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一卷,定格时间的微缩世界;一草一木,汇聚生活的烟火气息。这便是戴旸老师的办公室。一杯热茶,无限热忱。窗外细雨蒙蒙,而屋内暖意盈盈。
戴旸,管理学博士,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档案专家储备专家,安徽省高校杰出青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信息科学学院国家公派访问学者。
戴旸书房藏书
从政治理论到专业核心,从历史典籍到诗词歌赋,戴旸的专业、喜好、成果,尽浓缩于这方寸之间。书架上最显眼的部分是档案学相关的书籍,从档案保护技术到档案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与戴旸从事的研究领域相关。在学科专业书籍的下方,是戴旸出于爱好收藏的书籍。“在宣纸文化园参观的时候,我对宣纸制作的工艺流程很感兴趣,就买了一本《漫谈宣纸》。虽然这本书的学术性不强,但是书上的操作图示很有价值,我会把书上的内容选取下来,嵌入到课件里面,和从文化园带回来的纸浆一起,作为教学素材使用。”还有几本泛黄的藏书,比如《中国史纲要》、《唐诗选》是戴旸从家里带到办公室的,即使工作繁忙,戴旸仍时常翻阅这两本开蒙之书。
谈及对她而言最珍贵的书籍,戴旸拿出了两本书。一本是现已绝版的《中国档案修裱技术》,其作者冯乐耘是档案学界资深的老前辈。戴旸的硕士生导师尹慧道曾与冯老合作研制档案修裱机,“在尹老师退休之际,她把这本书送给了我,而这本书又是冯老师送给她的,我认为这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传承”。另一本是国内第一部有关非遗档案,也是戴旸与其博士生导师周耀林教授合作的第一本专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理论与实践》。在学界对于非遗档案如何研究、如何搭建知识体系尚未明晰时,戴旸参与撰写的这本书,囊括了有关非遗档案的一系列基础性问题。曾经被授之以书,如今也常授人以书。戴旸把这本书送给自己的研究生,作为他们科研的奠基之书。
“我们要终身学习,要终身阅读。我认为阅读可以给人以力量,而且这种力量不是爆发式的,而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戴旸认为阅读的意义有四,一为开智,二为明理,三为有接纳自己的勇气和认识世界的能力,四为开阔胸襟和格局。谈到第四点时,戴旸说,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有“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豁达态度;在取得一些小小的成就时,我们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渺小,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就叫“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作为学者,戴旸格外强调专业阅读,即要读一些经典著作和入门的专业书籍,以及目前比较具有影响力的学者的代表性著作。专业书籍之外,戴旸认为应选取能够提高文化素养、利于心理健康、符合个人兴趣的书籍来阅读。如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呢?戴旸表示首先要静心笃行,珍惜校园时光,每天给自己一点阅读时间;其次在阅读的同时要写笔记,让知识内化,入脑入心;最后,有些书需要反复诵读,“就像你们背英语单词,一个单词要反复背七遍才能够记住,所以说好书还是应该反复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