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勺子》:世上大多的不幸,都源于无知

"

第一次看陈建斌导演的电影《一个勺子》是在几年前,记忆中虽然看得揪心,对拉条子和金枝子无知的善良生气得拍桌子,但又不得不感叹作品对人性的把握真的非常到位。

最近又重新刷了一遍这部电影,虽然还是一样的揪心,但是对主角已不像当年那样恨铁不成钢,而是对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东西有了更多的思考与理解。

电影改编自河北作家胡学文中篇小说《奔跑的月光》,由陈建斌自编自导自演,影片讲的是一位西北淳朴的农民,因救助了一名流落街头的“勺子”而给自己引来很多麻烦,最终自己也变成“勺子”的故事(“勺子”=“傻子”,西北方言)。

从拍摄水平和技巧上,这部电影并不出众,而取景也很容易让人无感,因此影片上映时,票房并不理想。

都说金子总会发光,虽然票房惨淡,但影片最后取得的成绩却最终为其正身:

该片入围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3项提名,陈建斌斩获最佳导演处女作奖;

该片入围第5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5项提名,陈建斌同时获得“最佳新导演”和“最佳男主演”两项大奖。

《一个勺子》获奖

能获得这样成绩的电影作品并不多,电影也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但真正看完并且看懂的,却是少数。

很多人兴趣盎然地去看这部片子,尽管知道画面并不优美,但是还是忍不住吐槽拍摄手法和剧情。哪怕真的耐着性子看完,最大的思考还是“到底谁是傻子”?

不可否认,“谁才是真正的傻子”是电影想让观众思考的,但我觉得通过电影看清人性的弱点,但依然能保持乐观心态生活,这才是其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像罗曼罗兰所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一个“勺子”引发的“惨案”

拉条子是西北偏远农村里的农民,家中唯一的经济来源是他养的那几只羊。

他和妻子金枝子育有一个儿子,但是儿子没有走上正道,因犯事而被捕入狱。

夫妻俩听说镇上的大头哥人脉广,有办法疏通关系帮助儿子减刑。

于是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凑了5万块给大哥,满怀希望地等待儿子减刑的好消息。

但日子一天天过去,儿子减刑的消息却迟迟没来,拉条子只能三番四次到镇上找大头哥。

村里交通闭塞,来回全靠走路,拉条子已经不知道自己跑了多少次,但大头哥始终对他避而不见。

跑的次数多了,连他自己都忘了到底是为了拿回钱,还是为了给儿子减刑。

这天,他又没找到大头哥,他无奈地蹲在一边啃着大饼,看身旁的流浪汉可怜,便随手给了他一块,却不料从此被他缠上。

他无数次想甩掉“勺子”,把他带回镇上,找村长,找警察,但是因为是流浪汉,没偷没抢,村长和警察都不管。

勺子

可能是“勺子”那一声“妈”让拉条子和金枝子从他身上看到自己儿子的影子,他们最终决定留下“勺子”,同时登了寻人启事,帮助“勺子”寻找亲人。

但他万万没想到,一条寻人启事差点把他逼上绝路。

首先是大头哥带来几个人,说是“勺子”的亲人,匆匆把“勺子”带走,走之前还给拉条子塞了两千块钱。

他们拿着两千块钱惴惴不安,觉得那是“不劳而获”,于是想联系那些人把钱还回去,但是还没等他找到那些人,另一批自称是“勺子”的家人又找了门,并且气势汹汹。得知“勺子”被带后,他要拉条子必须给他们个说法。

拉条子慌了神,把第一批人留下的两千块钱给了对方,但对方依旧不依不饶,扬言过几天会再来要人。

后来,又有自称是“勺子”的家人来要人,最终夫妻两无计可施,把门锁上,不敢开灯,不敢做饭,出入只能在窗户。

那样的日子多让人难受啊!金枝子终于受不了,情绪爆发了。而拉条子也陷入了困惑:一个“勺子”有什么用呀?为什么那么多人抢呢?

有家不敢回的拉条子

他去找村长,找大头哥,找王警官,希望他们这些文化人可以给他解开迷惑。但终究没有人给到他答案。大头哥不胜其烦,把他揍了一顿,扔给他五万块,开车离开。拉条子拿着钱从地上爬起来,戴上“勺子”之前戴过的帽子,成了他人眼中的“勺子”。

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为什么好心收留一个“勺子”,最终却逼得自己也成了“勺子”呢?看似偶然的事件,其实都是必然会发生的。

没有接受过教育,贫穷,消息闭塞,性格老实,欺软怕硬,胆小怕事,不懂法律,这些都是拉条子夫妻的品质,而这些品质早已为他们的结局埋下伏笔。

“勺子”第一天跟拉条子回家时,夫妻俩并不想收留他,但又“怕他冻死”,他们背负杀人罪名,最后决定让他在羊圈过夜。

第二天拉条子把他送走,但当回到家时,发现“勺子”已经回来,于是第一天的情景再现,“勺子”最终又留了下来。

拉条子给勺子剪头发

在收留“勺子”的过程中,夫妻实质上是被他们内心善良本质以及对儿子的思念被牵着做决定。

一个流浪汉,并不会因为他们不收留就轻易冻死,而且,哪怕真的冻死,他们也不会判罪,顶多是有好事者说他们不善良。

他们的行为是出于自身的善良以及对法律和权力的敬畏,更出于“勺子”第一次见到金枝子喊的那声妈!“勺子”跟儿子差不多大,对勺子的容忍和关心,实则是他们在释放对儿子的思念。

所以,这是事件必然发生的条件之一。

大头哥带人来带走“勺子”时,拉条子没有验证他们身份就让他们把人带走了,甚至连对方长什么样子都没看清楚。后面来的几批人更夸张,要么戴着口罩,要么奇装异服。旁人一看就是骗子,但夫妻俩却从来不曾怀疑。对方蛮不讲理,他们就真的认为自己做错了事,不仅赊账买酒肉招待他们,还把第一批人留下的钱也悉数交出。

他们在人前的老实、卑微、“好客”、不善言辞,让他人可以理直气壮地欺负他们,而这些缘于他们自身的品质,以及对好和坏的区分能力,不管他们遇到谁,都会是同样的反应,所以这是事件必然发生的条件二。

世上没有那么多的偶然,很多东西其实都是有迹可寻。

世上大多数不幸,都源于无知

法国哲学家、启蒙思想爱尔维修曾说:“每一个研究人类灾难史的人可以确信:世间大部分不幸都来自无知。”

善良、懦弱、没文化的拉条子,不知道让儿子减刑的最好办法是儿子在监狱里好好表现;不知道即使他当时不收留“勺子”,“勺子”也不会冻死。哪怕会冻死,他也不需要承担什么责任;不知道面对前来为“勺子”讨说法的人是骗子;不知道面对欺凌时,有时撒泼比低声下气有用。

无知和无底线的善良不仅让他们受委屈,更会让他们没有办法去改善穷困潦倒的生活:

无知让他白白花了许多钱。为了让犯事的儿子减刑一年,他们不仅花光积蓄,借钱,卖羊,不仅让自己背上债务,还断了自己的收入来源。一旦懂点法律,对法律的公正抱有正确的心态,就不会相信这招有用。

无知让他找不到正确的领路人。村长是一个贪钱,自私,毫不作为的人,但是拉条子却总是找他,期望他能给自己答案。第一次希望村长告诉他该怎么安置“勺子”,代价是自己都舍不得吃的一大盆牛骨;第二次希望村长告诉他“勺子”有什么用,为什么那么多人抢着要,代价是家中剩下的唯一一只羊羔。至此,家里的经济来源被彻底斩断。

无知的善良让他人有机可乘。第一批称是“勺子”家人的人是大头哥带来的,所以他们没有戒心也情有可原,但后面来的人,他们一直被对方牵着走,既不要求对方拿出和“勺子”关系的证据,面对他人不合理的要求,他们也不敢反抗,而是选择躲避。

一个家庭,除了要有爱,还要有能挑起重担,能处处守护着自己的家人及财产不被破坏的主心骨,而显然,拉条子并不能成为这个主心骨。无知早已为他写好了结局。

结语:

《一个勺子》是一部需要耐心去慢慢品味的电影,陈建斌用荒唐的剧情向我们展现了真正的人生百态,电影里塑造的每个角色,像极了你我的人生:

拉条子和金枝子虽然最后因无知让自己深陷泥潭,但在此之前,这样无知也让他们过着平静而安稳的生活。家里摆放着的电视、冰箱等,说明此前他们日子其实还不错。而最后他戴上了“勺子”的帽子,变成他人眼中的“勺子”,多像那些经历了磨难,最后与自己、与世界达成了和解的普通人?

村长自私自利,唯利是图,在村里作威作福,贪得无厌,还整天摆出一幅看清人生真相的智者模样,但最终他也没挣脱自己的心魔,觉得连拉条子这样低级的人都“开窍”了,懂得利用“勺子”赚钱,这让他很愤怒。这和那些在同一家企业工作多年,混了个小部门主管就放弃努力的目光短浅者有什么区别呢?被淘汰出局将是他们唯一的结局!

大头哥就像你我身边的那些小老板,聪明,热衷于搞各种人脉资源,但每天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自己的生活严重不满意,但又不知道如何去改变现状,或者说力不人心.....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世界里摸爬滚打,或满足,或失落。但正如俄国作家冈察洛夫说:“生活中并非全是玫瑰花,还有刺人的荆棘。”

愿你我都在自己的生活轨道里永远心怀善良,向阳而生!


作者:永晴,爱生活、爱文字的女子,热衷用简单的言语,道感情的道理。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