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热血书生苗可秀与中国少年铁血军

日期: 来源:团结报团结网收集编辑:团结报团结网

苗可秀

  1934年春,辽南三角地区(当时又称“三角地带”“三角抗区”,指今沈丹铁路、长大铁路与黄海海岸之间的广大地区,包括辽宁丹东的东港、凤城以及鞍山的岫岩等市县)的抗日义勇军,在英勇抗击日军第四次大“讨伐”之后,面临的形势愈加严峻。原东北大学毕业生、“东北民众自卫军”(简称自卫军)总参议苗可秀临危不惧,挺身而出,创建“中国少年铁血军”。由此,辽南三角地区的抗日烽火出现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可喜局面。苗可秀率领中国少年铁血军在辽南三角地区纵横驰骋,狠狠打击日本侵略者,书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书生毅然奔抗日

  苗可秀,又名苗景墨,字而农,1906年生于辽宁省本溪县下马塘苗家堡子。家境清贫的苗可秀,聪明好学,1926年进入东北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预科,1928年升入本科。读书期间,苗可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意识。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大学停办。9月末,苗可秀与老师车向忱辗转来到北平。经多方周折,苗可秀等人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借读。国难当头,东北的大好河山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苗可秀无法平静读书,除听课之外,经常为抗日救国奔忙。“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简称救国会)在北平成立后,苗可秀经常参加活动。他还与车向忱、张希尧等人在东北大学学生中组织“东北学生军”,接受救国会领导。苗可秀任东北学生军大队长,负责进行军事训练,为回东北组织抗日义勇军做准备。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伸向东北,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继续实行不抵抗政策,激起全国人民特别是流亡北平东北大中学生和各界人士的强烈不满。1931年11月初,流亡北平的东北各民众团体和大中学生联合会组织“东北民众救国请愿团”,苗可秀为请愿团的负责人之一,并在请愿团的宣言和请愿书上签字。宣言书指出:“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在此国家存亡关头,喧嚣月余不闻有对外解决办法、实力准备,徒依赖于国联决议”,这是“自不努力团结,空望人助,为自取覆亡之道”。请愿书强烈要求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克日收复东北失地”“准备对日宣战”。请愿团冲破层层阻力,历尽艰辛到达南京。蒋介石为形势所迫,无可奈何地接见了请愿团,看过请愿书之后说:“政府对外作战已具决心,一切计划,不便宣布。”又不以为然地讲:“对外交涉,政府自有办法,人民不应过虑。”请愿团代表质问,用什么有效方法收回东北失地?蒋介石以“不便当众宣布”等官话予以搪塞。请愿团大失所望。

  苗可秀曾把收复东北失地的希望寄托于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南京请愿之行使他看清了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对日妥协、投降的真面目。苗可秀返回北平后忧心忡忡。此时,从东北传来的消息使他振奋起来。东北各地烽烟四起,熊熊的抗日烈火已呈燎原之势。不甘心做亡国奴的东北人民,纷纷举起土枪、大刀、长矛,参加抗日义勇军,掀起抗日武装斗争。苗可秀开始意识到,依靠南京国民政府派兵拯救东北人民已经无望;只有自强不息地战斗,才能驱逐日本侵略者,收复失地。

  1932年2月,救国会从流亡北平的东北学生中选拔一批骨干,作为联络员派往东北,观察形势,了解抗日义勇军情况。苗可秀受委派来到邓铁梅部自卫军司令部所在地——辽南三角地区尖山窖。邓铁梅与苗可秀同是本溪人,为了抗日救国走到一起,一见如故。苗可秀置身于自卫军之中,看到了抗日救国的希望。他与邓铁梅多次彻夜畅谈抗日大计,邓铁梅表示欢迎他来共同抗日,苗可秀也表示回北平汇报后,即来参加自卫军。5月,苗可秀返回北平汇报,又参加东北大学的毕业考试。许多同学毕业后在京津谋职就业,而苗可秀却决心返回东北参加抗日义勇军。这位东北大学本科高才生,毕业后谢绝了老师、同学的挽留,毅然返回东北,踏上抗日征程。1932年7月,苗可秀重返尖山窑,投奔自卫军,被委任为总参议。

  黑铁赤血为革命

  苗可秀在自卫军中,辅佐邓铁梅粉碎日伪多次大“讨伐”,打了许多胜仗。此外,在邓铁梅支持下,苗可秀开办军官学校(后称学生大队),为部队培训骨干,增强了部队素质和战斗力。

  1933年1月,在粉碎日军对辽南三角地区第一次大“讨伐”后,苗可秀积极协助邓铁梅整顿部队,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他从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和日军的兵力、战斗力等分析中认识到,抗日救国将是长久的斗争。同时,对自卫军的组织形式、人员的思想、战斗力等进行多方面分析,向邓铁梅提出加强部队政治工作、整顿军纪、开办第二期军官学校等建议和“永久抗日之根本计划”。

  1933年3月,苗可秀经过深思熟虑,邀学生大队中的骨干赵同、赵伟等人于岫岩红旗沟举行会议,决定“革新组织,争取武装,开始新的活动”。会后,苗可秀等人把在军官学校中建立的“学生团”改为“青年劲斗团”,将“抗日救国会”改为“抗日同盟会”。并组建起一支由20多名青年骨干参加的“别动队”。别动队抗日热情高昂、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服装整齐,群众称其是“大学队”“模范队”。年末,别动队发展到百余人。

  1934年1月,日军开始对辽南三角地区进行第四次大“讨伐”。三角地区的各部抗日义勇军,在前几次反“讨伐”战斗中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但自身也遭到重大损失,除战斗伤亡减员之外,被敌人瓦解投降和离队回家的人员也在增多。面对严峻的形势,苗可秀毫不气馁,决心抗日到底,“使暴日知道,我们的政权组织可以用暴力摧残,我们的民族精神却不是暴力可以摧残的。”他大声疾呼:“我们如其贪生致死,不如死里求生;如其有蒙羞的生,不如作光荣的死。我们要突破黑暗,走到光明的道路去,必须抗日到底,必须组织义勇军。”

  1934年2月1日,苗可秀邀赵同、赵伟等17人,在哨子河三道虎岭南坡的树林中举行会议。根据苗可秀建议,决定将青年劲斗团改组为“中国少年铁血团”(简称铁血团),作为组织领导群众抗日斗争的核心。将抗日同盟会改为“同心会”,作为铁血团外围的群众性抗日组织。决定建立“中国少年铁血军”(简称铁血军),是铁血团领导的抗日武装。铁血团和铁血军的宗旨是:“用黑铁赤血之精神,采全民革命之手段,收复东北,振兴中国。”苗可秀被推选为铁血团总裁、同心会会长,兼铁血军总司令。

  铁血军以别动队为基础,1934年年末已发展到300多人,成立了3个大队、6个中队。苗可秀为铁血军制定了“爱护老百姓,联合警备军,团结义勇军,打倒日本人”的行动口号,充分体现了他依靠群众,团结友军,争取伪军,孤立、打击日军的策略思想。

  苗可秀在“从军”近两年的时间里,从战争实践中学会带兵、指挥作战,逐渐成长为战士信赖、日伪军闻风丧胆的抗日义勇军杰出领导人。铁血军成立后,他认真总结部队以往与日军作战胜败得失的经验教训,把打攻坚战的消耗战转为打游击战;采取队伍时分时合,避实击虚,能打就打,不能打就走,打完仗立即转移的游击战术,保存、壮大自己,有效地打击了敌人。铁血军的沙里寨战斗、大岔沟战斗、猞猁沟战斗、汤沟战斗等,都以极小的伤亡狠狠地打击了日伪军。

  苗可秀不仅热心带兵打仗、杀敌救国,更注重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坚定群众抗日救国信念,巩固壮大抗日阵线。在抗日斗争中,他看到了“民众之力,超于一切”,逐渐认识到民心向背是铁血军坚持长期艰苦斗争、赢得战争胜利的基础。

  苗可秀十分关心和注意用抗日思想宣传、武装群众,要求铁血团团员和同心会会员大力做好群众工作,要求铁血军官兵随时向群众宣传抗日。苗可秀挤出时间编写《中国少年铁血军口号问答》《万恶的日本》《汉奸叹十声》《灯下劝夫》等各种宣传材料,在铁血军官兵、铁血团团员、同心会会员和广大群众中开展教育活动。

  浩然正气勖后人

  苗可秀自从投身抗日义勇军以来,将他的文化知识和聪明才智全部用于抗日斗争,赢得了广大抗日义勇军官兵和当地群众的尊崇与爱戴。几年前还是一介书生的苗可秀,竟使训练有素、武器精良、凶狠残暴的日本侵略军连吃败仗。

  1934年9月,邓铁梅牺牲。苗可秀痛心疾首,决心支撑抗日艰难局面。他对自卫军余部采取紧急措施加以整顿,对外公开了铁血军番号,开始以铁血军名义进行活动。

  日军视苗可秀和他领导的铁血军如眼中钉、肉中刺,一边加紧“讨伐”铁血军,一边派出众多密探,四处寻觅苗可秀的行踪。由于形势越来越紧张,铁血军大规模和白天活动非常困难,只能化整为零在夜间活动。1935年6月12日深夜,苗可秀率铁血军30多人在凤城境内作战后转移到岫岩哨子河羊角沟住宿,被日军密探侦知。13日拂晓前,部队被日军包围。苗可秀在指挥突围的战斗中负伤,6月21日,在转移途中被捕。

  苗可秀被捕后,被关押在凤城日本警察署内。他知道,这次被捕必死无疑。他抱定视死如归决心,怒斥前来劝降、诱降、逼降的日军官佐和汉奸,同敌人展开坚决的狱中斗争。一个叫前山的日本翻译,年岁较大,为人和善,有一定正义感,对苗可秀的爱国精神十分敬佩。他请苗可秀题字留念,并告诉苗可秀准备身后之事,给家属、亲友写信,可由他代邮。苗可秀书写“正义千秋”四字赠予前山,并写“誓扫匈奴不顾身”诗一首,以明其志。6月23日,苗可秀给东北大学的老师、抗日爱国人士王卓然写信。此信主要是将不知流落何处的妻儿拜托老师予以收养,并为其子起名“苗抗生”。信中说:“生自入狱以来心地坦然之至,此境殊不易做到,生不知由何修养得来也。古语谓:‘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生观之两皆易易耳,弟视其真知义与否。”信中以感人肺腑语言,表达了他的殷殷之情,特别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6月24日,苗可秀又给同学好友张雅轩和宋黎写了告别的遗书。他说:“兄今为日本之阶下囚,伏床自思,尚堪自慰,慰者隐约得其所耳。”“凡国有可庆之事当为文告我。国有可痛可耻之事,亦为文告我。”“弟等思想要正确,精神要伟大,不要忘了我们要做新中国的主人,要做重整山河的圣手……我们既然有希望,便不能不有牺牲。”遗书字字如金石、掷地有声,充满了浩然正气,表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操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1935年7月25日,苗可秀被押赴刑场。他毫无畏惧,昂首而立,怒视敌寇,为国捐躯,年仅29岁。

  苗可秀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像松柏一样,冬夏常青;他的名字被冠以抗日英雄称号,铭刻在人们心中;他的光辉事迹传遍大江南北,激励、鼓舞着无数热血青年走上抗日战场。著名爱国人士黄炎培,携带苗可秀遗书手稿影印本,到南方各地宣传抗日。他在四川给大学生作抗日演讲时,把苗可秀的遗书读给大家听。黄炎培说:“诸君啊,我们不都是中华民族一分子吗?不都是有担荷作新中国主人的使命吗?不都是接受苗烈士的期望者吗?”黄炎培号召大家做一个像苗可秀那样的大学生。苗可秀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勉勖着一代代后来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前行、砥砺奋进。

  (作者:王恩宝;单位: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相关阅读

  • 视觉|北京的秋天尝“果”味

  •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肖翊|北京摄影报道“秋天一定要住北平。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不晓得,但是从我的生活经验去判断,北平之秋便是天堂。”老舍曾多次深情描绘过北平的秋天,在他眼
  • 盛丕华:为迎接上海解放献计出力

  • 盛丕华1949年,盛丕华等民主人士由香港至北平途经山东时下船合影。左四为盛丕华。提起盛丕华,上海老一辈工商界人士的记忆中绝不会陌生。新中国成立前,他在上海创办中国最早的综
  • 尼日尔为29名阵亡士兵举行全国哀悼

  • 当地时间10月3日,尼日尔军事当局宣布从当天起为29名阵亡士兵举行为期3天的全国哀悼,全国各地降半旗志哀。10月2日晚,尼日尔政变当局国防部在国家电视台发表声明称,该国一支部队
  • 出奇制胜的广阳伏击战

  • 在平型关遭受重创后,日军为改变其在晋西北地区的被动态势,令第20师团和第109师团沿正太铁路西犯,企图与沿同蒲铁路南下的日军会攻太原。为支援友军保卫太原,1937年10月,八路军在
  • 日本投降后,百万伪军去哪儿了?

  • 文 | 项天歌老电影《地道战》中有句让人看了想笑、笑过又想哭的台词。当敌人来进犯,民兵队长高传宝在大槐树下敲钟示警,说来的有“一百多鬼子,二百多伪军!”伪军,是日军羽翼下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热血书生苗可秀与中国少年铁血军

  • 苗可秀  1934年春,辽南三角地区(当时又称“三角地带”“三角抗区”,指今沈丹铁路、长大铁路与黄海海岸之间的广大地区,包括辽宁丹东的东港、凤城以及鞍山的岫岩等市县)的抗日义
  • 乘客大意丢失贵重物品 城阳巴士完璧归赵

  • “感谢城阳巴士,你们真是人民的好公仆,为你们点赞。”10月12日,70多岁的王女士在乘坐103线路公交车在山城路下车后,才反应过来将装有贵重资料的档案袋落在了车里。“想起来的时
  • 孙中山在唐山的铁路建设设想及其意义

  • 1912年9月24日,孙中山视察唐山并与开滦矿务局职员合影。清朝晚期,唐山已发展成直隶省东部重镇,近代工业发达,号称“北方洋务运动中心”。中国第一条铁路、中国人制造的第一辆火
  • 李大钊的家风家教

  •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他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李大钊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他的生命虽然定格在38岁,但他的伟大人格、品格风范
  • 期待!神十七进入最后发射准备阶段

  •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19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组合体已转运至发射区。目前,发射场设施设备状态良好,后续将按计划开展发射前的各项功能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