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庆余年》和《爸爸去哪儿6》看:父母的“打压式教育

"

12月份最火的电视剧,那绝对非《庆余年》莫属。


而这两天刚刚开播的《爸爸去哪儿》第六季,因为失去了最好的播出契机和平台,本来以为这综艺应该是逃脱不了“糊”的命运,结果还没播几集,就因为杨烁的教育方式被“骂”上了热搜。


其实从这些节目中,家长们看到的不仅权谋和颜值,还有隐含着的家庭教育观念:父亲的肯定与陪伴,决定孩子一生的道路。

当爹的,都该好好看看。

01

父亲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

作为范府的正牌公子,范思辙“放鹰逐犬、吃喝嫖赌一概不沾”,唯独对钱情有独钟,却不知道自己要钱干嘛。


后来,范闲替他找到了答案:他的父亲范建是户部侍郎,掌管天下钱财,因为崇拜父亲,所以范思辙下意识里希望自己能帮到父亲,也希望能得到父亲的欣赏。

而范建对于这个儿子的评价却是“文也不行,武也不就,成天游手好闲,简直是一无是处”

所以,父亲平日对范思辙非常冷漠,一遇到事情就想当然的认为是范思辙的问题,罚跪惩处更是家常便饭。


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

“父亲爱孩子,是因为孩子值得爱,所以他们往往爱最有出息的孩子;而母亲爱孩子,是因为孩子需要爱,所以她们爱最没有出息的孩子。”

这句话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家庭,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家庭是这样的。

这种家庭里的父子,如果面对面彼此对视,儿子眼中看到的是自己的父亲,但父亲眼中看到的,却不是自己的儿子,而是自己的期许。

混得好的父亲,会希望子承父业,希望儿子再攀高峰;混得不好的父亲,会希望儿子来替他逆风翻盘,成为人生赢家。

父亲透过儿子看到了自己内心的各种盼望,却唯独看不见儿子本人……相比于父亲的“透视眼”,儿子就简单许多,他们会把父亲看成自己的奋斗目标,范思辙便是如此。


范思辙渴望追赶父亲,希望通过积累财富向父亲证明自己,渴望得到父亲的认可,也许在他憨直的脑袋里一直都这样想着:“我要是能挣很多很多钱,爹是不是就能多看我一眼?”

可悲哀的是,范思辙所执着的商贾之术、敛财之法,在他父亲眼中却是“非正途”。

三毛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然而三毛的父亲却对她十分苛责,也不喜欢她的作品。


三毛曾直言,她和父亲之间的矛盾是她一生的战役。后来父亲看到了三毛发表的《朝阳为谁升起》,父亲读后,留下了一纸赞言:深为有这样一枝小草而骄傲。

三毛看了留言感慨万千,回应道:等你这一句话,等了一生一世,只等你——我的父亲,亲口说出来,肯定了我在这个家庭里一辈子消除不掉的自卑和心虚。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曾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欣赏和赞美。”

无论孩子多大,最能治愈他们的,还是父母的认可!

02

父亲要学会陪伴和肯定孩子

因为版权原因,我只能在网络上看到十分钟左右的杨烁、杨雨辰父子的节目片段,这十分钟,是我观看亲子真人秀节目以来最漫长的十分钟。

杨烁对儿子的教育方式太让人窒息了。

视频一开始,到达了目的地,父子俩下车,看地势应该是个海拔较高的高原地区。

因为杨雨辰没有和自己从一个方向走出来,杨烁命令孩子回去,重新走一遍。

低头一看,发现雨辰衣服没穿好,杨烁又是一阵呵斥:“所有人都等着你呢,快点!”

高糊画质之下,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杨烁脖子上的青筋。

你应该可以理解,为什么我听到他那一声怒吼的时候,在屏幕前不自觉地抖了一下。而雨辰呢,忙不迭地背上背包,整理衣服,脸上全是不安和恐惧。

走在路上,杨烁也一刻不停地挑剔着儿子:

“包背好了!”

“走路不会走吗?脚尖冲前!”

“能走直路吗?会不会走???”

儿子战战兢兢,杨烁却突然开始感叹起了风景:“太美了,你要不要拍?”

不等儿子回答,他又立马拉下脸来:“我不想跟你拍。”

最后儿子怯生生地说想拍,父子俩留下了一张别别扭扭的合影。


在之前的选房游戏中,雨辰选择了五号房,违背了杨烁本来想选择一号房的意愿。

来到了宿营地,杨烁看到一号房的位置和住宿条件都不错,而五号房在最远的地方,还需要爬到山顶的时候,立马开启了他的嘲讽模式:


节目组导演对杨烁说,如果雨辰实在不舒服,你可以抱他上去。

杨烁的回答是:“我不管,他自己选的,自己承担。”

本来已经很沮丧的雨辰,在爬山的过程中体力不支,喘气声越来越大,脚步也越来越迟缓,杨烁的应对方式是:“如果你再不快点,那你就回到村口再跑一遍。”

好不容易到了5号房,雨辰气儿还没喘匀,杨烁开始了新一轮的打击:“你下次选几号?”

精疲力尽的雨辰哭泣着回答:“1号。”

杨烁冷笑着回答:“下次一号在最远。”

咬牙切齿,却带着一丝“叫你不听我的话,这下傻了吧。”的得意。


道德绑架、精神控制、性别歧视……槽点太多,我竟然一时不知道从哪儿吐起。

单说一点,杨烁先生,你是不是对“男子汉”这个词有什么误解?

对此,有网友评论到:“照你这个教育法,他恐怕没成为男子汉,就先被你训成孙子了。”

10分钟的视频里,小雨辰没有笑过一次。

在他的脸上,我们看到的是恐惧、无措、茫然,然后就是无尽的顺从,甚至还有一丝丝麻木。

别说高兴了,小小的雨辰,连“气愤”、“不耐烦”这一类七八岁的孩子最常有的情绪都不曾出现。

杨烁最后在采访中说,他不会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只是会在态度上改进自己,不再那么严厉。

而我想说的是,杨烁的问题,根本是态度不好这么简单。

他的育儿观念,不能用“严厉”来形容,而是通过不断地打压和质问,甚至用嘲讽和否定来表达自己的父爱。

不客气地讲,这就是一种精神虐待。

在这条视频下,网友纷纷表示“心疼杨雨辰”,而更让人难过的是,有很多人说:“看哭了,我爸爸就跟杨烁一模一样。”


在很多中国家庭中,存在这样一种奇怪的文化:因为我爱你,所以我对你做什么都是为了你好,哪怕是打你骂你贬低你,那都是爱你的表现。

一旦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他们就会搬出老祖宗的警示名言,来一段中式rap:

“玉不琢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你看看,我家孩子有今天的成就,还不是因为我的从小的严格要求,我骂你还不是因为恨铁不成钢吗?”


醒醒吧,马上就2020年了,大清早就亡了。

所谓的“挫折教育”,不是冷冰冰的训斥、无尽的打击以及人为地为孩子制造困难。

而是家长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理解、尊重他们的情绪,引导、激发孩子的潜能,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并永远站在他们身后,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这种自以为是的教育,对孩子不是磨练,而是折磨。

《奇葩说》里,马东曾说过一句话:“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终将会原谅那些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

而蔡康永却紧接着说:“那不是原谅,那是算了。”

“打压式”教育,会让孩子很容易因为别人的怀疑而否定自己,那种过分谦卑造成的不自信,就成了孩子成长最难以逾越的心理障碍。


很多从小被这种教育方式折磨的孩子长大后,或许事业有成,或许仍然会爱他们的父母。

但是,那是因为他们与自己和解了,决定不再与过去的伤害纠缠,并不代表,父母这样的教育就是正确的。

他们的内心,永远会有一块是缺失的,平时不会疼,但某些特定的时刻、特定的环境,总会让他们心隐隐作痛,无法安宁。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