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丽的倒水河畔,静穆的锞子山旁,闪耀着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这里书香满园,校舍巍然;这里绿荫遍地,绿树成行;这里名师荟萃,英才辈出;这里是知识的殿堂,这里是求学的圣地、成才的沃土。她,就是创办于1999年8月的红安县实验中学。
学校占地面积46508平方米,建筑面积30828平方米。学校绿化、美化随形走势,品位较高。教学区、运动区和生活区分离,布局合理。有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教学楼、综合楼、学生食堂、塑胶运动场、篮球场、室内球馆、理化生实验室及仪器保管室、图书室、体音美器材室、心理咨询室、电子备课室、多功能报告厅,有远程教育网络设备和校园广播系统各1套,微机室2个,电子白板教室42个。办学条件日益改善,校园面貌不断改观。
学校现有42个教学班,学生近2400人,在岗教师188人,其中高级教师61人、中级教师127人、省市县各级名师、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56人。
建校22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和县教育局的重视和关怀下,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和“德育立校、质量强校、科研兴校、特色活校”的办学目标,高举安全和质量两面大旗,突出“内涵建设,特色创新”管理,以勇于改革的精神破解难题,着力打造“绿色高效课堂”,提升教科研水平;构建“两行一静”校园文化(雅行文化、孝行文化、静文化),建设“书香校园”;创建“校园足球”特色品牌,努力让每个学生的梦想、激情和个性都得以张扬,让每位教师都有自由发展的空间,让每一位实中人都能实现自我发展。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教科研先进单位”“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湖北省“教改名校”“依法治校示范校”“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黄冈市“文明单位”“普通初中办学先进单位”“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素质教育示范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模范教工之家”“平安校园”“文学社团先进单位”“绿色示范学校”,红安县“示范初中”“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教育工作综合奖”“校园文化建设及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安全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



一直以来,红安县实验中学紧跟新时代教育改革步伐,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管理规范,质量提升,校园和谐”为办学理念,以“教师有成就,学生有前途,学校有发展”为宗旨,立足教师专业成长,强化学生养成教育,努力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为倾力建设全市范围内有影响力的示范学校而努力。目前,已初步实现“实力实中、活力实中、魅力实中、幸福实中”的美好愿景。

狠抓教学改革,推动课堂提质增效
立足常规教学,建立三级巡课制度。学校结合实际,狠抓教学常规,细化教学要求,优化教学服务。建立校长、值日领导、年级长巡视课堂的三级巡课制度,加大上课期间日常检查频度和力度。实现课堂教学管而有方,严而不死、活而不乱,松严并济,井然有序,生机勃勃。
课堂教学改革,教师观念转变。每学期开展骨干教师引领课、青年教师比武课、新进教师过关课等各种赛课形式。坚持每周一次集体备课、上课、评课,充分发挥各学科组长的作用,提高备课、上课的效率。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的推动,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发生了三个转变,即由常规个人备课转变为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由单一满堂灌模式变为以活动为主的高效课堂模式;由上课完事转变为注重教后总结归纳反思的模式。
“双减”不忘初心,课改勇毅前行。细化“五项管理”和“双减”工作目标,压实主体责任。学校制定“一日常规”制度,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定期开展收缴管制刀具、电子产品活动。严抓学生作业管理,减轻学生负担,将作业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制定严格的作业管理制度,落实分层作业,做到因材施教,育人有方。有针对性、有目标性,让每位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得而能用,对自己有信心,对教师有信赖。将课后服务与社团建设相结合,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打造家校共育模式,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每学期至少开一次家长会,家校齐心,形成共育合力。
落实教学检查,建立评价制度。定期检查教师的“备、教、辅、改、查”及参与教研等情况,行动有计划,计划有方案,方案有落实。严格做到校委会成员参与听课、评课,深入课堂情况,建立“一分四率”评价机制。检查做到有分析、有总结、有评价、有对比、有跟踪,做到心中有数,行动有方,目标明确。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助推教师专业发展。开办青年教师读书班,推动全体师生沐浴书香,徜徉书海,以书为友,与先哲对话。每学期开展读书分享会、交流会,开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活动,经过广泛阅读,深入实践,青年教师得到了丰富的积淀、开阔的视野、敏捷的思维、深邃的见解、高雅的气质。形成人人争做有品位、有真才实学的气质型教师的良好风气。打造“青蓝工程”,助推青年教师成长。学校挑选名师骨干结对青年教师,充分发挥名师传、帮、带作用,指导老师从教学常规的备、教、辅、研、考等环节入手,高标准、严要求全程培养新教师。新教师虚心求教,勤学奋进,争取一年内成为合格教师,两年内成为优秀教师,三年成为学科骨干教师。通过结对帮扶活动,新老教师在结对过程中同步提高,教学相长、实现双赢!利用名师工作室,培养中坚力量。学校鼓励教师加入县级各学科名师工作室,借助平台,锻炼成长。自2019年县教育局成立各学科名师工作室以来,实验中学一共有28名教师加入了名师工作室。他们在日常教学中落实课堂研究、做好带头示范作用,实现研究成果的有效转化,极大地带动了教师的成长,推动了学校教学质量的发展。利用课题实验、校本研修,提升科研能力。“以研促教”,课题研究对一个青年教师的成长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做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阅读、思考、实践的过程,经历过课题研究的青年教师会成长得比较快。实验中学广泛开展各类各级别课题的研究,近年来,已经结题的课题有:“少教多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困生转化”等。正在开展的课题有 “立德树人”、 ,这期间一共有近300项研究成果,极大地发掘和培养了教师多方面的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总结概括的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实践能力。逐步实现了教师们从“教书匠”到“科研型教师”的转变。

开展“实中论坛”,碰撞思想智慧火花。通过实中论坛,逐步达到了推动教师思考教学、思考教育,推动教研,促进教师成长的目的。“实中论坛”是顺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依托论坛,聚焦新中考,推进教学改革,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依托论坛,牢固树立“质量为王”意识,将“教学与教研”、“教学与常规”有机结合,是加强校本研修的需要。依托论坛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依托论坛,培养一批专家型教师和名师。经过课堂实践,会让其能力和信心倍增、才华和智慧大展。实验中学校长程亚林表示,“‘实中论坛’的推出,是全体实中人智慧的结晶,也彰显了校委会一班人致力于教学教研、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担当和决心。”从2023年2月开始,实中论坛每月开展,已连续开展了四期。走出去培训学习,请进来开展交流。实验中学一直注重让教师们送教下乡、远程教育等形式外出学习,开阔眼界,派教师到各地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理念。近年以来,学校共派出各科教师到各地学习的有56人次。4月14日,实验中学诚邀武汉大学附属外语学校“武文格名师工作室”到实验中学开展区域共同教研交流活动。校长程亚林说:“我希望通过区域共同教研,促进我校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促进两校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和交流。”这一活动,让老师们开阔了眼界,更新了教育理念,促进了业务能力的提升,推动他们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狠抓德育改革,夯实根基强化素养
狠抓师德师风建设。采取“三项机制”:建立教师奖惩制度、优秀班主任评选制度和优秀教师评选制度,鼓励教师积极上进、爱岗敬业。通过建立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师德师风建设监督机制、社会监督机制和家长反馈机制等形式,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定期开展师德师风专题会,签订责任状,通过家长代表会、问卷调查、班级微信群,对家长关心的热点问题和“三乱”问题督查,修师德,正师风,形成一种风清气正的校园氛围。
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强化素质教育。学校借助“强国有我”主题演讲、小小红色讲解员活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举办体育节、班级足球联赛、乒乓球联赛,丰富师生文体生活。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外卫生大扫除,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乐于助人的美好品格。
坚持文化育人,以文化人。通过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读书分享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爱在身边”主题演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红色记忆”、“经典诵读”等活动,培养学生爱国情怀;通过“三字一话”评比活动,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结合重大节日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和成长。
“十四五”期间,实验中学加大教育综合改革的力度:立足三个支点(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的养成教育、课堂教学的改革),打造三项工程(质量工程、师德工程、家校共育工程),强调三个关注(德育关注每个方面,教学关注每个环节,安全关注每个时段),落实“党建+”引领、精致化管理提升、教师专业成长、德育模式创新、教学质量提升、特色文化构建、平安健康校园创建、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等八大目标。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2023年,全校上下将同心同德、鼓足干劲,锐意进取,以教育者的情怀、奋斗者的姿态、担当者的精神、开拓者的勇气,为学校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为实验中学的发展开启新征程,为红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添砖添瓦添光彩。
来源 | 鄂东晚报
作者 | 通讯员程亚林 蒋明华 卢红战
编辑 | 黄俊杰
审核 | 陈波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