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下午,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李海梁带队至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和“中外文明传承与交流研究中心”进行调研,社科处处长张增田、副处长李学文及学校办公室、社科处有关同志陪同前往。
李海梁首先介绍了此次调研的目的,一方面是主题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也是推进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他指出,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的文件精神,围绕一个研究主题和主线,多个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一批既有内在联系又有不同特点的研究项目,既为今后的科学研究确定了方向,也为落实北京市分类发展专项申报工作找到了抓手。
北京市人文社科研究中心“中外文明传承与交流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院教授晏绍祥介绍了中心成立以来的建设和发展情况。他提出,中心今后的发展,要进一步整合全校相关研究力量,围绕“中外文明起源比较研究”“北京在中国文明起源中的地位”等主题,积极开展有组织的学术研究,促进科学研究的进步和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
我校“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是北京市属高校中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自设立以来,产出了一批重量级的研究成果。中心主任左东岭汇报了中心的建设情况、面临的问题和参加教育部社科司组织的“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测评”情况。诗歌中心前主任赵敏俐,文学院院长、诗歌中心副主任马自力及副主任雍繁星、冷卫国、孙晓娅各自汇报了分管工作,并就诗歌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同校领导进行了深入交流。
李海梁对科研基地的建设情况给予了充分肯定,对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他希望各基地能够围绕研究专长凝练主题,联合校内相近学科,整合优势资源,前瞻性地聚焦北京市特定领域的核心需求,契合北京市的区域发展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建设导向,积极筹划申报高校分类发展项目。
此前,李海梁带队到艺术与美育研究院调研“北京市学校美育研究中心”及“中国文艺评论(首都师范大学)基地”建设情况,对艺术与美育研究院开展“美焕文心”艺术季活动和基地建设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就分类发展专项申报工作,专门邀请教育学部主任石鸥,人文社科学部主任刘文飞和艺术学部主任王德胜进行座谈交流,他希望学部发挥集群作用,整合优势资源,搭建大平台,大力开展前沿研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跨学科交叉研究,有效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和攀登计划的实施。
(来源:社科处、中外文明传承与交流研究中心、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作者:李永斌、马富丽;值班编辑:陈巍文;责任编辑:陈巍文;排版:蒋天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