随着老城古城管委会的朋友,走进了期待已久的院落,顿时眼界大开。该园面积1500平方米,坐南朝北,房屋共73间。在马家花园西厢房,我看到了保存完好的绣女楼,该楼上下各3间,楼上中间半间辟为阳台,进深不足1米左右,两间开月亮圆窗,楼下左右两间开花格方窗。上、下门均为四扇花窗木门。马家花园布局结构紧凑,建筑气派宏大,虽然院子有些破败,但依然可以看出昔日的繁华。此时的阳光真好,暖暖的阳光爬上了屋檐,又洒进了小院,小院的一侧被时光浸润出一丝缱绻,那斑驳的一扇扇门窗,向我们诉说着被岁月尘封着的泛黄的故事。透过窗棂,我仿佛看到昔日绣楼内兰香四溢,一位端庄秀丽的大家闺秀,正怀抱琵琶轻弹低唱,曲中充满对美好爱情的憧憬。

走出马家花园,我们来到位于农校街的董家大院,这是目前洛阳保留最大的官邸。这家大院的主人,原是清初左副都董笃行,官至御史。他为人豪爽,大义明理。据说家人建房因边界与邻里产生纠纷而修书至京,求董笃行放话压制对方,董观罢书信后当即写了几句打油诗寄于家人:“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家人看后照做,对方感动也退后三尺,后来就有了六尺巷仁义胡同。我们今天看到的200米长、3尺宽的胡同,原本隔着董、李两家,今天的仁义胡同,成了邻里相让的最好课堂。

到达鼓楼已近中午,这是我们品读老城的最后一站。鼓楼位于东大街中段,据《洛阳县志》记载,它原建于北大街南口一带。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福王来洛就藩,建福王府时移建于东大街。登上鼓楼,抚摸那口古钟,因好奇心的驱使,我忍不住用手指轻扣,那钟声似乎从远古悠悠而来,让人恍如时光倒流。钟鼓楼在古时兼具白天报时、夜间报更的功能。“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白居易用他的诗句,带我们走进历史的晨钟暮鼓里。在鼓楼的拱券门洞之上,东端镶一石匾阴刻“就日”,西端石匾为“瞻云”,均为楷体,传说为朱元璋御笔亲书,典出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就之如日,望之如云。”这大气磅礴的情怀,是洛阳历史的沉淀。旧时,鼓楼中大钟非常有名,据说是与白马寺的大钟一同铸造的,频率参数相同,钟声响起,这两地相距十余公里,却能产生阵阵共鸣,东边撞钟西边响,西边撞钟东边鸣,使得“马寺钟声”成为洛阳古代著名的“八景”之一。

这次品读老城,使我受益匪浅,老城不仅有古老怀旧的韵味,同时也包含着现代时尚的点缀。各色店铺一家连着一家,洋溢着洛阳纯正的市井特色的喧嚣和随意。有传统小吃、饮食,也有客栈和书屋,更有书画店铺、宅邸、民居、客栈等坐落其间,是体验洛阳民俗风情的好去处。这里的小吃特别丰富,不翻汤、丸子汤、豆腐汤、牛肉汤、羊肉汤、烙干饼、芝麻盐儿、油茶等各类小吃应有尽有。有的小吃还上了央视。走在老城的街巷,各色小吃扑鼻的香味格外诱人,女士们常常经不住诱惑纷纷前去品尝。

漫步在老城清幽可人的小巷里,不时会有花香和婉转的鸟鸣从深宅老院飘出。小巷深处,弥漫着静谧,且显出深藏不露的书卷之气。读懂了这些小巷,也就基本上读懂了老城,读懂了老城的前世与今生。如果把老城比喻成一棵大树,那么老城的小巷就是密密麻麻的枝丫,是不绝的暗香,无穷的回味。

有时,爱上一个地方,真的不需要太多的理由。突然记起这样的话:清幽与淡雅永远是繁华与艳丽的长者。

品读老城,我有一种顿悟,记得千唐志斋有副名联:“谁非过客,花昰主人。”这千年的老街小巷里走过了许许多多的人,但大多被淹没在岁月深处,归于平淡。而老城,时光虽逝,文脉依然。这就是我之所以恋上老城古意中蕴藏的幽与雅的缘故吧!

作者简介:赵克红,一级作家,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铁路作家协会副主席、洛阳市作协主席

责编:王时丹 | 审校:李金雨 | 审核:李震 | 监制:万军伟

相关阅读

  • 王戈锋:寻迹履道坊丨洛阳作家写洛阳

  • 编者按丨洛阳,到底是座怎样的城市?洛阳有山水画卷星罗棋布,有巍峨城墙千年守望,也有玉楼金阙拂衣裳的诗酒趁年华和青砖黛瓦里的烟火人家。如果写洛阳,就不能只写洛阳。要写流光溢
  • 冯清利:万安山高伊水长丨洛阳作家写洛阳

  • 编者按丨洛阳,到底是座怎样的城市?洛阳有山水画卷星罗棋布,有巍峨城墙千年守望,也有玉楼金阙拂衣裳的诗酒趁年华和青砖黛瓦里的烟火人家。如果写洛阳,就不能只写洛阳。要写流光溢
  • 张长华:洛阳老城运河情丨洛阳作家写洛阳

  • 编者按丨洛阳,到底是座怎样的城市?洛阳有山水画卷星罗棋布,有巍峨城墙千年守望,也有玉楼金阙拂衣裳的诗酒趁年华和青砖黛瓦里的烟火人家。如果写洛阳,就不能只写洛阳。要写流光溢
  • 马惠敏:最是书香能致远丨洛阳作家写洛阳

  • 编者按丨洛阳,到底是座怎样的城市?洛阳有山水画卷星罗棋布,有巍峨城墙千年守望,也有玉楼金阙拂衣裳的诗酒趁年华和青砖黛瓦里的烟火人家。如果写洛阳,就不能只写洛阳。要写流光溢
  • 贾红松:风兮昌谷|洛阳作家写洛阳

  • 编者按丨洛阳,到底是座怎样的城市?洛阳有山水画卷星罗棋布,有巍峨城墙千年守望,也有玉楼金阙拂衣裳的诗酒趁年华和青砖黛瓦里的烟火人家。如果写洛阳,就不能只写洛阳。要写流光溢
  • 王君超:精美石雕会唱歌|洛阳作家写洛阳

  • 编者按丨洛阳,到底是座怎样的城市?洛阳有山水画卷星罗棋布,有巍峨城墙千年守望,也有玉楼金阙拂衣裳的诗酒趁年华和青砖黛瓦里的烟火人家。如果写洛阳,就不能只写洛阳。要写流光溢
  • 冯清利:闻声龙峪湾丨洛阳作家写洛阳

  • 编者按丨洛阳,到底是座怎样的城市?洛阳有山水画卷星罗棋布,有巍峨城墙千年守望,也有玉楼金阙拂衣裳的诗酒趁年华和青砖黛瓦里的烟火人家。如果写洛阳,就不能只写洛阳。要写流光溢
  • 马向阳:探访汉魏洛阳故城|洛阳作家写洛阳

  • 编者按丨洛阳,到底是座怎样的城市?洛阳有山水画卷星罗棋布,有巍峨城墙千年守望,也有玉楼金阙拂衣裳的诗酒趁年华和青砖黛瓦里的烟火人家。如果写洛阳,就不能只写洛阳。要写流光溢
  • 冯清利:宜阳人李贺|洛阳作家写洛阳

  • 编者按丨洛阳,到底是座怎样的城市?洛阳有山水画卷星罗棋布,有巍峨城墙千年守望,也有玉楼金阙拂衣裳的诗酒趁年华和青砖黛瓦里的烟火人家。如果写洛阳,就不能只写洛阳。要写流光溢

热门文章

  • 甘肃漳县:干部情撒麦田 助力夏粮归仓

  • 炎炎夏日,农事繁忙;麦穗飘香,颗粒归仓。近日,漳县马泉乡工会组织开展“干部情撒麦田,助力夏粮归仓”志愿服务行动,切实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示范带动作用,扎实细

最新文章

  • 王戈锋:寻迹履道坊丨洛阳作家写洛阳

  • 编者按丨洛阳,到底是座怎样的城市?洛阳有山水画卷星罗棋布,有巍峨城墙千年守望,也有玉楼金阙拂衣裳的诗酒趁年华和青砖黛瓦里的烟火人家。如果写洛阳,就不能只写洛阳。要写流光溢
  • 冯清利:万安山高伊水长丨洛阳作家写洛阳

  • 编者按丨洛阳,到底是座怎样的城市?洛阳有山水画卷星罗棋布,有巍峨城墙千年守望,也有玉楼金阙拂衣裳的诗酒趁年华和青砖黛瓦里的烟火人家。如果写洛阳,就不能只写洛阳。要写流光溢
  • 张长华:洛阳老城运河情丨洛阳作家写洛阳

  • 编者按丨洛阳,到底是座怎样的城市?洛阳有山水画卷星罗棋布,有巍峨城墙千年守望,也有玉楼金阙拂衣裳的诗酒趁年华和青砖黛瓦里的烟火人家。如果写洛阳,就不能只写洛阳。要写流光溢
  • 马惠敏:最是书香能致远丨洛阳作家写洛阳

  • 编者按丨洛阳,到底是座怎样的城市?洛阳有山水画卷星罗棋布,有巍峨城墙千年守望,也有玉楼金阙拂衣裳的诗酒趁年华和青砖黛瓦里的烟火人家。如果写洛阳,就不能只写洛阳。要写流光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