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综艺节目里当好导师?看陈凯歌就够了

"

综艺节目素来是艺人的“照妖镜”,再厉害的艺人,一旦在综艺节目中失手,或者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节目,就有“现原形”的风险。

以前这种危机一般存在于普通级别的艺人当中,但自从节目把“魔爪”伸向了boss级的艺人,让这些平日里不轻易“下凡”的“神仙”充当各种导师级别的人物之后,“人设危机”也找上了他们。

无论他们的名头是大导演、最佳男女演员、知名歌手还是其他,一律不能幸免。

他们反而因为起点更高、功名更多、名头更响、争议更大,更容易在观众心中幻灭。

有句话说得对,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恰逢最近三档表演类综艺节目扎堆,从中正好可以验证,如何在综艺节目里当好导师,也是一门学问。

毕竟招人喜欢与惹人讨厌之间,往往只是一句话的事儿。

01

《演员请就位》是三档节目中最能体现导师,也就是导演功能的。

郭敬明无疑集中了最多火力,当然,以他的表现来看,被集火倒也不冤。

第一期就讲一些听起来不痛不痒的学术名词,点评陈若轩和明道,上来先说影视表演和舞台表演的区别。

但是在座的都是导演和演员,有谁会不知道影视和舞台的区别吗?有谁会不知道舞台是一镜到底的表演吗?

而且节目中演员都是这样,难的也不只是陈若轩和明道啊。

迷惑,挠头。


然后顺势说陈若轩和明道要克服“表演的虚荣心”,结果说了那么多不如陈凯歌上台指点陈若轩两下管用。

据统计,郭敬明说过的学术名词包括但不限于“电影化的叙事语言”“演员的想象力”“戏剧情绪”“演员一定要对表演有审美”“表演永远是演相反的东西”……

听起来特别唬人,但演员听过也就听过了,对他们的表演真有帮助吗?不一定。

但郭敬明有时候又很能引起共鸣,他一直担心自己的指导会影响李滨和金靖的发挥,在陈凯歌高度肯定表演的过程中,他的眼泪已经在眼眶中打转,后来发言时更是哽咽,因为自己“很少受到表扬”。

这句话一出,无论是台上的李滨金靖,还是台下给到镜头的演员,“感触良多”四个字直挺挺地写在脸上。


发现没?郭敬明有很多照本宣科的话术,但是他在台上指导出的优秀作品没有他的话术,也没有一直“默默无闻”的赵薇多。

他是自我感动型的导演。

一番剖析自我的恳切发言很能招人眼泪(我是真的哭了),之后的待定演员选择导演环节,他蹲在地上哭着对选他的演员嘟囔“你们真的很傻”,包括让演员两两进房间宣布谁去谁留,样样仪式感十足。

郭敬明甚至不需要当导演,他自己就是自己的一出好戏。

比起隔壁凭借表演考核决定谁去谁留的陈凯歌、李少红和赵薇,郭敬明导演的功能性有发挥到完全吗?恐怕要打个问号。

但郭敬明不合适,李少红就合适吗?也不是。

她对人对事严格,不愿理会一些不专业的事情,可以看出,她在节目中很少曲意逢迎。

所以她的态度特别“上脸”,网友截过她各种不屑一顾的表情,她和郭敬明的观点也经常对撞。


但李少红比较让人看不懂的行为在后面。周奇、杨迪、高至霆和助演嘉宾范湉湉一起演《请回答1988》,一共四位演员,李少红写了三个名字,助演都写上了,唯独没有高至霆,提也没提。

不理解,非常不理解。


她和郭敬明对待演员像是两个极端。

但导演的“不专业”和“缺少人情味”,哪种行为更让演员心寒,还真不好说。

《演员请就位》中还有一位没在导演席,但存在感非常强烈的导师:李成儒。

他在第一期中和郭敬明对杠,“如坐针毡”“如芒刺背”成为最常出现在三档表演类综艺弹幕中的名词。

也许是刚开始录制,李成儒还不能掌握“说话的艺术”,说的句句在理,但怎么听怎么透着股不尊重,对演员不尊重,对导演不尊重。

还是那句话,不管郭敬明为人如何,抨击也要讲究一个基本法,最起码要得体。

再正确的话听起来让人不舒服,这种人设在综艺节目中也不会很讨喜,也就称不上是一位绝对的好导师。

02

但是李成儒在之后的节目,以及另一档节目《我就是演员之巅峰对决》中,“进化”了。

他在点评佟梦实、毛晓慧和祝绪丹的《仙剑奇侠传》时,巧妙运用自己的“儒学”,“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三连,逗乐现场一票观众。

他的态度也没有第一期生硬,犀利、无奈、轻松兼具。

李成儒学会了风趣。


他在《巅峰对决》中也持续自己的犀利人设,几位导演夸奖李宇春突破自我的扮相,李成儒:“他们都很吃惊,他们那种吃惊的感觉好像他们都没拍过戏一样。”

李老师:夸夸群给我解散。

后来他点评宁静和郭涛的《王贵与安娜》,说学徒王子异和杨迪是搅和,甚至用“搅屎棍”来形容。


但这不是一种对演员的冒犯。因为他明确表示自己针对的不是演员,而是戏剧结构,杨迪和王子异破坏了戏剧结构,这是导演的问题。

主持人让他单纯点评王子异和杨迪的表演,他笑着说,“我从心里就反对他们俩上来,你让我再评他们干嘛。”

请把话筒焊死在李老师手里谢谢。

这是观众喜闻乐见的导师,自己有阅历,点评有底气。

另一类观众喜欢的导师,语言上点到为止,没有那么华丽、诗意和犀利,落到实际行动上却很扎实。

最明显的例子是赵薇。

她指导的《还珠格格》《绣春刀》《大明宫词》都可圈可点,她能根据陈瑶和康可人的特质让她俩互换角色,也能在陈瑶、邢菲和颜卓灵三人当中,选出最适合演茉莉的那个。

最让我感受到赵薇导演气场的,是她组内演员淘汰的时候。直接宣布晋级剩余位置的演员,不拖泥带水;给待定演员当场出题当场考核,不但给演员压力,连观众都看得紧张。

表演有针对性,也就更容易看出演员的问题。结果出的干脆利落,一气呵成,没有多余的纠结和废话。

专业性一目了然。


不过,在三档表演类综艺中最受好评的,还要数陈凯歌。

这是位金句与能力并存的导演,陈若轩和牛骏峰的表演在他的指点下有质的飞跃。点评黄俊捷和彭小苒的《妖猫传》,先说他心目中白居易的样子是“癫狂”,可以受到他人的侮辱与损害,但是对他的诗歌有任何批评,他都是难于接受的,这就是脆弱多情的诗人。

先定调,后拆解,进而点出黄俊捷的白居易“太文雅了”。

有理有据,无法反驳。

陈凯歌讲究理论吗?也讲。

但他的理论找得到因果。他把表演分两类,一类是“行活”,一类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一定要找到一个特别特殊的方式来加以表达,也就是文艺理论中的“这一个”。

黄轩的白居易是“这一个”,黄俊捷不是。

是不是通俗易懂很多?


陈凯歌当然也有说重话的时候。他说看不懂段博文和宋芸桦的《绿茶》,以《闪灵》中杰克•尼克尔森饰演的作家为例。作家每天坐在原地打字,但镜头移动到打字纸上,全部都是同一句话,这足以说明他是一个疯子。

举完例子,金句就来了:细节最终的指向,确实不在细节本身,细节提供了一个让观众了解他是谁的最重要的机会。

比起晦涩难懂的学术名词,基于表演和人物衍生出来的理论和生动的例子,明显更能让演员受用,而且还不伤害演员的自尊心。

陈凯歌比一开始的李成儒好在哪里?

那就是他的批评是有同理心的批评,大气而有内涵,不会让人觉得刺耳。

谁会不喜欢这样的导师呢?

03

说回这个问题,怎样才能在综艺节目里当好导师?

专业性是必须的。陈凯歌之所以广受好评,金句只是原因之一,像样的作品才是保证。

《演员请就位》之前,陈凯歌由于《白昼流星》受到过争议,但第一期节目播出后,网友很快把这种争议抛诸脑后,还不是因为他的业务能力?

要是动动嘴皮子就能封神的话,郭敬明不是早就被捧上神坛了?

这一点《演技派》中的于正做得比郭敬明要好。他把“舞台”全部让给了专业的张颂文、吴镇宇和张静初,选择演员时结合三位导师的意见,不以自己的喜恶为参考标准。

他在这档节目中的表现是往回收的,不在表演这种不是自己专业的事情上妄下论断,这就比郭敬明要讨喜。


人情味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在《演技派》中有一位和陈凯歌在《演员请就位》中的地位旗鼓相当的导师:张颂文。

他的专业性毋庸置疑,一个超市偷东西被发现的考题,他可以把主人公换成兄弟、姐弟来回考验演员,精准判断每个演员的特性,给他们以不同的指导意见。

同时他也很有同理心。因为自己曾经有两年被剧组拒绝近600次的惨痛经历,所以他淘汰演员时格外慎重,跟吴镇宇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单看第一期,《演技派》的节目效果反而是三档节目中最好的一个,导师配合功不可没。


我们常把“为人处世”挂在嘴边,其实综艺节目对于导师而言,也是一个需要“为人”和“处世”的环境。

“为人”指的是做人,在综艺节目中做人的基础是德要配位,也就是专业素养和节目调性相合。

“处世”指的是适应节目环境,要与学员和其他导师和平相处,既彰显能力,又不失人情,在节目中能够游刃有余。

把“为人”和“处世”做得最好的是陈凯歌和张颂文,他们的观众缘也因此更上一层楼。

这是导师和节目的双赢。


如何在综艺节目中当好导师早已成为一门学问,做得好了,之前的人设再差也能回天。这种现象不只存在于表演类综艺节目中。

比如一直以“憨傻”形象示人,在其他节目中有“装疯卖傻”之嫌的刘宪华,在声乐演唱节目《声入人心》中的定位就很正确。不但发挥了自己伯克利音乐学院的专业能力,以往的“憨傻”也成了加分项,在一档严肃综艺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气氛调节作用。

知道自己在怎样的综艺节目中才能当好导师,也是一项技能。

来源丨骨朵星番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