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美合日阿依·阿卜杜力江向村民宣讲法律知识。 石榴云/新疆法制报记者 赵书城 摄
“我有事想问问村上的法律顾问。”5月19日上午,记者在墨玉县喀拉喀什镇古勒巴格社区采访时,碰到年逾六旬的霍加阿卜杜拉·麦提尼亚孜来咨询。
工作人员赶紧上前搀扶老人,有人高唤“美律师”,还有人搬来桌椅板凳。不一会儿,在古勒巴格社区的法治长廊下,一个简易法律咨询服务台就搭成了。
正在接受记者采访的“美律师”是新疆友好律师事务所律师美合日阿依·阿卜杜力江,她也是古勒巴格社区的法律顾问。
“我孙子出去打工了。”霍加阿卜杜拉老人眉头紧皱,开始讲述自己的烦心事。月初,其孙子因擅长电工作业,临时到隔壁村的建筑工程队帮忙,凭着过硬的手艺,小伙子得到了工程队负责人的赏识。近日,负责人邀请小伙子加入工程队,成为固定工人。
“他说双方有口头约定。这行吗?”霍加阿卜杜拉问。
“当然不行。”美合日阿依果断答复。
美合日阿依多次参与调解口头与劳动者约定工资、工时等权利义务的劳资纠纷。“如果双方只有口头约定,一旦发生纠纷,由于缺乏书面证据,劳动者往往有口难辩。同时,根据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签订劳动合同必须采取书面形式。”美合日阿依解释道。
霍加阿卜杜拉听后竖起大拇指说:“幸亏有法律顾问解答,否则送上门的工作就有风险了。”
一旁围观的村民见状也纷纷谈起自己的经历和体会。
“之前我借出去的钱要不回来,是‘美律师’帮忙调解的。”
“每个月2次法律知识宣讲,‘美律师’讲的都是跟我们生活相关的法律问题,好懂也好记。”
美合日阿依欣慰地笑着,她知道,村民的夸赞是对她工作的认可。
今年初,墨玉县司法局整合执业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人员等资源,美合日阿依与200余名法律服务人才根据村庄规模和实际需求,以“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形式被聘为法律顾问,将专业优质的法律服务送进寻常百姓家。
截至目前,美合日阿依向村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50余次,代写法律文书10次。如今,古勒巴格社区居民无论大小事,都习惯听一听“美律师”的意见。
“民法典规定,签订合同要注意违约责任……”趁着围观村民多,美合日阿依忙向大家分发印有其联系方式的法律咨询服务卡,并抓住时机开展法律知识宣讲。
“给我一张。”村民阿不力克木·阿不都卡德尔拉着一位中年男子坐上了法律咨询服务台的小板凳。“我们有纠纷。”他说。
2019年,阿不力克木加入了中年男子——阿不都克尤木·买买提托合提的工程建筑队,从事抹灰工作。工程结束后,阿不都克尤木迟迟未向其发放近2万元的工资。2022年8月,多次讨薪未果,阿不力克木将阿不都克尤木起诉至墨玉县人民法院,经调解,阿不都克尤木向其支付了5000元,还剩1.4万元工资至今未付。
“对这种欠钱不还的人怎么办?”阿不力克木问。
“你咋这么说话?”阿不都克尤木坦言,其所承包的工程项目虽已完工,但分包商尚未支付工程款,其正在沟通结款事项。
“他要是不给,你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美合日阿依说。她了解到,前期,法院已对双方的纠纷进行调解,现欠款方迟迟不付款,符合申请强制执行条件。
“我一周内必定支付剩下的工资。”阿不都克尤木赶忙承诺。
“如今有了法律顾问,法律对村民们而言,不再是生硬的条文,而是化解纠纷、维护权益的利器。”墨玉县喀拉喀什镇古勒巴格社区党支部第一书记王宏强说。
记者手记
贴近和快捷是记者对“一村一法律顾问”发挥实效的感受。产生这样的感受,除了随处可见的法治建设营造的浓厚法治氛围外,还有法律顾问精准普法,切实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专业素养。如今,“一村一法律顾问”正在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村民在家门口可以随时享受到更加优质高效、智慧便捷的公共法律服务。
石榴云/新疆法制报记者 赵书城 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