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如面》:每封信背后,都有一张不老的面容与一段历史的沉淀

"

《见字如面》这档“神仙节目”播了三季,每一季的评分都高达九分,第二季的第一期更是创下了3.6亿的超高记录!

这在处处充斥着无聊闹腾的泛娱乐化时代,这档综艺无疑是股清流,让早已被娱乐麻醉的大众从醉生梦死中冷静下来些许,开始关注那些早已被人们忘却了的书信时代,关注那个年代下的“人”和“情”。

我们今天所要说的《见字如面》这本书,正是由这三季中挑选出来的76封信组成。这些信里有让人潸然泪下的家国情怀,也有着浓烈如火的爱恋情书,它们记录着的是一个人的人生,更是一段时代,还有文化的传承与希望!



书信中的“中式”处世之道

从最初写在兽骨上的“边报”,到司马迁写给友人《报任安书》中激愤不已又不得不忍辱偷生的痛苦心情,再到《了凡四训》中袁了凡用自己亲身经历告诫儿子袁天启“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立命思想.......

在千百年来的书信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泱泱中华的历史进程,还可以体会到独特的“中式”处世哲学,上至帝王权术,中到为官之道,下至家学传授,都通过书信这一题材变得更为生动传神。

《见字如面》中有一封助雍正争储有功的戴铎写给当时还是雍亲王的胤禛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言辞恳切地谏言:

“一言之誉,未必得福之速,一言之馋,即可福祸之根,更求刻意留心,逢人加意,素为皇上之亲信者,不必论,既汉官宦侍之流,主子似应于见面之际,俱加温语数句,而彼已感激无地矣。”

当时正处太子被废,争储白热化阶段,在这君臣利害的关键时期,戴铎这些建议融入了他在官海沉浮多年的政治权谋,透辟人心和人性,侧面还原了当时官场的真实环境与人们的心理状态。


戴铎剧照


这封信写的掏心掏肺,也十分有参考性,如果事情按照下属聪慧可用、主子识人任用的方向发展,那大家皆大欢喜,但其背后的故事并不是这样。

事实上,这已不是戴铎第一次向胤禛“劝进”了,历史记载他先后十次写信与雍正,献上了自己的一整套夺嫡的策略和方法,可谓是忠心耿耿!

但雍正对他的态度就很值得玩味,他一边采用他的建议,又一边训斥他不该怂恿自己夺位,最后在他继位之后,因戴铎自诩是皇帝“心腹”仍不知进退,雍正用“朋党之罪”杀了他......

在戴铎死后,还命人将戴铎的十封劝进信及自己对这些信件的训斥批语都誊抄成册,发给群臣传阅,以此证明自己从未有“夺位”之念。

戴铎的这十封信,信里是官场权谋与人性利用,但在信外,这些统统败在了雍正的帝王权术之下!他看透了主子的目的,却没能看透主子为人,历代朝政中的诡谲多变在此可窥见一斑!


爱新觉罗·胤禛


当然,中式的处世之道一定少不了“家训”这一块,其中又以清末名臣曾国藩多达1500封的家书最为有名。

在他的家书中既有教育子孙的家学传承,又有道德弘扬的普世精神,在平淡的家常中,把“拙诚”、“坚忍”这两个影响他终身的行事原则贯穿始终。

同时其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仁孝血诚的行为准则,也通过这些书信得以留给天下人,甚至被一代又一代领导人所推崇,进而在他身后的上百年里仍在发挥余热影响着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

这一封封有着特定社会背景和不同人物经历的书信,即是一份历史的见证,又是一份中式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曾国藩

书信中的传统儒家文化

书信中儒家文化最明显的地方,是它处处“卑己尊人”的书信礼仪。《仪礼-士冠礼》中说:"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古人行冠礼之后,都要取表字或雅号,直呼其名被视为不礼貌的表现,别人均以后来的名字为尊称。

对别人多以“公”“卿”这类的敬称,对自己则一般是自谦。《老子》说:"王侯自称孤、寡、不谷。"其中"孤"和"寡"都是少的意思,用来谦称自己德行浅少。

但这类的交往礼仪仅仅只是儒学最基础的东西,书信中的儒学远不止于此,奇妙的是我们在《见字如面》这本书中,看到“儒家文化”闪光点的并不是出于古人的信件,而是一封近代抗战时期的信!

这封信是抗战英雄陈怀民的妹妹陈难写给一个日本女人的。



1938年,中国空军陈怀民在武汉空战中,被五架日本敌机围攻。在身受重伤、油箱着火的情况下,他没有选择跳伞求生,而是选择了迎着敌机直撞过去,与敌人同归于尽。

之后,他的妹妹陈难在河边搜索遗体时,意外找到与她哥哥一同死去的那名日军口袋中的一封信。

这封信是那名日军的妻子美惠子写给丈夫的,里面诉说着作为一名空军妻子独自照看两个孩子的孤凄,与对丈夫悠长的思念。

原本悲痛欲绝的陈难,在读了她的家信后,不禁产生一种深深的共情 :“当我们饱受失亲之痛时,另一边是否也有人同样如此痛苦?”

想到这点后,她给美惠子写道:

“我想到你的孤苦, 想到你整天笑着生活的两个孩子,我绝不会因为你们国内的军阀对我们的侵略而仇恨你。怀民哥坚决地猛撞高桥君的飞机,也不是发泄他对高桥的私仇,他们只是代表着,两种不同力量而粉碎他们自己。”

在国仇家恨面前,她选择了感同身受敌人妻子的感受,这是何等高尚的人格!



有人说她“忘本”,但她的做法恰恰与中国几千年传统儒学一贯坚持的主张不谋而合:珍爱生命,反对战争!

相对于道家的独善其身,儒家更多是站在圣人的角度兼济天下关爱民众的生命,从《论语.述而》中曰:“子之所慎:斋,战,疾”,以及孟子所说的:“我善为阵,我善为战,大罪也!”中可以看出,儒家对所有牵扯到生命的事情均保持谨慎的态度,对战争更是极力的反对。

当梁襄王问孟子什"么人可以统一天下"时,孟子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面对当时频繁的战争和杀戮,他更是提出了“仁者无敌”的主张:“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其中的“不忍人之心”的“恻隐之心”,与“不忍人之政”的“仁政”都有着孔子“仁者爱人”的主张。



无独有偶,西方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也曾在著作《道德情操论》中提到:

“人或许真的很自私。但是,即使如此,在他的天性中仍然还存在一些特质,让他能够去关注他人的命运,甚至为他人的幸福而感到满足。”

这也就是心理学中所讲的“共情”而共情又是产生道德的基础。

儒家以“仁德”治天下,主张谦和有礼的的思想直接影响着一代代的后世子孙,让“礼仪”与“包容”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征,成为我们骨血里的美德精髓!

因此,我们更能理解陈难在信中最后写到的:

“你应该以爱护全人类,以救自己,救人类的热忱,来防止自己国内军阀的跋扈。我盼望有一天,让我们的双手互相友爱的握着,我们有理由为这个信念而努力,使我们的心灵永远的合在一起,祝你为全世界的和平而奋斗!”


陈怀民

书信的消逝与真诚、个性的缺失

“书信来往之间因延迟所造成的时间差,大抵只有天然酵母的发菌时间之微妙差可比拟。”——《查令十字街84号》

“私密性”是书信的魅力,这决定了这封信的内容是给某个特定的人来看,有着某种专属的情感。

同时,提笔写一封信字斟句酌甚至是反复修改的过程,也决定了写信人在这封信里所注入的情感,那不是我们现在发一条微信或者一个朋友圈所能比的,这里面有他们最真实的感受,与最鲜明的个性。

“老顽童”黄永玉还未成名时,曾在信里直截了当的批评剧作大家曹禺作品的不足之处后,又写道:

“你知道,我爱祖国,所以爱你。你是我那一时代现实极了的高山,我不对你说老实话,就不配你给予我的友谊。”

还有文学大家沈从文,大家都知道他是大作家,是个文质彬彬的教书先生,却不知他的情书也是堪称一绝!这他写给妻子张兆和的信里,毫不掩饰的写着:

“三三(他对张兆和的爱称),莫生我的气,许我在梦里,用嘴吻你的脚。我的自卑处,是觉得如一个奴隶蹲到地下,用嘴接近你的脚,也近于十分亵渎了你的。”


沈从文与张兆和


无论是黄永玉初生牛犊般的耿直,还是沈从文热情似火的痴恋,都因为书信这样郑重其事的行为,让这些平时会让人感觉有些冒犯的话,变得更为真挚。其里面浓烈的情感,足以打动每个看到它的读者!

书信就是有这样的魅力,它可以轻易打开你心中最隐秘的那扇门,这那个只属于你们彼此的世界里,向对方展示你之所以是你真实个性。

陆游说“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书信交通的不易,让它所承载的情感变得更有重量。而现在科技通讯的发展,让每个信息一分钟之内就可以传送到,不再需要在心里打无数遍腹稿,也不再需要因为一个词不达意的句子涂涂改改,我们的每句话都可能是忙里偷闲中随意回复的一条短信,并且随时可以被删除......



“科技”带走的不仅仅是书信这种形式,还有人们对沟通这件事的态度。扪心自问,我们对待这样的沟通有多少真诚在里面?

同时大家趋之若鹜的“网络语言”,在同化了大家语言体系的同时,也渐渐完成了对个性的同化:生日快乐变成“生快”,很厉害变成了“skr"......

每个人都说着”千篇一律“的词,还在沾沾自喜自己很有“个性”......却不知个性恰恰是敢于把“你之所以是你”的那个真实的自己展示出来。

就像中南大学的杨雨教授所说:“现在的年轻人觉得跟上一辈人不同就是个性,实际上,时代不同原本就应该跟上辈人有差异,跟同辈人不同才是个性。”




《见字如面》如同给了我们一扇“任意门”,打开书我们就可以瞬间穿越到任何你想要了解的年代,去与信件中的人相见,去体会他们当时或甜蜜、或激昂,亦或是悲痛欲绝的心情!

在这种种情感中,每个特定时代都因信中的事件定格成一幅幅历史的胶片,把它们串联起来,一部生动的历史大戏便随时开演,等待我们去领会其中真谛。

就像《见字如面》文化嘉宾许子东在第一期开场时说的:书信这种形式正在消亡,但是书信里承载的文化与文明不应消亡。

我们读它的内容,更是读它背后所承载的时光,在这个时光里,每个人都有副不老的面容!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