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青海在线网·散文】消逝的风匣 永恒的记忆

日期: 来源:青海在线网收集编辑:青海在线网

岁月悠长,曾经的风景一片片脱落,像是风吹落叶,成了昨日的故事。

逝去的岁月,是我们生活中的过眼云烟,从此不再回来,留下的只是记忆的光波……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农村,风匣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件。那时候,家家户户都要用、一日三餐离不了,大人小孩都会使唤,那一拉一推,发出“呼塔,呼塔”的声响,仿佛天籁之声,它是生活中最美的音符,是饥肠辘辘的慰藉,是唤醒味蕾的最强主旋律。灶膛呼呼的烟火,铁锅内蒸煮炒炖的饭菜香,使清贫的日子多了些滋味。

记忆中,当我们还在熟睡的清晨,妈妈就开始“呼——塔,呼——塔”地张罗起早餐,这时的风匣声是哥哥姐姐们起床的号角,催促他们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而对于年幼的我,依然是悠长而温馨的催眠曲……

没有风匣之前,烧火做饭算是个大工程,那些年,家家户户人囗多,土锅台上的铁锅又大又厚,又没有好的烧柴,做熟一顿饭着实不容易。硬柴不易燃,软柴不经烧,受潮的柴禾更是一个劲儿地冒烟,尽管你深知“人心要实,火心要空”的道理,你也使出浑身解数握着烧火棍翻来挑去,但少了空气流动,缺了氧气助燃,灶膛里依然是浓烟滚滚。没有了火焰,你只能鼓起腮帮子吹火,一囗气一囗气地吹,柴烟呛得人直流眼泪,当火力猛发时,来不及躲闪,冲出灶膛的火焰又会把额前的头发连同眉毛燎得焦糊,令人不堪直视,并且留下一股难闻的焦毛味……

有了风匣后,大大节省了烧柴,那些碎柴渣、牲畜吃剩的草秸、麦衣,牛粪、没干透的柴禾都可以拿来当燃料,在风匣风力的助燃下,柴草燃烧充分,火力旺盛,做饭轻松了很多。不仅时间缩短了,而且蒸饭、煮面、炒菜的效果也要好得多。右手拉着风匣,左手负责添送燃料,推拉之间,抓起柴禾牛粪,或铲上煤渣,顺势送入灶膛,很多时候,妈妈们的怀里还会抱一个小孩,一边拉着风匣,一边哼着小调,前俯后仰间,孩子安然入睡,妈妈们便放下孩子,继续统筹着做饭的所有程序。一会儿烧火拉风匣,一会儿起身用围裙擦一擦手,切菜,煮饭,再用围裙擦一擦手,蹲下身子拉起了风匣,如此反复转换,围裙似乎成了必要的转换器。

风匣的结构很简单,大体是一个长方形的封闭匣子,匣体用不变形的木板卯榫组合,拼接得严丝合缝,竟不用钉子,前后有两个进风囗,囗内各有一活动的小门扇(挡风板),也称为风舌,风匣里面的主要部件是一块挡风板(活塞板),板的四周密密匝匝拴满鸡毛,既要不漏风,又要保证活塞板推拉自如,活塞板一侧连接拉杆,拉杆有单拉杆,双拉杆,许是由做风匣的材质决定的,拉杆的另一头是手柄,推动活塞时,前门张开进风,后门关闭;拉动活塞时,后门张开进风,前门关闭,出风囗在匣体偏下方,风囗凸出,有的还会套接上一段铁皮筒子,嵌入灶台下的进风道。风匣上面习惯于压上几片砖,使风匣稳当不晃动。

鸡毛活塞板用久了,鸡毛会磨秃,磨擦力减小,这时侯的风匣推拉起来特别轻巧,但是风力减弱,风匣的作用就打大折扣,必须要重新换上新的鸡毛。这种活计叫“扎风匣”。那时,我家的风匣是由我母亲扎的。宰鸡时,母亲会把鸡毛积攒起来,留着扎风匣用。我有幸目睹过母亲把风匣拆了,取下秃鸡毛,换上柔软浓密的各色鸡毛,扎好后,又重新装上,现在想来,母亲怎就那么能干?母亲扎风匣时,小小的我看到零散的风匣部件和那一地鸡毛,曾担心过母亲能不能重新装好,我帮忙把乱纷纷的鸡毛一把把整起来递给母亲,母亲将鸡毛一把把扎在活塞板上,然后将各部件一一组装好,疲弱无力的风匣又满血复活了。虽然推拉起来比较费力,但风力增加了不止十倍。

我们从小就会拉风匣,一边拉,一边唱着歌谣。做饭用温火时,拉风匣的速度要慢,“呼——塔,呼——塔”,歌声也是悠扬婉转的;用大火时,拉风匣的速度就变得急促干脆,“呼塔,呼塔”这时候适合唱高亢的进行曲,风匣在手里一拉一推,火苗呼呼舔着锅底,激情也似呼呼的火苗在升腾,两手并用,各司其职,犹如舒展的舞姿,而那有节奏的“呼塔”声就是绝美的伴奏。唱到忘情时,有时候会使大锅里沸腾的“浪花”掀起锅盖涌出锅台。

说到风匣,我不由地想起大诗人李白笔下的冶炼场景——“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想必那炉火旁也安置着一台风匣,风匣“呼塔,呼塔”地响,炉火呼呼地向上窜,几个身强体健的工人,一边干活,一边歌唱,给人以激昂振奋的感觉。

长大后,我会一边拉风匣,一边看书背书。跟着风匣的节拍读书,别有一番情趣,手脑并用,干活学习两不误,既锻炼了动手的能力,多了对生活的体验,又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乐趣,而且增强了对人生的感悟和责任。

后来,部分地区的风匣被风葫芦(手摇吹风机)所代替,相比风匣,风葫芦更轻巧而且风力更大,但终究少了风匣的气势,被人们早早淡忘了。

再后来,家家户户换上了电力鼓风机,开关一摁,只管添加柴禾,若有木头块,煤渣等耐烧燃料时,几分钟打理一次就够了。风匣像一位身经百战的退伍老兵,得不到重用,被闲置在杂屋间,寂寞地注视着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只有在偶尔停电的情况下,风匣才又会被荣幸地请出来,扫去一身浮尘,重新披挂上阵,大显身手,一展当年风采。

如今做饭,不是天然气,就是电灶,更有电饭煲,电饼铛,微波炉……手指转动间,调控着火力和温度,还可以定时,定温,干净轻松,省时又省力,但没有了风匣的节拍,似乎少了一种做饭的仪式感,少了一种韵味,倒令人感到平淡而无趣。

现在,每当我踏上故乡的土地,总会怀念起母亲烧火做饭的情景;每当我看见农家屋顶上的袅袅炊烟,就似乎又听见“呼——塔,呼——塔”的风匣声;每当我步入农家小院,迎面扑来芳香的乡土气息时,又好像回到难忘的童年和那段蹉跎岁月;炊烟飘香,饭菜飘香,那是故乡的召唤,那是妈妈的味道。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味道越来越浓郁,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宛如一首深情忧伤的歌,诠释着岁月深处熠熠生辉的故事,抒发着父老乡亲的几多艰辛,几多酸楚,几多期待,几多向往。

多少年来,悠扬的“呼塔”声伴着一声声的金鸡报晓,迎来了早晨第一缕阳光,当夕阳西下,农人劳作而归,牛羊入圈,归鸟话枝头时,“呼塔,呼塔”的风匣声又恰如其分地点缀其中,凑成了一幅乡村特有的动感画卷。它吹起了袅袅炊烟,催回了贪玩的孩子,送走了黄昏最后一抹晚霞。它像一位忠实的仆人,雷打不动地把一日三餐送上饭桌,温馨的人间烟火气,渗透着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风匣在今天,早已成为故事,成为传说,但于我而言,却是一份浓浓的乡情,虽经年历日,辗转千里,仍然难以忘怀,余意绵长。

“呼——塔,呼——塔”从金秋响到严冬,从初春响到盛夏。

“呼——塔,呼——塔”

它是在外游子永远抹不去的乡愁与牵挂。

白云,文学爱好者,青海读书会签约作者。


相关阅读

  • 对斯特林空气热机实验的分析

  • 摘 要斯特林空气热机是大学物理热学教学中很流行的一种演示实验热机,它的结构特点是在气缸中设置了两个活塞:一个是工作活塞,它的运动与工质的热力学循环相关;另一个是换位活塞,
  • 娄江夜读 | 春日里,品尝三家市柴火灶的味道

  • 文/程玉玲 主播/姚柔沁春日融融,在风和日丽的暖阳下,兄弟姐妹们各自带着孩子,相约来到风景秀丽的古村落——三家市。此行的目的,一是大家欢聚,带着小辈们来次太仓深度游,了解古村
  • 磨刀不误砍柴工,开弓就要拉满弓

  • 寅虎卯兔开工忙,春启万实干为先。2月铸造一厂三车间春节后上班,通过一周的生产运行,两条主力生产线同时传来捷报:GF线和KY线盘,100%完成生产任务。开班首周生产顺利,梅花香自苦寒
  • 大麦基撑场面,东契奇霸气回怼:你谁?

  • 北京时间1月31日,今天结束的一场NBA常规赛,达拉斯独行侠主场以111-105力克底特律活塞。独行侠核心东契奇表现出色爆砍53分,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击败活塞队。经过此战,东契奇职业生

热门文章

  • 甘肃漳县:干部情撒麦田 助力夏粮归仓

  • 炎炎夏日,农事繁忙;麦穗飘香,颗粒归仓。近日,漳县马泉乡工会组织开展“干部情撒麦田,助力夏粮归仓”志愿服务行动,切实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示范带动作用,扎实细

最新文章

  • 【青海在线网·散文】消逝的风匣 永恒的记忆

  • 岁月悠长,曾经的风景一片片脱落,像是风吹落叶,成了昨日的故事。逝去的岁月,是我们生活中的过眼云烟,从此不再回来,留下的只是记忆的光波……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农村,风匣是人们生
  • 鹤壁这个经验!在全国推广!

  • 日前,在审计署主办的2023年度全国市县审计局局长培训班上,市审计局主要负责同志作典型发言,我市灾后恢复重建审计经验在全国推广。这是记者4月4日从市审计局了解到的。“我们在
  • 中国女垒获得世界杯资格

  • 北京时间4月8日,在韩国仁川举行的2023女垒亚洲杯小组循环赛最后一轮比赛中,中国女垒11-1击败中国台北队晋级决赛,同时获得世界杯参赛权。8日,中国队将和日本队争夺冠军。
  • 【青海记忆】远去的记忆——扫房房

  • 脚踩一把高凳,手持一条掸子,从屋顶到墙面轻轻掸一掸。床底下,沙发底下扫一扫,犄角旮旯擦一擦。再请一小工擦个窗户玻璃,擦个灯,甚至厨房、卫生间的卫生也交给小工完成,这就是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