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武,1946年出生,祖籍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深圳市荣誉市民,力嘉国际集团董事长,中国包装联合会参事会副主席,深圳市侨商国际联合会名誉会长。曾任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市侨商国际联合会常务副会长等职务。
清晨5点,起床。这是马伟武几十年来养成的习惯。
然后,开始在园区做运动,在泳池里游上大约半个小时。
马伟武身材魁梧,今年77岁了,但是依然神采奕奕,外貌看上去也比实际年龄要小很多,或许这就是他多年来一直坚持体育锻炼的结果。
吃完早餐,马伟武就下工厂,到处巡视。有时候看到一些不规范的地方,他会立即提出整改的要求。
工厂位于他在园区居所的同一栋楼楼下。“我们以厂为家。”马伟武告诉晶报记者,“我认为这是人生的一种享受,当然,在厂区巡查也是我做运动的一种方式。我就是抱着这样一种心态,希望力嘉可以一直延续下去。”
▲马伟武接受晶报采访(图片来源:晶报)
香港打拼:9000港元起家
1946年,马伟武出生在广东潮阳和平镇里美村的一个普通家庭。
1959年,马伟武和母亲、弟弟马馀雄以及一个堂妹一起申请单程证去了香港,投靠在那边的父亲。
马伟武的父亲最初在香港是做小生意的潮州商人,只是后来生意失败了,不得不到外面去打零工。“主要是在码头做‘咕喱’,给人搬东西。”马伟武这样介绍他父亲的工作。在广东话中,“咕喱”是英语coolie的音译词,就是“苦力”的意思。
“我爸爸当时主要是在香港广东道九龙仓码头(如今的海港城位置),这些很多潮籍人聚集的地方做‘咕喱’。有工作人家就叫他一起去干,没有他就只能是坐在那里‘食白果’(广东话,指白忙活)。”马伟武说,“那时候我们在香港是有上顿没下顿,生活其实还是很辛苦的。”
迫于无奈,初到香港不久的马伟武只能出来打工,尽管当时他的年龄只有13岁。一开始,他就去了熟人的大排档给人洗碗。马伟武解释,因为进工厂打工是需要身份证的,起码要16岁才行,而他年纪太小了,只能干洗碗这种不需要身份证的活。
一年之后,在申报身份证的时候,马伟武就把年龄虚报大了2岁。后来他又在一个也到了香港的小学同学的介绍下,进了一家纸品厂工作。时至今日,马伟武仍然清楚记得,他进纸品厂的时间是1960年的下半年,月薪30港元。
由于有熟人领入行,再加上年轻学东西快,而且人又努力肯干,很快马伟武就成了纸品厂的技术工。有了技术之后,马伟武就一边做一边跳槽,工作之余,还到夜校进修,到了20岁的时候就已经当了厂长。
“但是,你知道我们潮州人的啦,不会甘心打一辈子工的,个个都想做老板。”马伟武告诉晶报记者,1970年,他用大约9000港元积蓄在香港观塘康宁道租了“一个阁楼”,创办了力嘉纸品,正式走上创业之路。
关于“力嘉”两个字,马伟武有一个解释,就是“力不到不为财,还要精神可嘉”。1973年,他在观塘瑞宁街50号地下(即底楼)连阁楼租下200多平方米的地方,扩大了生产经营规模。
20世纪70年代中,香港电子工业高速发展,计算机、收音机和电子表非常流行,也带动了彩色印刷业的发展。马伟武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遇,企业得到升级拓展,业务开始涉及到印刷。
▲1978年,力嘉在香港观塘鸿图道自购厂房
1978年,马伟武的弟弟马馀雄正式加盟力嘉,并且他们在香港观塘鸿图道自置新厂房,扩大发展。1980年,马伟武的长兄马余略又从广州来港加入力嘉,马氏“兄弟班”情同手足,同甘共苦,不断将企业做强做大。
投资深圳:爬上工厂天台找手机信号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力嘉在香港鸿图道已发展成为拥有200多名工人和2万多平方呎(约1900平方米)厂房的大型企业。但与此同时,力嘉在香港也面临着土地成本高、招工难和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等发展瓶颈。
时值祖国改革开放,乘此东风,马伟武兄弟跨过罗湖桥,到深圳实地考察。
“之前我曾经在眼镜行业做过,认识了一些朋友,他们当时在横岗投资建厂。我们聊天的时候,有人就说:国家搞改革开放,内地现在也开始发展了,而且内地有很多年轻人,工人也便宜、容易请。”
因此,马伟武兄弟最后选择了具有优越地理位置,但还是一片荒芜的横岗(那时候还叫横岗村),作为力嘉在内地投资的第一站。
▲1986年,马伟武在横岗村
1986年,力嘉在深圳横岗的观音山脚,租用了一座600平方米的厂房,带领从香港带来的10多位技术人员,通过以师带徒的方式,带领数十名内地年轻工人,开始投入生产。
中国的改革开放最初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深圳的力嘉同样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刚到横岗,马伟武看到的人衣着多是灰色调的、简单朴素,房屋低矮陈旧,街道狭窄,车辆不多,晚间灯火昏暗、一片寂静。
“那时候我们横岗的厂房外都是菜地,那里真是穷乡僻壤。过去横岗是很缺电的,还有水、物流、通讯等,都不像现在这么方便。”马伟武给晶报记者讲了一件趣事:“当时我们在深圳的工厂要跟香港公司联络,要拿个‘大哥大’电话,爬上高高的天台,到处去找手机信号,才联系得上。”
“所有这些,都是我们一直需要克服的困难。没有水,我们就自己打井。没有电,我们就自己买发电机。但最初从香港过去,交通确实很不方便,我们从罗湖到横岗的工厂就差不多要两个小时。”
马伟武说,当时最怕的就是雨天,每逢下雨深惠路(如今的龙岗大道)就会出现内涝,货车在路上一堵就是大半天,回不了香港,损失比较大。
后来,深圳各地建设热火朝天,经济高速增长,内地纸品市场需求旺盛。在这种经济形势下,马伟武公司订单如雪片飞来,年产值屡创新高。
到21世纪初,其公司已显露出强劲的发展态势,自2004年至今,每年都跻身“中国印刷百强企业”行列。
2002年,力嘉携手佳宁娜、民生、香港建业和京晖,五大集团共同投资兴建深圳平湖华南城。
“我和佳宁娜集团董事长马介璋当时都是深圳市政协委员,在他跟我提到在深圳建设一座原料城的想法后,我兴趣很大。他们几个手里有皮草、服装、电子这些资源,但没有印刷包装,我正好能补上这块,于是就成了华南城早期的股东之一。”马伟武说。
深耕粤港澳大湾区:创意纸凳被嘉宾抢着带走
2008年,深圳成为国内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之都”称号的城市。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团给深圳的评语是:“深圳在设计产业方面拥有巩固的地位。它鲜活的平面设计和工业设计部门,快速发展的数字内容和在线互动设计,以及采用先进技术和环保方案的包装设计,均享有特别的声誉。”
马伟武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契机,“三来一补”来料加工型企业的时代已经过去,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将是包装印刷业未来发展的出路,力嘉的品牌价值要得到提升,必须通过文化产业。
2011年5月,马伟武带领团队利用旧厂房进行改造,将印刷包装与文化创意相结合,在深圳横岗创办了力嘉创意文化产业园,该园区连续8届成为深圳文博会分会场。
2015年12月4日,第十一届“创意十二月”暨2015“创客+”狂欢节开幕式在深圳欢乐海岸举行。开幕式结束后,参加活动的众多嘉宾纷纷把自己在现场坐的凳子或座椅带回家。而这些使用瓦楞纸板做成的凳子和座椅,都是力嘉创意文化产业园的杰作,是根据人体力学设计的,不但结实耐用,而且可回收再利用,体现出环保与创新的理念。在当日的开幕仪式上,上百位嘉宾全都坐在力嘉做的“纸”上,让无人机、机器人这类高科技产品都略显“失色”。
2014年马伟武在东莞市桥头镇建立了一个环保包装印刷产业园。2023年,更是在东莞产业园二期园区建设“力嘉数字城”。
“当然,我们在深圳那边的力嘉创意文化产业园不会放弃,目前深圳的二期项目也正在加紧建设中。”马伟武补充道。
▲力嘉创意产品
2023年6月28日,晶报记者在东莞桥头镇的环保包装印刷产业园内采访时,见到了面积更大、更结实耐用、完全由瓦楞纸制作而成的力嘉创意产品“纸上咖啡馆”——人坐上去休息,跟在普通咖啡馆的体验并无二致。
热心公益:捐8000万建设家乡中学
力嘉中学位于汕头市潮阳区和平镇里美村,是潮阳南侨中学的高中校区。这是马伟武和弟弟马馀雄合力捐建的一所中学。
马伟武告诉晶报记者,自己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出来闯社会,“最遗憾的事,就是读书读得少了”。
“大概是2010年6月的时候,当时潮阳区和平镇的领导带我们去南侨中学参观。”在学校教学楼的天台上,在一间用铁皮加建起来的临时教室,马伟武看到108个学生正挤在里面上课。
“教室里只有几把牛角扇在那里不停地吹着,虽然风是吹过来了,但依然是热辣辣的,我站在那里一会儿都受不了,更何况是他们学生一直坐在那里上课?我真的被他们震撼到了。”
“老实说,我们‘做厂的’挣钱不算多,都是一边做,一边买设备、扩建厂房的,平时口袋里没有多少余钱的,我们很多钱都是靠融资向银行借的。”马伟武表示,“但是,那一刻我就和弟弟马馀雄商量,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想办法帮忙把学校建好。”
▲马伟武(右)与胞弟马馀雄
在力嘉中学规划建设的过程中,马伟武、马馀雄兄弟每个周末都要轮流从香港或深圳回到潮阳,在学校的建设工地上亲自检查施工的进展,严格把好工程质量关。
“捐建学校这件事,一定不能失败,因为我们兄弟都是在那里出生的,所以我们都要亲力亲为。”马伟武解释。
除了捐建力嘉中学,马伟武过去也曾为汶川、玉树地震捐款赈灾,为广东省的扶贫事业和深圳市的公益事业捐款捐物。迄今为止,他已累计向社会捐款超过1亿元。
“我最大的感想就是,如果你选择了某个目标,就一定要坚持下去,并做好它,做到有成绩出来为止,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就像我们兄弟捐建力嘉中学那样,尽你所能,做能做的事,是非常有意义的。”马伟武感慨道。
(除署名外,本文图片均由马伟武提供。参考资料:广东侨商网、龙岗政协、精彩横岗、汕头日报)
来源 | 晶报APP
记者:白念平
编辑:阎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