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散文《不曾风干的记忆》
虽说往事随风,但烙印在记忆深处的东西,总会愈久弥新,鲜活生动。
一一一题记
又逢周末,天气阴沉,刚过八点,窗外就淅淅沥沥下起了秋雨。爱人叮嘱我,把晾在阳台上的干豆角和茄干,尽快收拢起来,以免返潮。看到一串串晾在竹竿上的干豆角和茄干,已经变成了赤褐色,轻飘飘的脱去了水分,一缕缕鲜活的记忆,又在心头慢慢漾起……
在黄河岸边的故乡,村里的父老乡亲大多有晾晒干菜的习惯。每年仲夏时节,乡亲们自家菜园里种下的豆角,茄子,葫芦,到了采摘旺季,一家人享用不了,除了拿去在集市上交易,换些零花钱外,勤劳的人家还会别出心裁,将鲜嫩的豆角开水汆烫,茄子切片,在火辣辣的阳光下暴晒几日,收藏起来,留在寒冷的冬日泡发后食用。
前些年,父亲退休还乡,和母亲一起守着家里的两处院落,不舍得让庭院空闲,就种下了许多豆角,茄子,黄瓜之类的时令蔬菜。每到周末,父母总会打电话来催我们回家,一来为了一家人的团圆,二来还能捎回来一大包新鲜的劳动成果。每当看见我们兄妹大包小包塞满了车厢,父母布满沧桑的脸上,时常泛起幸福快乐的笑容。我知道那是父母满满的心意和深深的牵挂。
倘若隔上一两个星期不回家,院落里的蔬菜便疯长起来。母亲便会专门挑拣那些特别鲜嫩的豆角,开水里汆烫后,在院子里扯起长长的绳子,一串串晾晒起来。用不了几日,便大功告成。
母亲还会用细线将一束束干豆角捆好,装进密封的塑料袋里,分别送给我们兄妹四人。今年五一前后,我和爱人去青岛和烟台看望儿子,父母听说后,特别将晒好的干豆角送来,让我带上,那是爷爷奶奶对远方孙子的一份惦念。
风干的豆角,茄干,也许是清苦的岁月里,百姓最寻常的一种保存食物的方法和本能。仔细回忆起来,还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常常回忆起儿时冬季的场景,农闲时节家里来了亲戚,奶奶将春天里圈养的柴鸡杀上两只,热油旺火,在地锅里炖得汤汁沸腾。放好的干豆角,用温水泡发洗净,切成寸段,陆续放进鸡汤里,多半个小时后,干豆角将浓郁的鸡汤吸收得丰润饱满,大盆盛上,鸡肉的鲜美与干豆角的柔韧,顿时在舌尖上蔓延开来。
晒好的茄干也是一道可口的美食,除了用来炖煮排骨,鸡肉外,将泡发后的茄干切成条状,裹上鸡蛋面糊,在热油中炸成金黄色,装进碗中,烹入肉汤,葱段,姜丝,然后放在蒸笼中旺火蒸熟,是风味独具的素食扣碗。
时下,吃惯了大鱼大肉的儿女们往往图个稀罕,干豆角,晒茄干也成了餐桌上的宠儿,每每做上一顿,总是风扫残云,菜光汤净。
时令刚入浅秋,爱人也开始忙活起来。从集市上买来了20多斤鲜豆角和紫茄子,还专门向母亲请教了制作干菜的程序。楼上楼下,扯绳子,搭竹杆,忙着晾晒。没几天功夫,就随了心愿,最后还不忘念叨,这些干菜给孩子们留着,到春节团圆时再好好品尝吧。
一束束普普通通的干豆角,晒茄干,能够品尝出阳光的味道,母亲的味道,更有浓浓的爱的滋味。往事随风,不曾风干的记忆,依然鲜活如初,令人铭记感怀……
作者简介:张普中 主修新闻38载,不曾辜负初衷。
听民言,闻民声,情系这方热土,痴情不改。
闲来副业怡情,直抒胸臆。或为诗,或为文,皆是肺腑心声,与同好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