赌王家族秘史与传奇之神秘女人

"


前排从左至右:何福(何鸿燊爷爷)、何东、何甘棠。这三个人繁衍出了何氏家族最重要的三个支系。


赌王家今年真是喜事连连。前些天最大的新闻当然是赌王把圆明园流失海外的文物、价值上亿的马首铜像捐赠给国家文物局,回归圆明园,震惊海内外。时逢盛事,何家罕见地整个家族出动,二房三房四房全部出席,当然代表赌王的仍然是气度不凡的二房大家姐何超琼……

而第二件喜事呢?就是被陈山聪情伤,六年没有谈恋爱的二房长女何超云终于又有新恋情了……

赌王坐拥四房太太,17个儿女,个个都是香江岸边的弄潮儿,说实在的,这个家族的生命力实在太旺盛了,实际上,往上再溯一百年,何家也是一个充满了戏剧性和故事性的大家族之一。

赌王马上就98岁生日了,我们不妨沿着赌王的根一路向上追溯,看他的爷爷何福,看他那位大名鼎鼎的叔伯爷爷何东。也顺便借着这些人物,大概领略一下香港百年开埠史中的点滴璀璨。

孕育出整个家族的神秘女人:施娣

在几乎所有赌王家族寻根溯源的文章中,基本都会提到一个女人,有的叫她施娣,有的就直接称她施氏。在这些文章中,关于施娣的叙述其实非常少,大都把她当做了背景板或引言,她的故事用两行字就讲得清:施氏是广东人,在香港嫁给了外国丈夫何仕文,然后生下了一女四子,长子就是后来的香港首富何东。

可是,如果细细梳理一下施娣的人生,你就会发现浓缩在这两个字中的女人有着何等坚韧而卑微的一生。其实这是一个极为了不起的女人,她在时代的夹缝中顽强生存,一生都在品尝苦楚和低贱,却焕发出最强韧的意志力。

施娣其实不是广东人,而是上海崇明岛人。她家原来从事养蚕业,日子一直过得不赖,但到了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崇明岛桑树枯萎,施家欠下债务。父亲早逝,施娣又没有兄弟,只剩下施家三母女孤苦无依。那个年代,无父无兄的女子就像水中浮萍,于是施娣被叔伯卖到上海,又从上海辗转卖到香港。

台湾作家施叔青写过一部小说叫《香港三部曲》,里面描写了一个叫“黄德云”的女子,从内地被卖到香港做妓女,后来生下了有出息的儿子,母凭子贵,原型就是参考施娣。施娣被卖到香港,有没有当过妓女,已无从考证,何家后人更不会主动说出来。但我们可以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一个年轻女孩被卖到香港,语言不通,没有收入,没有本领,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她能怎么办。历史上对这一类女人有一个专用的称谓叫“疍妇”,她们大都在海边生活,终日呆在船上,很少踏入陆地,过着贫苦的生活。

施娣


施娣的故事先按下不表,因为接下来我们必须要来谈一谈何东的爸爸——那个“外国人”何仕文。犹太裔荷兰人何仕文(1839-1892)也有着不如意的人生,父亲是肉贩子,在他10岁的时候去世,母亲改嫁。在荷兰,犹太裔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何仕文一直郁郁寡欢,于是他下定决心到遥远的东方淘金。

十九世纪的香港到处都有外国人,他们希望在东方大陆上赚到钱,然后回到家乡去过体面的日子。这就造成了一个现实问题:这些在香港的外国人为了排遣寂寞,往往会临时找个华人女性做伴侣。在华人中,富人家的女儿是不可能和洋人同居的,于是这帮“鲁滨逊”们就只好找“疍妇”。那个时期,洋人和“疍妇”的结合十分普遍,这种现象被称为“涉外婚姻”。

于是,来自荷兰的何仕文,和来自上海的施娣,就在仓促间完成了这一桩“涉外婚姻”。

说是婚姻,其实一点儿都没有法律效力。这些妇人和洋人同居之后,社会地位更加低贱,被华人鄙夷,称为“母猪与狗”“只接西客”。而且她们一旦生下混血儿,洋人也会弃之不顾,不再与她们同住,几乎是放任不管,因为在当时西方人的价值观念中,和华人结婚、生下混血后代也是令人不齿的行为。

在接连为何仕文生下一女四子之后,施娣的生活状况并没有改善,她通常要“每个月底拖着大儿子何东和二儿子何福,站到何仕文办公室门外,央求领取家用。”更不幸的是,1869年何仕文的公司破产了,何仕文啥也没留下,一个人跑去了英国,留下孤苦无依的施娣母子6人。

拖着5个“油瓶”的施娣,又辗转嫁给了华商郭松(也有叫郭兴贤)做妾,然后再为他生下了四个孩子,郭茂超(早丧),何甘棠(李小龙的姥爷),女儿郭柏奔和郭柏娟。这四个孩子生父姓郭,而后来他们全都姓了何,这是何东发迹之后提的条件,要想享受何家的荣华富贵,就必须姓何。由此也可以看得出何东这个人非常重视家统渊源,信奉宗族思想。当然,对母亲的辛酸人生,何东以及他的后人全都力图淡化。

施娣,这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女人,一生嫁了两个丈夫,生了九个孩子,并且全部养育成人,送他们去读了书,做了工。在那个女人没有任何权利的时代,不可谓不伟大。

晚年享受了富贵的施娣也有一个令人嗟叹的结局。她不幸得了鼠疫,那时香港当局对于得了鼠疫的人要进行驱逐和隔离,首富之家也不例外。何东没有办法,只好包了一艘船,载着老母亲在附近的海面上飘荡,施娣在船上眼睁睁地等死。

施娣去世之后,何东为她风光大葬,施娣在画像中穿着官服,气度非凡。她在墓碑上被称作“皇清诰封二品夫人显妣施氏太夫人”,这是这个女人终其一生都不可能奢望到的地位和尊重,是她人生最后的华丽注脚。

在幽微的时代境遇下,如此卑微又平凡的东西方一男一女的仓促结合,孕育了何氏血脉,一个超级大家族徐徐展开了命运的画卷。

昭远坟场


史上最牛中介:何东

从前文中我们可以得知,何东的出身其实非常卑微,他的“欧亚混血儿”的血统更是为他带来了很多屈辱。当时,欧亚混血既不受西方人待见,也被华人排挤,大部分华人会叫他们“杂种”“打洋番”,他们只能在混血儿的圈子里抱团取暖,甚至通婚的范围也十分狭窄,这也是为什么何氏家族总是找混血另一半的原因。

但是混血儿有个天然的优势,那就是他们都是“双语人才”——既能和洋人打交道,又能和华人打交道。这就催生出那个年代特有的一个工种——买办。所谓买办,就是中介,也就是充当中间人、翻译、牵线搭桥的角色。随着香港开埠,洋人大量涌入,急需要“买办”来帮他们了解中国国情,打通中国市场,寻找中国劳工和商机。而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随着东西方的深入渗透和互相了解,这个职业也随之消亡了。

何东,就是“买办”中的高手,他英文流利,同时又深谙华人世界的人情世故。他17岁考入海关,3年后辞职。1882年进入怡和洋行任船务文员。短短一两年间,就由文员晋升为助理买办,一年后又成为首席买办。做“助理买办”时,他的主要工作是照料怡和旗下往来中国及新加坡的乘客,说白了就是为他们填写表格。别看工作简单,可报酬高得惊人,一张表收费5毛,一趟行程下来就有1000元的收入,而那时一个“助理买办”的月工资只有15元。

所以何东是个相当精明的人,他的起点如此之低,却一步步成为了最牛公司里的“首席买办”。

而且从何东之后,怡和洋行历任首席买办都是何东的人,先是他的弟弟何福、何棣生,然后是何福之子何世亮、何棣生之子何世杰、最后一任买办是他女婿的弟弟罗文显。

何东在一个英国人的公司里,实际掌握了如此核心的权力,并且绵延数十年不假于外人之手,几乎把最肥的差事变成了自家的囊中物,真的是不简单。何东病逝的时候,怡和洋行下了半旗致哀,足以说明他的能力和地位。

这里再说一件何东“无比精明”的故事。当何东积累了一定财富,也开始投资地产、兴办公司的时候,他意识到法律问题是重中之重,那时候香港人还普遍没有商业法律意识,惟独何东首先想到了这一点。聘请外国律师又贵又不放心,何东想到了一个万全之策,那就是把自己的大女儿嫁给了香港第一位华人律师,同时也是老朋友罗长肇的儿子罗文锦。这样,不仅何、罗两家联姻,自己还获得了一个免费的、有能力的大律师,真可谓是精打细算、一箭双雕啊!

最后补充一个小细节。何东虽然家财万贯、富可敌国,可他是个地地道道的铁公鸡,非常抠,大概是小时候跟着妈妈苦日子过怕了。富起来的何东简直是当代貔貅,只进不出。这么说吧,他家的孩子每吃一块饼干、一颗糖,都要从账房先生那里记账。但有一个例外,何东看到弟弟何荣的第三个女儿何季君很瘦弱,便嘱咐每天可以多给她一杯酸奶。何季君养成了一辈子喝酸奶的习惯,最终活到了98岁。

混血的脸,中国的心

何东有个特点,一辈子只穿长袍马褂,几乎从来不穿洋人的西装。骨子里是个无比传统的中国人,有着很强的华人归属感和认同感。大概是这辈子受够洋人的白眼了。何家后代曾经到怡和洋行总部寻找当年的档案文书,在那些尘封已久的档案中,我们仍可以看出在那个年代,洋人对中国人、混血儿的偏见和鄙夷。比如何东已经大富大贵了,也被封为了“爵士”,可是外国人仍旧耿耿于怀他为什么叫“Robert”——他凭什么有一个西方名字?虽然他从来没有也不屑于用这个名字。还比如,公司董事局曾经讨论过不希望何东加入。在这样的背景下,你就可以想象何东作为第一个搬到山顶居住的非欧裔,开创了怎样的历史。

所以何东内心极为排斥西洋人,心中向往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他信奉风水,热衷于佛学,重视宗族血脉,虽然顶着一张西方人的脸,骨子里却是个地地道道的传统中国人。何东对于欧亚混血儿这个族群有着天然的责任感,他兴办了很多学校,只供混血儿在其中读书,后来又建了昭远坟场,也是为了安葬混血儿。

何家的故事今天先说到这里,下期将会继续说说何东的两个老婆,她们本是表姐妹,如何做到相亲相爱?李小龙和何家的事情,也能串起大半个香港娱乐圈…… (伊莎贝拉)

(图文来源网络,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