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电影十大导演

"

从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诞生以来,华语电影已经走过了115年。

这一百多年间,华语电影有了不少优秀的导演,他们是内地第五代、第六代,香港新浪潮、台湾新电影。

正是因为他们的付出才让华语电影呈现如今百花齐放的大好盛世,所以特此盘点华语电影十大导演。

可是因名导实在太多,或许会有遗漏,也难免厚此薄彼,但排名不分先后,诸君还请见谅。

内地篇:

张艺谋

国师张艺谋,在他的行业做到了极致。

演电影,拿下金鸡、百花和东京国际电影节三个影帝奖杯,并成为我国第一个A类电影节影帝。

拍电影,处女作《红高粱》便收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此后凭借《一个都不能少》、《秋菊打官司》两夺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戛纳也没有落空。

至于国内的金鸡、金马、金像奖,华表、百花,上海国际电影节,他更是拿了个遍。

执导大型活动,如奥运会、G20、70周年联欢,能够让十四亿甲方满意,这等成就其他人只能望尘莫及。

迄今为止,内地导演和港台导演(不包括已混好莱坞的李安)在欧洲三大电影节获得的奖项加起来才与张艺谋打个平手。

张艺谋的电影在三大电影节的奖项,占了中国所有导演总和的小一半,是日本电影导演的一半还多一些。

同时,也超过了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电影导演的总和,以及韩国电影所有导演的总和。

他的电影,每一部都在华语电影历史的节点上。

陈凯歌

陈凯歌原名不叫陈凯歌。

在他出生那年,恰逢亚太地区和平大会在北京举行,会徽是鸽子,其父陈怀皑便从自己的名字中取一个字,再加“鸽”字,陈皑鸽就成了他的名字。

13岁那年,陈皑鸽长得比同龄人高一大截,深觉自己没有那么大白鸽,随把名字改成了陈凯歌。

改名后的陈凯歌,一路平步青云。

执导处女作《黄土地》一举成名,九年后的《霸王别姬》更令他蜚声国际,从此登上华语电影金字塔的塔尖。

只是此后再无佳作出现,电影风格也变成了散文诗,表面阳春白雪,内核含义深刻,就是故事始终讲不好。

姜文

对于姜文,“鬼才”二字足以概括他。

只拍了六部电影,却有三部入选豆瓣Top250,分别是《阳光灿烂的日子》、《xx来了》、《让子弹飞》。

他的“鬼”在于看他的电影必须引入三个视角,即政治隐喻、姜文的价值观、姜文文艺手法的特征。

但对于普通观众来说,看一部电影需要这么多流程,显然是有天然的抗拒,所以近些年的姜文在尝试和解,只不过和解的平衡点他还没有找到。

这也是他被嘲江郎才尽的原因。

其实他讲的还是那个年代的故事,做法依旧是把经历嚼碎了揉烂了,撒上各种调料。

只是随着记忆被一点点用尽,他天马行空的想法便没有了奇幻的支撑,留下的只有空的皮囊和毫无趣味的灵魂。

所以不是他的才华尽了,而是故事快讲完了。

贾樟柯

贾樟柯的电影一直在提醒观众,中国除了有大城市的霓虹闪烁,还有小镇里的挣扎与人性。

他的镜头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乡土,那个让他吃百家饭长大的天堂,那里有他的曾经仰望的英雄,也有他的年轻时光。

贾樟柯曾说过:“当一个社会急匆匆往前赶路的时候,不能因为要往前走,就忽视那个被你撞倒的人。”

这便是他的小时代,以小时代结构大背景。

如《江湖儿女》,大半个中国什么都在消失,丢了身份的我们被溺亡进时代,但只要关公像,小旅馆还在,江湖恩义就在。

贾樟柯总在带着观众打捞尘封日子里的记忆。

但他寻找历史不是采用常规的讲述、阅读、观看,而是通过声音,从细节、根部去复活历史。

如他的影片中经常充斥着机动车声、商铺放的音乐、电锯声、东西挪动声等,而他的主角通常却是表情呆滞、沉默寡言。

这些即是他的世界,一种寂寞独行的诗意。

宁浩

宁浩可能是华语导演里为数不多的没有拍过烂片的导演。

迄今为止执导了八部电影,豆瓣均分7.6分,其中不乏《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无人区》等口碑佳作。

他的所有电影都是以黑色幽默的为主,但并不是屎尿屁混合的闹剧,反而包含对人性、社会、世界的思考。

小人物在他的电影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且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苦难,好似参杂了黑色的尘世笑谈。

这些人都在为生活挣扎,都在人性间游走,他们身上的笑点往往都是一种批判,一种对不公的呐喊。

如《疯狂的石头》是贪婪、《疯狂的赛车》是癫狂、《黄金大劫案》是愤懑、《心花路放》是谴责。

宁浩是疯狂的。

他能够很娴熟地把“世界于我不公,我为何要报以善良”的态度彰显出来,透过每一个角色凶狠地手段来剖析小人物生存的命题。

如《疯狂的赛车》里的姐夫和小舅子,他们对抗命运的方法是犯法;《心花路放》里的耿浩,他愤世嫉俗的办法是寻找一夜情。

正是因为电影中有了这些不完美以及试图追求不完美,才让宁浩成为继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之后内地第四位票房破亿的青年导演。

香港篇

杜琪峰

香港最后一位“反骨”大佬是谁?答案显而易见,杜琪峰。

他在鱼龙混杂的九龙城寨出生,打小就见惯了黄赌毒,长大后拼了命也要离开那个污秽之地。

他选择做演员,让自己活得体面一点,可是跑了众多龙套依旧没有半点起色,随即转做幕后,师从王天林。

这一改变,才让我们见到了后来特立独行的银河印象。

杜琪峰是爱电影的。

他会在银河揭不开锅的时候,转而去拍更赚钱的商业片,等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再回过头拍自己喜欢的电影。

《枪火》、《暗战》、《PTU》、《黑社会》、《放逐》、《神探》、《毒战》都这么来的。

只是时代的交互和对垒让他萌生退意,对新事物的接受变慢,对固守香港电影最后一片城池有些力不从心。

但这就是真性情的杜琪峰,他对时代结束的告别方式不是撼天动地,而是一阵呜咽。

王家卫

王家卫绝对是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导演。

喜欢他的人将他奉若神明,喜欢他用寥寥数笔勾勒出情感世界的千沟万壑;讨厌他的人视他为敝履,认为他的电影故弄玄虚,不知所云。

这都是王家卫,就像他的作品一样,没有完整的故事和起承转合,所以对于他的评价从来不会客观或公正。

他身上的故事很多。

拍《阿飞正传》导致邓光荣的公司破产,刘德华一度不愿意见他;拍《春光乍泄》,张国荣与他决裂,梁朝伟差点抑郁;

拍《花样年华》致使张曼玉情感破裂,拍《2046》巩俐批评他不尊重演员,拍《东邪西毒》梁家辉直言不会再与他合作。

这些电影无一例外的都让王家卫荣誉满身,里边的演员也都有奖项加持。

但时代一直在变,王家卫还能重新来过吗?

徐克

近十几年的徐克有点跌下神坛,几乎没有一部好片出现。

口碑更是惨不忍睹,屡屡拍出在及格附近徘徊的作品,如《西游伏妖篇》、《狄仁杰之四大天王》、《狄仁杰之神都龙王》。

他钟爱的电影工业化并未给他带来翻身的奇迹,反而让他越陷越深,似乎到了不可拔的程度。

每一个熟知徐克武侠的港片迷都知道,早年间的徐克天马行空、不拘一格,敢于尝试新鲜事物,从不循规蹈矩。

对于创新他乐此不疲,不像现在进入了死胡同,还要憋着一股劲儿使劲往里钻,有一种不撞南墙心不死的固执。

放在以前,可以当作引领之风,可在现在,除了一句“还热爱电影”再无其他。

遥想当年,他的江湖既是喷涌而出的爱恨情仇,浩然正气的家国情怀,又是挣脱束缚的血肉之躯,沧海一笑的极致浪漫。

在电影里快意恩仇、夹带私货,这种少了庙堂,多了个人的家国忧思,让他的江湖都以小见大,藐视一切繁文缛节。

如《英雄本色》的现代枪战,《倩女幽魂》的人鬼情未了,《黄飞鸿》的家国天下;

《笑傲江湖》的潇洒飘逸,《东方不败》的将进酒,《青蛇》的打破规则,《刀》的江湖写实记录。

每一部都伴随着争议,但市场会证明他的这种解剖是对的,随着时间变成了经典。

只是,俱往矣。

台湾篇

侯孝贤

侯孝贤是台湾电影届的领袖人物之一。

在艺术片领域,他的作品所呈现出来的风格就像桃花林尽之外的世态百象,既熟悉又陌生,既邻近又遥远。

他的电影里总会有很多普通的生活细节,但这些细节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源于真实的现实,构成了电影世界的光影。

他的电影有一种魅力,一种自由自在的魅力。

这种魅力没有原则,也没有规则,只有灵感,只有想法,只有实践,只有自己的艺术世界,只有背向观众的理解力却又面向观众的感情体验的电影诗人侯孝贤。

杨德昌

杨德昌的电影深刻、理性,有强烈的社会意识。

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由时代动荡反应人的内心;《一一》以平实的故事讲出了生之压力。

作为台湾新浪潮序幕的旗手,以影像的力量捕捉时代,以实质化的手法描绘焦虑,以意识流透露人文情怀,让人性、社会、世界在镜头中缓缓流淌。

虽然已逝却从不远行,就像《一一》里的那句台词一样,“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比起以前至少延长了三倍”。

内地电影、香港电影、台湾电影,都是华语电影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些导演们就是好作品的引领者。

有他们在,匠人精神不会灭,有他们在,中国电影才不至于被好莱坞吞噬。

致敬每一位电影人,包括幕后每一个喜欢电影的你。

推荐阅读

抛开美貌,她也能撑起一部电影

21年过去,该为陈凯歌的这部电影平反

徐克,「倔」了一辈子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