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怕国产古装吹“高级”

"

八卦芒果推送原创的娱乐八卦和影视评(吐)论(槽)。

叫“芒果”是本人喜欢吃芒果,和某台没关系。

☀合作联系QQ:2682509721

本文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第十放映室

(ID:dsfysweixin)

这年头,国产烂剧看得多,吐槽都提不起兴致。反倒是有那么一类剧,打着巨制的旗号,披着精品的外衣,但看起来却味同嚼蜡。我们不妨称之为:“伪高级”剧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们甚至比烂剧更惹人生厌,因为满屏都是浪费。今天就拿最近的“古装巨制”——《鹤唳华亭》,来好好说道说道。

这部年度大戏,完全可以作为一部“国产古装剧装逼速成指南”——如何用固有的几样元素来装饰剧本羸弱的剧集,使之看上去远比本身高级。

01.万不能缺美术指导张叔平

张叔平在内地市场被滥用到了一定地步,仿佛挂上这个名字就会给外界“有美学追求”的幻觉。

《鹤唳华亭》也是张叔平,服饰质感不差,但问题是,各个朝代的风格混搭,让人十分迷惑:这到底是发生在哪个朝代的故事?

比如本剧的豆瓣短评最高赞,就吐槽了美术上的bug:男主宋朝的,女主唐朝的,大臣南北朝的,皇宫PS的。

也许你会说,作为架空剧,服饰混搭无伤大雅。Fine,历史细节可以不必细究。但是生活常识是不是要遵守?比如大冬天飘着雪,人物却穿着单衣,庭院里却树木葱郁:

隔壁同样是张叔平搞的《大明风华》就更糟了,把女神都捯饬成啥样了。

想起了他搞的《醉玲珑》,这不是陈伟霆抱着刘诗诗,这是一个脑门在照亮另一个脑门。发际线的敌人不是熬夜,是张叔平。

我已然get到了他的通用秘诀↓收手吧!求求了。

2.攒三两个老戏骨同台飙戏

从某宝抠图事件起,内地影视圈就迸发了一股老戏骨热。本是对流量不满的反弹效应,现如今观众对待老戏骨,却也有着近乎流量脑残粉那般的盲目。

有些人只要听见“老戏骨”这三个字就开始自我感动,在弹幕上激情留言:光是看这几个老戏骨飙戏就值了!

《鹤唳华亭》集结了黄志忠、刘德凯、王劲松、张志坚等资深戏骨。有皇帝和外戚的君臣猜忌,有奸佞和明臣的党派斗争。关系对峙充满戏剧张力。

但老戏骨飙戏的背后,却是单薄乏味的人物设计。

他们是主角的父亲、舅舅、老师、敌人,在主角的成王之路上,不是充当辅助就是设置路障。换言之,都是功能性角色,无法自成宇宙。

本质偶像剧的国产古装里,你很难体会到这些配角的魅力。

皇帝通常负责吹胡子瞪眼,给主角制造压力

这些年来,我们常看到来来回回那几个老戏骨,他们经年累月的经验和气场,在一个个大同小异的角色中,被模式化地套用,刘奕君都演多少次阴谋家了?

当然这不能怪他们。表演并非演员一个人的事,它是编、导、演整体作用的结果。当角色没有了灵魂,他们交出的便只是行活,而非演技。

3.整点展示传统文化之美的细节演示

与服化道、老戏骨一起衡量国产古装逼格指数的,还有传统文化。

突出一些弘扬传统文化之美的细节桥段,不管对剧情有没有作用,反正“用心”、“讲究”、“有品位”等赞誉便会纷至沓来。

于妈就深谙此道。从《凤囚凰》、《延禧攻略》到《皓镧传》,古典美学风格、台词历史典故、道具历史渊源,都被他作为宣传的重点。于正美学,一下子就从艳俗代表上升到了良心典范。

《鹤唳华亭》中,点茶、瘦金体、文言台词等传统文化元素,也被观众津津乐道。

尤其剧中的文言台词受到不少好评,被视作语文再教育。甚至里面有不认识的字,都被拿来证明编剧的文化水平。

不知道从何时起,观众开始有了这样的误读。

就拿国产第一神剧《大明王朝1566》来说,作为历史正剧,人家也没有硬拗文言台词。

例如浙江官员郑泌昌、何茂才,接到朝廷改稻为桑的棘手国策后,私下里大骂脏话。

“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让他们竖牌坊,我们当婊子”的民间俗语,看似粗鄙不堪,实则生动异常。

还将两位自私自利的地方官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展示传统文化之美当然没有错。不过这些细节可以是亮点,但绝不是重点。影视剧,首要任务永远是塑造人物和讲好故事。当剧本跟不上,这些都是装模作样的假把式。范儿起得越正,看着就越虚。

4.主角一定要会哭

拜表演类综艺所赐,现如今普通观众认同的好演技,几乎等同于“爆发”、“会哭”。全然不管剧情语境、人物关系、人物性格等设定。

《鹤唳华亭》中,罗晋饰演了一个不招皇帝待见、地位不稳固的憋屈太子萧定权

一方面,他心思缜密,玩弄权术。另一方面,他又极度缺爱,对情感无比珍视。表现在剧情中便是,权谋游戏中屡屡赢了大哥萧定棠,却因为顾及皇帝感受和亲情人伦,一次次放过他。

被赋予了一个既精明、又天真的矛盾形象。于是看罗晋的表演,我也矛盾了。

在与萧定棠的互相构陷中,萧定权不在乎程序正义,显示出极深的城府和不择手段;但只要面对自己有感情的人,他便像个智商下线、行为幼稚、喜怒于表的爱哭鬼。

张内人死了,他哭,皇帝偏心了,他哭。自己遭受委屈,他哭,自己宽宏大量,他还哭。

尤其是在老师卢世瑜面前,他表现得不像个太子,甚至不像个成年男子。而像个撒娇求爱的小女人。

卢世瑜准备告老还乡,他的反应是:

1.呵斥下人将送来的菰菜、莼羹、鲈鱼脍(象征归隐之心)等饭菜拿走;

2.情绪激动地跑去把老师桌上写好的辞职信烧掉;

3.涕泗交流地恳求卢世瑜:老师不能走。

这场面,看着像不像不准男朋友跟自己分手?每每卢世瑜遭遇弹劾污蔑,他在皇帝面前的反应又是什么呢?

只见他次次脱口而出、苍白辩解:

“不是卢尚书!”“和卢尚书没关系!”

请问这种废话说了干什么用?用来拉低主角智商?还是萧定权嫌自己老师凉得不够快?卢世瑜代他受过,这位太子又打起亲情牌。向皇帝爆哭撒娇,求放卢尚书一马:

这一下,又将政治权术拉回到了家庭剧的处理逻辑。

在本剧中,无论主角设定还是剧作基调,都一再被打乱、被模糊——

首先,既想要主角在权力的修罗场中搅弄风云,又要他身上保有温暖天真的人性。不敢让主角拥有真正的人格缺陷,说明其创作思维依然没有跳出偶像剧的范畴。其次,当前面像模像样地搞“权谋”,到了关键时刻,又开始打感情牌。

这种逻辑断裂,给人以强势装X后编不下去的既视感。于是就形成了这种局面:编剧水准不够,演员哭戏来凑。

5.言情转权谋,强行糊弄观众智商

一定程度上,本剧和《天盛长歌》有点相似。都是女频向的网络言情文学,改编后被强化权谋戏份,摇身一变为带有正剧色彩的架空历史剧。

都是男主夺王位,女主打辅助,最后免不了合著一曲爱情挽歌。这种改编风潮,也能看出目前国产剧的某种创作思路:

小情小爱上不了台面,必须要有家国天下、政治阴谋的装饰,才配得上精品古装大戏的level。

于是,秀智商的权谋戏,成为了各大历史古装剧的最爱。但无一例外地,权谋大多儿戏

编剧水准,让人一再想到那句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鹤唳华亭》的权谋戏硬伤,一在于错把反转当烧脑

反转是本剧前期宣传重点

开局两个大事件——太子冠礼和春闱案,剧情走向比大风车还能转。太子冠礼事件,不写了,你会看晕的,春闱案,又是大反转里套着小反转。这不叫权谋,这叫斗地主,你炸(诈)我、我炸(诈)你。

硬伤二,在于它“句句关乎天下,却未见天下”的小格局。

市面上90%的权谋戏,都是争皇宠、夺皇位,比宫斗、宅斗的格局,本质上差不了多少。

萧定权就如同性转版的如懿,偏要在封建皇权下求真爱。《如懿传》谈情说爱名正言顺,《鹤唳华亭》却偏要披上权谋的外衣。

跟前文讲到的太子不分场合地感情用事一样,还有让我无法忍受的一点是:每当皇子相斗、一方失败,他们的近臣就出来顶罪。

国家律法完全成了摆设,一切都围绕亲疏远近、皇室颜面来解决问题,戏剧思维突遭降级。

在权谋的逻辑里,搅进亲情人伦、师生情谊、霸总爱情,只会造成逻辑上的无法自洽、风格上的混乱拼贴,最后搞得两边都无法达到极致。老老实实拍言情,其实并不丢脸啊。

爱情戏就顺眼多了

真正的权谋该是什么样呢?

其实权谋一点也不神秘,它不是主角的打怪通关,也不是朝臣的背后捅刀,而会让人看到一个国家机器如何运转,权力系统如何制衡。

《鹤唳华亭》里三位老戏骨黄志忠、王劲松、张志坚,在《大明王朝1566》中曾是海瑞、杨金水和严世藩。

不妨还拿这部权谋典范举例。

故事因大明朝国库亏空、官员贪腐、民间受灾、倭寇进犯的内忧外患而起。此时朝廷试图通过在浙江推行“改稻为桑”来救灾创收、填补大明朝的国库亏空。

然而“改稻为桑”实行到地方,却成了官员豪绅兼并土地的借口,导致老百姓民怨沸腾。

王朝危机背后,宫里的严党、清流、司礼监互相施压,北京官员、地方官员和巨商各怀心思,民生和皇权产生冲突。

各个阶级的矛盾交织在一起,充满了博弈的不确定性。

你不会想到浙江首富沈一石的以命告发,会扫倒一大片乌纱帽;也不会想到一个地方官海瑞的无畏无惧,会直接威胁到嘉靖皇帝的权威。

何为“天下”?不是抢皇位,而是展现一个王朝的政治、经济、民生;何为“制衡”?不是皇子们各打五十大板,而是嘉靖那句“不能只因水清而偏用,也不能只因水浊而偏废”;何为“权谋”?不是正邪互殴,而是各个利益集团的利益冲撞、权力夹缝中的各自无奈。甚至还有海瑞这样的角色,寄托一丝政治理想和王权反思在里头。

如果没有打算探讨这些,那就别轻易碰权谋的瓷。平心而论,《鹤唳华亭》整体质量,在国产剧序列里并不算差。只是,它仍然是个外表华美的空壳子。当国产古装开始一窝蜂追求这种内里空洞的美学,是让人感到悲哀的事情,而且很浪费。

————END————

微博:@娇艳欲滴大芒果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