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关前裕
通讯员 栾成明
7月20日上午,十堰市举行首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认定情况新闻发布会。会上,十堰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该市首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认定工作开展情况,发布了全市首批37个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为部分“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代表授牌。
为部分“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代表授牌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1号文件精神,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进一步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今年3月以来,十堰市组织开展了首批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认定工作。经村镇自愿申报、县级审核推荐、市级抽查复核、网上公示等程序,决定认定丹江口市习家店镇等37个村镇为全市首批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其中包含前期已经认定的11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认定的37个示范村镇中,以食用菌、茶叶、中药材、水果、木本油料和黄酒为主的农业重点产业“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占比达72.9%。示范村镇主导产业规模大、标准高。其中,16个示范乡镇中,产业规模过万亩(头)的有14家,占比93.3%;21个示范村中,产业规模超过1000亩(头)的有13家,占比61.9%。
认定的37个示范村镇,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共75家,其中市级以上经营主体37家,占比达到49.3%以上,省级以上新型经营主体10家,占比达到13.3%以上,拥有3个以上经营主体的村有9个,占示范村比例达到42.85%。部分乡镇还组建了以省级龙头企业牵头、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这些示范村镇发展了一大批优质专用、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提高了当地农业资源产出率和比较效益,部分村镇还发展有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了产业链条,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入。如竹溪县汇湾镇19个村共有35家茶叶种植加工专业合作社,去年该镇茶叶产值达2.5亿元,茶农人均增收超过1万元。
这些示范村镇主导产业生产、加工、流通、销售、服务等关键环节有机衔接,实现了链条化、一体化发展。电子商务、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生态涵养等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新产业新业态已有初步发展。如竹山县文峰乡太和村紧紧依托4A级景区太和梅花谷资源优势,发展茶叶600亩、精品采摘园350亩、设施蔬菜100亩、鲜切花25亩、灵芝等中药材20亩,成立茶叶、鲜果、蔬菜、香菇、鲜花、中药材等专业合作社6个,建成传统院落4个,发展特色民宿、农家乐12家,先后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湖北旅游名村”。
大力发展资源禀赋集中、主导产业突出、优势特色鲜明、品牌效应明显的“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举措,是推动乡村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加快农业重点产业链建设、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下一步,我市将指导各地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明确主导产业;加快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推进科技入户;加快品牌培育,拓宽市场营销渠道;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发展一批主导产业突出、联农带农显著、融合发展有力的“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为十堰市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图片由极目新闻记者关前裕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