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百年侨刊背后的“操盘手” 一群年过七旬的退休老人推动沙堆“集体家书”与时俱进

日期: 来源:江门发布收集编辑:江门发布

《沙堆侨刊》编辑部位于超过百年历史的沙堆侨安会大楼内。

《沙堆侨刊》编委们一丝不苟地对版面进行调整。

《沙堆侨刊》这本“集体家书”,自1922年创刊至今,历经百年风雨沧桑,一代代主编、编委、通讯员接力,以“侨”为主线,记录沙堆百年发展史,传递乡情、沟通侨情。

记者6月28日翻开最新的第128期《沙堆侨刊》,一共84页的全彩刊物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既有本刊专栏,也有城区新闻、镇讯村闻等,令读者可以从多个方面了解家乡发生的新鲜事。

这一本“集体家书”,自1922年创刊至今,历经百年风雨沧桑,一代代主编、编委、通讯员接力,以“侨”为主线,记录沙堆百年发展史,传递乡情、沟通侨情,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本侨刊竟是出自一群年过七旬的退休老人之手……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殷浩轩

沧桑见证

历任编委接力义务服务家乡

沙堆镇是新会区的著名侨乡,全镇常住人口3.4万人,定居海外的华侨华人、港澳同胞4.3万人,故称“海外也有一个沙堆”。

《沙堆侨刊》的前身是《公安月刊》,创刊于1922年,此刊物出版后得到海外侨胞的喜爱,纷纷捐钱支持继续办刊。随着时局变迁,刊物经历数次停刊和更名,1981年,在广大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的支持下,沙堆镇决定复办该刊物,复刊首期更名为《沙堆侨刊》,一直沿用至今。

走进超过百年历史的沙堆侨安会大楼,《沙堆侨刊》编辑部正位于此,室内的桌椅、空调、电脑、电视等办公设备大多数贴有捐赠人或单位名称的标签,这些均由热心的海内外乡亲捐赠,而墙上挂满了活动剪影、锦旗和奖状。

“这个牌匾你拍下来了吗?这个是‘广东百年侨刊’,刚刚从省里拿回来的。”《沙堆侨刊》复刊后第六任主编李如松对每一样物件如数家珍,兴奋地为记者介绍,目前,沙堆侨刊社编辑部共有7名编委,都是本地的退休教师和干部。李如松笑称,编委们是“三无”人员(无编制、无行政级别、无工资奖金),和一百年前一样,大家传承前辈无私奉献的精神,义务为家乡服务。

据介绍,《沙堆侨刊》的办刊经费主要来自沙堆海内外热心乡亲的捐助,以及沙堆镇政府的支持,每期《沙堆侨刊》都会列明收支情况,特别鸣谢赞助办刊经费的单位和个人。

《沙堆侨刊》每年出版3期,除了寄送到沙堆乡亲较为集中的国内港澳地区,海外美国、加拿大、委内瑞拉、古巴等国家,还寄送到加勒比海南部的库拉索(荷兰王国自治领土)。由于经费有限,一般都会采用水陆路邮寄,纸质版的《沙堆侨刊》送到海外乡亲手上大概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

编辑部的电脑中收录了500多个海内外通信地址,李如松回忆道,最高峰的时候每期印刷和发行近1500本。早期寄送信件需要人工手写收信地址,后来编辑部添置了打印机,大大方便了工作。

“虽然现在每期侨刊都会制作成电子版,在手机上就能阅读,但是老一辈的乡亲还是喜欢这种书本握在手里的感觉。”李如松表示。

“侨味”突出

搭建维系乡情的桥梁

《沙堆侨刊》内容丰富,主要包括本刊专栏、国内新闻、镇讯村闻等,稿件的来源广泛,既有来自新华社、《江门日报》等主流媒体的信息,来自“沙堆发布”微信公众号的乡镇最新资讯,还有编委们撰写的专栏、各村的通讯员来稿等。“我们侨刊上的稿件一直要求简明扼要,文章简短精练、通俗易懂,增强刊物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李如松说。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侨情”栏目收集海内外乡亲撰写的文章,分享海内外乡亲生活的点滴,世界各地沙堆侨安会的最新活动等,文笔朴实,情感真挚,以此实现双向互动交流,搭起了一座维系乡情的桥梁。

“一级米3.8元,比上季升0.3元;花生油14元,比上季升4元……”沙堆市场信息是每期《沙堆侨刊》必有的栏目,每逢进入编辑工作的尾声,编委们都会来到本地市场,记录“柴米油盐”的最新行情,在字里行间瞬间拉近了读者与家乡的距离,仿佛仍在沙堆生活,从未远去……

不断学习

侨刊采编工作与时俱进

《沙堆侨刊》复刊后第五任主编、现任编辑顾问高留磅聚精会神地盯着电脑屏幕,年过八旬的他虽然动作略显缓慢,但仍然一丝不苟地对版面进行调整。自2002年退休后,高留磅义务参与《沙堆侨刊》编辑工作近21年。

2014年,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时任主编高留磅与副主编李如松商量,将原来的黑白版改为彩色版,《沙堆侨刊》迎来重大变革。

这项工作对于一群长者来说不可谓不艰巨。他们虚心请教熟悉电脑的年轻人,从设计栏目板块,加工图片,到编辑排版……通过不断学习,攻克一个个难关。终于,在《沙堆侨刊》复刊101期成功改版,使这本“集体家书”得以图文并茂,得到海内外乡亲的赞许。

旅美乡亲林根养在回信中表示,看到由祖国寄来的邮件,我想,“集体家书”来了!连忙打开信封一看,光彩夺目的第101期《沙堆侨刊》映入眼帘,令人耳目一新。

旅港同胞聂能路来信说:“全书彩印、图文并茂,反映出家乡万象更新,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激发了每个游子对祖国的热爱。”

逾百年来,这封“集体家书”促成了海内外热心乡亲捐资赠物积极支持家乡建设,包括建设水电站、粮食加工厂、中小学、剧院等,使得家乡实现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

“收到很多读者来信和微信,我们辛勤的劳动换来了肯定,感觉特别高兴。为了不辜负海内外读者的期望,我们会尽自己的能力,继续办好这本‘集体家书’。”李如松说。

2021年,沙堆镇联合专业公司,将《沙堆侨刊》《独联侨刊》《梅阁侨刊》等近400期,共计2.8万页的纸质书转化成电子书,建立沙堆侨刊大数据库,方便阅读和使用。同时,在“沙堆发布”微信公众号设置《侨刊百年》品读栏目,展示精选优秀稿件,向大众讲好沙堆“侨”故事。

凝聚侨心

高标准打造华侨文化展览馆

谈到多年编辑工作中最难忘的事情,李如松表示:“是我们的工作得到广大读者的肯定。如去年侨刊创刊100周年,该镇镇委镇政府十分重视,镇里打造‘根在沙堆’沙堆镇华侨文化展览馆,主要内容来自我们的侨刊。”

为深入推进“侨都赋能”工程,更广泛凝聚侨心、侨智、侨力,携手海内外华侨华人构建新时代侨乡沙堆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沙堆镇高标准打造“根在沙堆”沙堆镇华侨文化展览馆。该展览馆位于沙堆圩中心路“侨安会”旧址旁,面积超300平方米。全馆收录照片、图片300余张,收集历史旧物及档案资料超40件,布展文案1.6万字。全面展示了沙堆华侨历史文化的人、物、事,凸显沙堆侨文化一帮人(名人众多)、一侨团(侨安会)、一侨刊(百年侨刊)等有代表性的“三件宝”。

“根在沙堆”沙堆镇华侨文化展览馆通过VR全景云技术,打造“永不落幕”的线上展馆,方便市民群众、海外乡亲随时随地回顾沙堆籍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支持家乡建设的事迹,感受沙堆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进一步凝聚侨心、侨智、侨力搭建更有广度、更有厚度的“精神家园”。

相关阅读

  • “乡亲们盼啥我干啥!”

  • “当支书,就得给群众办实事,乡亲们盼啥,我就干啥!”6月26日,禹州市方岗镇西薛庄村的王应涛说,这是他任村党支部书记四年来最大的感受。西薛庄村是方岗镇南部一个普普通通的岗地村,
  • 钟晶:青春在大山深处绽放

  • 钟晶:青春在大山深处绽放郭帅“80后”布依族姑娘钟晶,是贵州省贞丰县龙场镇龙河村的一位乡村医生。凭着一腔热情,2008年她从城市来到农村开办诊所,在村寨一待就是14载,用尽所学
  • 村支书王姐的一天

  • 王松龄,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沙集乡副乡长兼郑海村党支部书记,当地人都管她叫王姐。作为基层干部,她的一天十分忙碌,需要处理各种各样的事务。此次驻村期间,记者近距离观察王松
  • 打好侨乡牌 建设特色村

  •   5月初,中共泉州市委扶贫开发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七部门印发《关于确定泉州市推进传统侨村保护开发试点村名单的通知》,石狮市永宁镇下宅村等14村被确
  • 谭晓琴:以逆境之身呵护高原生命

  • 5月23日—26日,由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成都市卫生健康委承办,省肿瘤医院协办的“迈步健康路 奋进新征程”医学人文巡讲活动陆续在成都、泸州、遂宁、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寿光:港口装卸作业忙

  • 当前,小清河复航进入倒计时。作为小清河在内陆的最后一站,寿光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寿光港拥有13个泊位,岸线2200米长,具备散杂货、液化品、集装箱等运输功能,硬件设
  • 红动祥城 和美幸福嘉 城市共享会 | 宗圣社区

  • 为进一步推动城市社区走到群众身边,工作做到群众心里,让群众深入了解社区工作开展情况,嘉祥街道开展“红动祥城 和美幸福嘉”城市共享会。让我们回顾活动现场,一键揭秘“宗圣社
  • 执行干警跨省寻人 追回20多万元补偿金

  •   “真没想到这么快就拿齐这笔补偿金,真的很感谢法院,感谢冯警官!”6月21日上午,申请人秦某、于某等人带着一面锦旗,来到五莲县人民法院,对该院执行干警冯启斋为他们追回20余万
  • 科力远:首期年产1万吨电池级碳酸锂即将投产

  • 2023年6月29日,科力远(600478.SH)关于年产3万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进展的公告,6月份已完成年产3万吨电池级碳酸锂工厂主体厂房建设,工厂园区内道路、沟渠、管理标识标牌等工作已
  • 通知!终止全市防汛Ⅳ级应急响应

  • 鞍山市防汛抗旱指挥部2023年6月29日发布《关于终止全市防汛Ⅳ级应急响应的通知》。据气象部门最新天气预测分析,鉴于6月28日以来降雨过程已基本结束。6月29日8时30分,市防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