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围绕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将“非遗”传承保护与旅游深度融合,推进雪峰山旅游业发展——
“非遗”促团结 旅游谱新篇
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补秀梅 宋程程 通讯员 谌许业
“非遗”大山,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之歌。
雪峰山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广布、种类较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积淀千年且历久弥新的花瑶挑花、巫傩、辰河高腔目连戏、溆浦龙灯舞、花瑶婚俗、呜哇山歌、滩头年画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雪峰山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明延续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联结各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
近年来,怀化市围绕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雪峰山“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品线路和旅游业态产品,通过建立非遗资源融汇、文旅深度融合、企地关系融洽的发展新模式,助推民族地区骨干旅游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取得了文化和旅游双轮驱动、相得益彰的良好效益,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团结发展成果。
(花瑶挑花非遗技艺展示)
“非遗”资源跨界融汇
雪峰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性、民族性和独特性十分鲜明,着有浓厚的生产生活气息和紧贴众生的文化温度。挖掘、整理、利用雪峰山非物质文化遗产,首要在人才,关键在推动。
2013年底,雪峰山文旅集团组建了怀化市雪峰山文化研究会,现有会员220多人,荟萃了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民俗文化专家、作家、诗人、书画家、音乐家等各路精英。研究会与华东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吉首大学、怀化学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省市非遗保护中心等单位常年保持着密切联系,先后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参与项目策划和论证,邀请国内文化艺术界名流前来采风,为“非遗”传承和旅游开发建言献智。
同时,通过整合与提炼各民族原生态文化实现推陈出新,打破地域界限实现差异互补。雪峰山旅游景区通过因地制宜创办非遗传习所、专业合作社,促进了花瑶挑花、巫傩、花瑶山歌等具有代表性的“非遗”跨地界、跨时空交汇互融,实现文创产品方案和销售相统一,创意和市场共分享,企业与民众利益双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辰河目连戏开演,游客汇聚而来。)
“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
雪峰山旅游景区瞄准市场需求,在植入文态、创新业态上下功夫,围绕消费链延伸供应链,打通了文旅产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有效链接。
——推进非遗载体连点成片。雪峰山旅游景区充分发挥穿岩山、山背、阳雀坡、虎形山等地“非遗”资源相对集中、各民族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优势,下足功夫建设了花瑶挑花、鸣哇山歌、龙灯秀、炭花舞等非遗传习所,虎形山花瑶大剧场、崇木凼“讨僚皈”、古树林对歌岗等展演场所,虎形山、山背、阳雀坡非遗工坊,穿岩山、崇木凼、阳雀坡非遗村落,及雁鹅界、龙潭镇、虎形山云上花瑶非遗集市等一批非遗载体。通过将各载体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拓面成体、集腋成裘,让古色、绿色、红色的文旅资源交相辉映,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实现文化旅游能融尽融。雪峰山旅游景区通过解码各民族“非遗”基因,开发各民族“非遗”文创产品,为旅游赋能、提质、塑形。以花瑶文化为元素,推出了《花瑶喜宴》实景剧、“南国雪峰·花飞花瑶”大型舞台剧和“云端花瑶”篝火晚会,成为吸引远近游客前来观光的精品节目。以各民族农耕文化为元素,在山背开展了集体验、娱乐、观光与生易为一体的插秧节、丰收节活动。着力打造大型“非遗”市场——雁鹅界非遗集市,于2022年正月初四热闹开市,逾百万人通过红网时刻直播“云赏”雁鹅界古村落之美。打造了湖南首条长达100公里的“神韵雪峰.精彩非遗”徒步线路,串连起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了雪峰山旅游路线的文化吸引力。
——注重“非遗”高位推介。以国际化视野全方位、多渠道宣介“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生态文化和地域文化。央视、湖南经视等多次深入景区拍摄宣传,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2016年世界首届旅游发展大会和2019年以“新时代的湖南”为主题的外交部全球旅游推介会上,雪峰山花瑶艺术团均被邀请参加推介。雪峰山“非遗出海”多次跨出国门向全球推介并大放异彩。
(巫傩戏表演)
旅游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扶助“非遗”传承人才显效益。雪峰山旅游景区高度重视扶持非遗技艺传承者,对奉雪妹、奉兰香、李贵逢、步要妹、奉寨妹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通过聘为艺术顾问、直接帮扶、上岗就业、提供工作场所等不同形式,大力支持其研习、授业,鼓励他们把传统技艺代代承继、不断弘扬,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助推乡村振兴作贡献。雪峰山旅游景区以安排就业、扶植创业、资源入股、参工参建、救济帮扶、组织农民合作社和传统文化表演队等多种方式,与景区各族群众结成利益共同体,走出了景点带村、“公司+农户”、建立农业合作组织等文旅产业发展新路子,使景区20多万各族群众受益。共投入文旅融合资金20亿元,创建景区5个(2个4A、3个3A),年接待旅客150万人,实现年产值达2.12亿元,解决当地各族群众就业2100人,人均年增收3万多元,被省政府命名为旅游扶贫和乡村振兴“雪峰山模式”并在全省推广。
(雁鹅界“非遗集市”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