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一样少年,异样家庭,别样人生

"

文|白茅如玉

在经历了从柏林电影节退赛,电影市场撤档后,电影《少年的你》终于上映。凭借流量主演吸引观众,再依靠自己硬核的内容和热点的“校园欺凌”话题,它成功迎来了口碑、票房的双丰收。

豆瓣评分8.3,票房15亿,曾国祥导演用《少年的你》再一次证明了自己拍青春电影的实力,彻底摆脱了“曾志伟儿子”这个标签。

01

遭受“校园欺凌”的少女学霸陈念和“小混混”小北意外相逢相知,互相守护的故事

一、相遇——看上去“冷漠”的少女陈念,在经历了巨大冲击后救下了素不相识的“小混混”小北

陈念原本只是一名普通的高三应届高考生,唯一的目标就是考上名牌大学——改变自己和妈妈的命运,所以她真正做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交朋友,独来独往,埋头苦读。

眼看着距离高考越来越近,她也距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可同学胡小蝶突然跳楼,冲击了她的心理,也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放学回家的路上,陈念看到路边有三个流氓正在殴打一位少年,她匆匆走过并果断报警。

陈念报警被流氓发现,流氓堵住了她,把她一起摁到了地上,强迫她亲吻已经受伤的小北。小北看到少女陈念为了救自己而被牵连,奋力反击,打倒了带头人。

这就是影片中的男、女主角陈念和小北的初遇。

这也是影片的前20分钟,节奏紧凑、快速地交代了各项重要因素:

影片的主题——校园暴力;

主角的任务——参加高考,考上名牌大学;(这是影响主角行为的重要原因)

主角家庭背景——单亲家庭,条件困难,面临追债,妈妈长期不在身边;(这是促使主角陈念想要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关键因素)

主角所处的环境(主要矛盾)——同学之间比较冷漠,老师和学生都只关心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促使主角人物弧光发生转变的关键事件——胡小蝶跳楼;

影片主要人物全部出场——陈念(被害者)

小北(盲目的保护者,错误的保护)

魏莱(施暴者)

警察(社会法制的力量,正确的选择)

老师(代表学校,教育的引导)

陈念妈妈(家庭的影响)

影片结构清晰,导演放置的伏笔也很到位,事件发生和人物转变的因果关系比较明确。

  • 影片开场就是冲击力较大的“胡小蝶事件”,它在影片中主要有三个作用:

1、从影片主题表现上——揭露坏境的冷漠。胡小蝶长期遭受欺凌,可周围的同学要么用“嘲笑”加入“欺凌”一方、要么冷漠以对。哪怕是老师知道了,也没有重视,更没有意识到欺凌给胡小蝶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以至于当她选择结束生命的时候,大家都以为她是因为考试压力太大,想不到是因为“校园暴力”。

直到陈念后来报警,学校里从老师到同学才发现看起来只是“同学之间相处得不好”,居然还会造成这样大的后果。

2、从人物塑造上——改变人物行为轨迹(角色弧光)。陈念起初对胡小蝶也是冷漠的,胡小蝶曾向她求助,她拒绝了。但陈念的“冷漠”其实是她为了“专心学习”的伪装,她的内心有温暖和善意,她只是没想到“欺凌”会把胡小蝶逼上绝路。

“胡小蝶事件”打破了她的伪装,她为胡小蝶披上衣服和救小北都是她对胡小蝶的补偿。她通过救小北,来弥补没能救胡小蝶的遗憾。

3、从影片叙事结构上——影片后续情节的导火索。陈念救小北、警方介入、陈念变成魏莱新的施暴目标都是由这一事件引起。

  • “酸奶瓶”的暗示——这是导演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一个学生,一瓶酸奶。胡小蝶提前喝完了她的那瓶酸奶,预示着她的人生要“提前结束”;被她咬到变形的吸管,也暗示了她受伤、变形的内心,扭曲的青春。

二、相知——陈念成了被同学魏莱欺凌的对象,面对周围人的冷漠,学校、警方干预的无力、滞后,她只能自己想办法。她向小北求助,两位少年因此相知

陈念是胡小蝶去世前最后接触的人,因此她被警方和老师多次约谈,也成为了魏莱“三人帮”重点“关注”的对象——她们担心陈念告诉警方她们对胡小蝶的欺凌。

由于陈念的不合作态度,魏莱“三人帮”将陈念当成了新的“欺凌”对象。但陈念不是胡小蝶,她虽然看上去有点“冷漠”,却不懦弱,她所有的“息事宁人”只是为了不影响高考。

面对“欺凌”,她奋起反抗,保护自己,没有任由魏莱等人乱来。因为被魏莱推下楼梯受伤,陈念决定报警,说出她所知道的“胡小蝶之死”的真相。

陈念报警后,警方和学校终于开始正视并重视“校园欺凌”。班主任老师因失职被辞退,魏莱等三人被停学,学校加装了防护网,还给学生安排了心理老师。

只是学校的这些措施无法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陈念被魏莱等人堵在了家门口,她们被停学后,对陈念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虽然在学校,陈念安全了,可一旦出了校门,陈念将面临更大的危险。因为警察的保护总是姗姗来迟,陈念只好向“小混混”小北求助,请求他保护自己。

为了安全,陈念搬到了小北家住,小北每天跟在陈念身后,护送她上学和放学。他还偷偷去警告魏莱不许再欺负陈念。

两个少年在同一屋檐下相处,逐渐了解了对方,也理解了对方,惺惺相惜。

电影的B故事和“轻松一刻”:

小北保护陈念,和陈念相知的这一段故事是电影的中间段。一般在结构上,开头部分结束,主角会“自主选择”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开始B故事,并且电影中会有“轻松一刻”,帮助观众缓解上一段的紧张氛围。

主角进入B故事——陈念原本的生活基本上是独来独往:一个人生活,没有朋友,妈妈不常回来,她自己面对各种突发状况,已经驾轻就熟。

但由于发生了“胡小蝶事件”,她被魏莱欺凌,被逼向小北求助。为了躲避魏莱,她住到了小北家(这是陈念的主动选择)。生活的环境改变了,陈念也从一个人生活的状态转变成了和小北搭伴生活,B故事从此展开。

电影中的“轻松一刻”——随着陈念和小北逐渐相知,两人脸上也多了笑容。两个艰难生活的少年抱团,互为依靠。这一段的两人展现出少年的“真、善、美”和顽皮,褪去防备,褪去自我保护,这才是少年该有的样子,节奏舒缓、轻松。

在这一段中,陈念没有继续向警方求助,而是去找小北保护自己是因为:1、警察没有在第一时间接到她的求助电话,让她意识到警察的保护可能不会那么及时,保护力度也较小;2、小渺在最后时刻保护了她,没有向魏莱揭发她的躲藏地点,陈念出于善意的考虑,不想因为自己报警连累小渺失去高考的机会。

三、相守——陈念的关心温暖了小北,而小北也成了陈念的“保护者”,他们互相守护,虽然艰难,但心中有阳光,抬头有星空

由于突发状况,小北没能及时回家,陈念再一次被魏莱抓住,遭受欺凌。她被魏莱侮辱,还剪去了头发,拍了裸体视频。

小北自责,冲动地想去找魏莱,被陈念拦住。尽管身心遭受折磨,但陈念的内心还是坚强的,也是理智的。

魏莱害怕陈念再报警而失去参加高考的资格,找到陈念道歉,乞求原谅却被陈念失手推下台阶。

魏莱意外死亡,小北决定为陈念背锅,他想守护陈念完成梦想——考上名牌大学。

陈念高考成绩优异,她终于如愿以偿。在警察不懈的引导下,陈念自首,她知道不能让小北背负那么多,否则她的良心过不去,她和小北的人生就都毁了。

两个少年同时得到了救赎,为脱轨的青春付出了各自的代价,但也迎来了新生。

陈念的青春从她一心只有考试,漠视了胡小蝶,没能拯救被欺凌的胡小蝶开始脱轨;小北的青春从他被家庭抛弃开始脱轨。

陈念及时调整,拯救了小北,也拯救了自己。小北保护了陈念,在陈念的影响下,也摆脱了以前“小混混”的人生。

影片的“至暗时刻”和“最后的胜利”(解决方法)

影片的最后一部分往往会有主角团队间的瓦解和“至暗时刻”。在《少年的你》中,因为意外状况,在校外形影不离的小北和陈念被分开,导致魏莱有了可乘之机。

而魏莱的死则是“至暗时刻”,原本处于正义一方的陈念和小北暂时变成了“失足”少年,走上了错误的道路。这一转变也完美了角色的“人物弧光”,让角色塑造得更真实、立体、丰满。

正义(警察)最后的胜利,表达了影片的态度——面对校园“欺凌”,仅靠自我盲目的反抗是不行的,利用“法律”的武器才是正确、正面的解决方法。

关于未成年人的教育,“家庭”和“学校”是两个绕不开的关键因素。在《少年的你》中,导演同样探讨了这两者应该负有的责任——学校只关注学习成绩,没重视学生的思想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放任了“校园欺凌”的发生和发展;而家庭环境和教育则是影响少年心理和行为的最关键因素。

02

一样少年,异样家庭,别样人生

影片中的三位主要的少年——陈念、小北和魏莱分别来自三个不同的家庭,形成了他们三人各自不同的性格和行为,影响了他们三人的人生。

  • 陈念——团结一心,互相取暖和支持的母女——自立、进取的少年

陈念和妈妈相依为命,妈妈为了挣钱供她上学而投资失败,欠下了不少债务,债主常常上门催债,导致有家不能回,只能继续在外想办法赚钱,留下陈念独自一人生活。

即便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陈念的妈妈依然还抱有对生活的希望,她给陈念的永远是坚强、乐观和幽默的一面。母女两人团结一心,互相鼓励,坚信未来会变得美好。

少女陈念有妈妈的爱和正面的引导,尽管生活艰辛,但她从没有埋怨过,她和妈妈一起面对压力,目标坚定,自信,独立倔强,内心充满正能量。

  • 小北——被家庭抛弃——“伤痕累累”的少年

小北是一个“小混混”,从小被家庭抛弃,失去了上学的机会,人生除了活着,没什么目标,自我价值感极低,自暴自弃。

在影片的开始部分,小北和陈念初识时一直是伤痕累累的形象,在街头打架、受伤就是小北的生活。

小北外在的伤,也是他内心的伤,他走上这样的人生是因为:1、年少时被家庭抛弃,为了生存,不得不放弃求学,走上社会;2、被家庭抛弃,对小北来说是人生巨大的打击,给他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自我价值感丧失,所以他才自暴自弃;3、他借肉体的疼痛来转移、忽视“被抛弃”带来的心理的疼痛。

小北人生的转变是因为遇到了陈念,他保护了陈念,陈念也拯救了他。陈念和小北相识,就是为了救他。

通过和陈念的相处,小北脸上的伤渐渐没有了,也暗示了他心里的伤渐渐得到了治愈,他的人生轨迹开始发生改变。

1、陈念住到了小北的家里,小北又有了家人,找到了家的感觉,内心得到温暖和治愈;

2、陈念向他求助,信任他、依赖他,让小北又找到了自我价值,找到了除了活着以外的人生目标——守护陈念。

  • 魏莱——在家庭中被孤立、压迫——暴戾、分裂的少年

魏莱的家庭物质条件是这三人中最好的,但她的父母却给了她巨大的思想压力,甚至因为她复读,父亲已经一年不与她说话了。

来自父母精神上的压迫,得不到父母的认可,让少女魏莱的思想扭曲,将在家里得不到发泄的情绪带到了学校中,促使她变得叛逆、暴戾、分裂。

一方面,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她努力学习,扮演一个好学生的样子,期望用学习成绩换来父母的“善待”,害怕他们的“冷漠”和失望;另一方面,被压迫的精神要么崩溃,要么爆发、反抗,魏莱把爆发和反抗放在了同学身上,这是对她的“家庭教育”最大的嘲讽——这样的家庭教育出了一个成绩优异但却行为乖张,品德低劣的孩子。这到底是教育的成功?还是失败?

魏莱的父母一定也是真心爱她的,虽然他们的教育方式的出发点是“为你好”,却造成了“伤害”的事实。

03

中国式家庭教育,那些关于“爱”的谎言

  • 我是为你好,所以你得听我的

这恐怕是大多数中国家长对孩子说过的话。这句话的初衷是:我是为你好,我不想让你犯错,所以你得听我的。

但这样的出发点和初衷却极易造成两个不良后果:

1、孩子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家长总觉得孩子太小,什么都想替孩子做主,却剥夺了孩子自己选择和自主思考的权力。

咨询师荣伟玲:正是因为可以选择,我们自己的人生才有意义。

家长一直替孩子做主,替孩子考虑,久而久之,会造成两种情况:

(1)孩子会认为既然家长什么都懂,什么都行,自己想了也是白想,反正要被打压,那就干脆不要思考了,听话就是。“妈宝男”和“啃老族”由此诞生。

(2)可能会引起孩子剧烈的反抗和叛逆,甚至为了反抗家长的“专制”而误入歧途。

所以,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长为成熟、独立、进取、有担当、有责任心、生活有目标、心理健康的成年人,请不要再对他说“我是为你好,要听话”,请听一听孩子的意见,要引导他们主动思考。毕竟,人生是他们的,家长无法永远代替他们走路。

2、孩子错失了在挫折中成长的机会

挫折虽然让人疼痛,但也是让人成长的机会——这就是成长的疼痛。

明·王守仁《与薛尚谦书》:“经一蹶者长一智,今日之失,未必不为后日之得。”

父母出于对子女的“疼爱”,不想让他们在自己曾经摔倒过的地方也摔一次,不想让他们面对危机、危险,但同时也剥夺了他们成长的机会。

吃一堑长一智——

本为石匠师傅打石磨时,石胚吃一钎,石胚即长一齿之意。意思是说受到一次挫折,便得到一次教训,增长一分才智。是经过失败取得教训的道理。

对孩子真正的爱,应该是在保证生命安全的基础上,让孩子直面危机和挫折,这样得到的成长远好过家长式“千叮咛万嘱咐”。

  • 伤害你,是因为我爱你、我关心你

这里的伤害,不仅仅是“体罚”,还包括“精神伤害”。

徐立的父亲从小对他就有一种“打击式教育”,又叫“泼冷水教育”。在徐立的记忆中,父亲似乎从来没有为他真心高兴和骄傲过。

他考试拿到了第一名,兴高采烈地捧着试卷回家,父亲总会板着脸提醒他不要得意忘形,还有下次考试。

以至于他长大以后,每逢取得一点成就而高兴时马上就会坐立不安,不自觉地担心父亲的那盆“冷水”不知什么时候会泼下来,同时还感觉自己的高兴是错的。

和父亲聊起这些回忆,父亲说就是因为他担心徐立会骄傲,会停止进步,所以故意那样做的。尽管父亲是“用心良苦”,可对徐立心理造成的伤害是实实在在的。

尽管口口声声说着“爱”,可中国式家长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见不得孩子高兴”,总爱打断孩子的“开心时光”。

魏莱的父亲对她也是在“爱”的名义下的“精神伤害”,导致了魏莱走上了“施暴”的道路,最终酿成悲剧。

不要害怕孩子会犯错,犯错也是纠错的机会。如果因为害怕孩子犯错而打断了孩子的开心,甚至施加“精神压力”,其实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心理压力过重,还会给孩子造成“高兴是不对的”的误解。

对孩子的教育除了防范,更重在及时。如果你真的爱孩子,在孩子高兴的时候,不妨陪着他一起高兴;如果由此犯错,正好也是教育的最佳时机,和孩子一起面对和修正错误。

04

为什么“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魏莱和陈念的对比,似乎正验证了中国教育中的一句俗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看起来仿佛是好的物质生活反而耽误了孩子的成长,其实孩子的品德教育及心理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物质条件关系并不大。所谓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其关键还是在于家长的教育方式——家长没有过度保护,适当地让孩子自己去面对生活的磨难。

陈念的妈妈为了生计不得不让陈念一个人生活,这也客观造成了陈念必须自己面对艰难的环境。

在这样的现实下,陈念迅速成长,学会了面对生活的艰辛,内心变得更加坚强。同时,虽然没能长期陪在陈念身边,但她的妈妈会常和陈念联系,她给陈念的是正面、温暖、乐观的形象,是信任与关怀。

这正体现了对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应有的教育——在精神上引导、支持和关怀,在行为上放手。

影片的最后,作为老师的陈念对学生的关怀体现了面对“校园欺凌”,学校环境的改善。

至于小北和陈念的关系,导演给了一个开放式结局:陈念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了一名英语老师,教书育人。小北还是默默地跟在她的身后,成熟、阳光。一扫影片之前的压抑,给观众的内心以安抚和希望。

—end—

(本文系白茅如玉原创,今日头条首发。转载请联系作者,欢迎转发。文中所有图片均来源网络,如涉侵权,联系即删。)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