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五第六代导演的困境:失去了优秀故事文本后,如何拍电影?

"

如果给2019年中国影视行业选择一个关键词,高开低走!相信会是不二之选。

与之对应的,是国产大片这个概念,渐渐取代了好莱坞大片在国内影视领域的地位。

所谓影视寒冬,现如今看起来,更多像是一场技术革命、内容革命和制度规范化的过程。

从冯小刚的《如果芸知道》票房三天才破亿说起,中国第五代导演在中国电影市场留下的痕迹

作为曾经国内贺岁档王者冯小刚,在2019年12月上映了《如果芸知道》这一部主打纯爱的作品。

不说与同档期的影片相比,就是与冯小刚自己相比,也是失去了曾经的辉煌。

相比起在2017年上映《芳华》的14.1亿人民币的票房,《如果芸知道》上映三天才堪堪突破1亿人民币,后来更是跌落到单日票房才几十万的窘况。

冯小刚在票房破亿的当天,还发了一条微博,言语之间,不无感慨,英雄迟暮尽显。

作为曾经扛起中国电影市场的领军人物,冯小刚和其他第五代导演,也都纷纷面临这样的情况。

2017年,陈凯歌的《妖猫传》票房仅有5.2亿人民币,不及当年的票房冠军《战狼2》票房56.8亿的十分之一;

2018年,张艺谋的《影》票房也仅有6.2亿人民币,比不上当年票房冠军《红海行动》票房36.2亿的五分之一;

对于很多人来说,张艺谋、陈凯歌和冯小刚,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代表了中国电影!

在2000—2010年间,这三位导演的作品,在中国电影市场上,票房甚至能够力压好莱坞的精品电影。

也正是因为有了以这三位导演为代表的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奋力开拓,才有了中国电影如今的盛况。

甚至以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为开端,中国电影市场才有了国产大片这个概念,以此衍生出了中国电影发展的两条道路。

一条是以好莱坞大片的表现形式加上中国故事的内核,走中国电影好莱坞化道路。

张艺谋的《英雄》以及2019年的爆款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等等都是此中集大成者。

另一条,则是以低成本制作电影,追求个人情感的表达、个人风格的展现。

以第六代导演当中贾樟柯的《江湖儿女》、娄烨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刁亦男的《白日焰火》等等为代表。

2019,一个影视寒冬与票房奇迹共存的年份

影视寒冬来得淬不及防,但最开始的源头,应该是从冯小刚和崔永元在2018年的那一场争执开始的。

截至2019年底,国内一共有将近3300多家影视公司,1033家影视工作室关闭。

原本拥挤不堪人来人往的影视基地,瞬间成了空城,横店部分影棚甚至开始免费开放给剧组使用。

但是年初的《流浪地球》的火爆,又给导演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只要质量过硬,成为爆款不成问题!

而《流浪地球》也是不负众望,以46.55亿人民币傲视同档期影片,将《疯狂外星人》和《飞驰人生》远远甩在身后,一骑绝尘!

甚至有人断定,2019年的票房冠军非《流浪地球》莫属。

而在暑期档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直接将票房抬升至50亿,力压漫威10年无限战争终结篇章《复仇者联盟4之终局》的42.4亿人民币,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总票房排行榜第二。

一部科幻,一部动漫,都是曾经被中国观众所诟病的题材,但是在2019,却让无数专注于做内容的电影人看到了爆款的票房奇迹。

火热的话题和高涨的票房,与冷清的影视基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随后踩着“科幻元年”热点上映的《上海堡垒》和有着前作《前任3》人气加成的《下一任:前任》等等电影,则是上线遭嘲讽,待在院线的平均时间为一个月左右就匆匆下架,在视频网站上匆匆上线,以图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情况下,在另一个载体能够再赚一笔信息不对等的钱。

这里可以看到,在2019年,一部电影是否有人气与质量失去了关联,只要电影是爆款,能够持续在各大网络平台上引发正向讨论,就能促进票房;

反之,如果货不对板,电影内容质量差,观众也会迅速做出反应,票房和口碑瞬间遇冷。

在经历了前几年的“审丑”市场之后,观众对于电影有了自己的审美。

对于影视从业人员来说,这是最坏的时代,但也是最好的时代,而对于中国电影市场而言,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时代。

影视寒冬?还是票房奇迹?整个影视行业要去往何处,还需要往后的审慎。

电影艺术的自我反思

作为奥斯卡奖项得主,李安在2019年也交出了自己的答卷《双子杀手》。

采取了目前代表全球最先进的电影拍摄技术,4K+120帧+3D!可谓是诚意满满,但是最终口碑和票房双双跳水。

1.38亿美元的制作成本,仅收获1.73亿美元的全球票房。甚至在豆瓣上仅有7.0评分,在IMDB上也仅有7.2的分数。

观众不知道李安在拍什么,这不是观众第一次对李安做出这样的评价。

在之前《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上,采取的同样拍摄技术,但得到的同样是“不知所云”的评价。

李安似乎沉浸在技术的世界无法自拔,以致于忘记了电影的本质,就是故事的内核。

对此,李安表示:在网络的高速发展,观众的注意力正迅速被分散解构,希望通过新技术能够开拓出另一个空间,一个美丽的新世界。

而马丁斯科塞斯也在公开场合对漫威电影进行批判!认为漫威电影根本不能算作是电影,更像是主体公园下的产物。

马丁主要批判这些“续集”电影,但更多的像是翻拍,同一个故事内核,经过不同的剧情的搭配,然后换一种形式进行展现。

但事实上电影从来都是技术推进的产物。

新的技术、新的观看方式、新的介质会促进电影的叙事法则和美学形态。

在过去,以卓别林为代表的黑白默片,故事内容在今天看来,有些幼稚甚至是无聊和滑稽,但丝毫不影响卓别林成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喜剧演员。

未来的电影会是怎么样?

随着智能手机的全面普及、5G时代的降临,又会给电影带来怎样的新一轮革新?又将会给影视行业带来怎样的冲击?或许很快就会看见端倪。


中国第五第六代导演的困境

回到中国电影市场。

如果说在第五代导演的身上,难于找准商业和艺术的平衡,是被市场边缘化的原因;那么被称为中国电影接班人的第六代导演,则是由于过分沉醉于自我情感的宣泄、风格的探寻,导致影片晦涩难懂,难以大规模地被观众接受。

一群70后、80后的年轻导演正在迅速崛起,在中低成本的制作上火速冒头,并且成为爆款,不断朝着更为丰富的类型、体量更大的电影作品上精进。

而他们所涉足的题材,正是如今第五、第六代导演所未曾,或者说不愿意做的领域。

相比起,撑起中国电影一片天的第五第六代导演,年轻导演对于文本的要求并没有他们那么严格和依赖。


不管是《霸王别姬》、《红高粱》还是《甲方乙方》《私人定制》,都是极度依赖故事文本本身的完成度。

而当这一代中国主流作家不再是中国文学主流的情况下,在观众对于特殊年代没有特殊情感的情况下,一个好的故事文本从何而来?

一个导演,即使镜头语言再突出,艺术理念再高超,情感捕捉再灵敏,在失去故事本身的支撑,自然无法将电影与观众建立起连接,失去了共鸣,自然也就会被市场、被时代所抛弃。

《我不是药神》虽然反应的是2002年的现实,但依旧让一群观众哭得稀里哗啦。

这背后所反应出来的本质,就是无论哪一代导演和编剧,唯有勇敢面对自己生活的时代,去探索、去展现、去表达,才是对这个时代,对这个时代的观众,对这个时代的电影最大的诚意!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