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亚瑟的人生悲剧源于“自卑情结”

"

“自卑情结”是指由自卑感或缺陷感引起的应激状态、心理逃避和对虚构的优越感的代偿性驱动力。即如何超越那些因为自卑而出现的不好的心理反应。(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小丑》于2019.08.31上映,影片自上映以来,凭着充满思辨性的剧情以及杰昆炸裂式的演技,一系列的奖项荣誉纷至沓来,从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到第77届全球奖等16项提名,使得影片不仅成为现实主义题材的一部标杆之作,同时也成为了叫好又叫座的代表。

影片大部分都是冷色调的布景,伴随着从头到尾的阴冷天气,加上诡谲莫测的配乐,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从小缺乏家庭关爱,过早承担起家庭责任的亚瑟,在社会和现实的双重打击下,一步步走向精神崩溃的故事。

从剧作故事和人物塑造的角度看,影片极为突出的一点在于,对亚瑟的家庭文化成长环境虽无过多阐述,但也刻画得极为细致,这给我们用精神分析法解读人物提供了严密的逻辑。让我们得知,他的自负与狂妄正是因为从小的经历而造成的极度自卑,当他的生活希望破灭、尊严被践踏蹂躏到了极点时,他开始了触底反弹的爆发,疯狂的报复者这个世界。

但亚瑟内心是善良的,就如在公车上扮演小丑来逗小孩开心,再如由于不想让儿童看到血腥暴力的一幕,便放弃了想掐死出言不逊的管家的冲动。那善良的亚瑟为何把自己的命运过成了悲剧?而他的悲剧又能给我们一些什么启示?

这些问题,在我重刷影片之后,得出了结论:说到底,是亚瑟的“自卑情结”导致了他悲惨一生。

童年爱的缺失,是亚瑟产生“自卑情结”的原因

心理学家认为,五岁前的儿童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牢固的行为模式,他们已经形成了个人最为根深蒂固,也最恒定的概念,知道能对世界和自身期待些什么。而童年的情感忽视,会让他们无从得知爱为何物,从而产生深深的自卑感。

影片以亚瑟在对着镜子装扮小丑的一幕作为开场,而眼角的一滴泪昭示了影片的主题,这虽然是一个逗人快乐的小丑,但他自己并不快乐。剧中虽然对亚瑟的童年经历没有大篇幅介绍,但我们可以从一些回忆的碎片中得知亚瑟的童年过得很糟糕。

亚瑟患有癫笑症,这是一种大脑损伤而造成神经系统上的疾病。他总是会不合时宜的狂笑,而且不能自已,这不仅让他很自卑,还给生活带来很多困扰。而随着剧情推进我们得知,亚瑟的大脑损伤,很大原因是因为小时候总被继父家暴,最令人痛心的是,妈妈没有任何作为,原因是“从来就没有听到他哭”。

亚瑟的童年没有得到过任何关爱,加上妈妈身体不好,他很早就承担起了照顾家庭的责任。

镜头下的妈妈,她非常缺乏能量和热情,每次出现在镜头下都是病殃殃的躺在床上,这让整个家庭都背负在沉重、抑郁的的压力之下,回到家的亚瑟也只能把自己所有情感收藏起来,因为他深知妈妈没有这个能量去帮他、照顾他的情绪。

心理学家说过,那些在过小的年纪就承担起家庭责任的孩子,长大以后特别容易崩溃。因为人只付出爱没有得到爱的话,他内心的爱是不平衡的。亚瑟的爱就在这种过度付出中失衡。他只付出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他内心的爱是非常匮乏的。

但他同时又渴望得到爱,所以当他得知大名鼎鼎的备选市长韦恩有可能是是自己的生父时,他内心又燃起希望,他想尽办法来到他的面前,希望能从这位“父亲”身上感受到从未有过的爱,他幻想的场面是父亲对他引以为傲,并说:

这些灯光、节目效果、观众和一切,我会为了有你这种小孩,毫不犹豫的放弃掉这一切。

但现实狠狠地打了他一巴掌,对方并不承认他是自己的孩子,并恶狠狠的警告他不许再靠近他的家人,亚瑟崩溃了,他痛苦的喊道:

我不明白大家为什么这么粗鲁,为什么这样对我,我什么都不想要,我只想要点温暖,要一个拥抱,最起码要给我点尊重。

亚瑟的世界观在此轰然崩塌,他在上述的各种困境中错误的解读了自己经历的意义,他认为是自己不好、不行、不被需要、不被爱的认知,并因此引发深深的自卑。

这种自卑让他觉得自己的世界里没有爱,没有温暖,他没有自我主观意识,但凡他的内心强大一点,就不会被别人的言行干扰,也不会被悲观情绪左右,更不会有接下来的悲剧。

梦想的破灭,加深了他的“自卑情结”

剧中的亚瑟,被妈妈唤为“小乐”,前半部分时观众们还觉得这个是妈妈对孩子的爱称,到了后半部分却发现这是一种妈妈不了解孩子的讽刺。

妈妈并不知亚瑟的爱笑是因为“癫笑症”,她单纯的以为他很开心,所以才给他起的这个名字,并告诉亚瑟:

你的使命就是为了给世界带来欢声笑语。

这个错误的观念影响着亚瑟的后半生职业选择,他对妈妈的话深信不疑,所以他的梦想是成为一个优秀的喜剧脱口秀演员。可从未感受过生活温度的亚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快乐,让一个从未有过快乐的人去带给别人快乐,本身就是件很可笑的事。

亚瑟的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一开始就错了,即使他很认真的学习脱口秀表演,但他还是很难领会到一个笑话的笑点在哪里,但为了掩饰自己与众不同,他会在笔记本上记录“带有性的笑话必须要笑”,所以当别人发自内心的笑时,他总是会比别人慢半拍。

当他第一次登上脱口秀舞台时,癫笑症的发作配上不太搞笑的段子,一夜间让他成了大家的笑话,就连著名脱口秀的节目主持人莫瑞请他上节目,也不过是为了嘲笑他一番。

亚瑟早已千疮百孔心此刻不堪一击,原来还靠着仅有的梦想支撑着他那可怜的自尊,但梦想被人嘲笑践踏后,让他彻底失去了生活的信心。

当他失去自信时,便不再认为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能够摆脱自卑,反而会采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来寻求别人的关注,以此获得不切实际的优越感。而亚瑟采用的方式则是,疯狂的报复世界。显然,他这种追求卓越感的方式是错误的,是不符合社会要求的。

当自卑成为他生命的底色,他开始疯狂报复社会,以寻求优越感

罪犯的行为也具备一定的人类行为的合理性,他们和普通人一样,犯罪并不是一件孤立事件,而是生活模式的反应(阿德勒)。

如果说亚瑟第1次杀人是因为不堪受辱时的触底反弹,那么后来的杀人则是纯粹是为了获得别人关注与优越感。

亚瑟第一次慌张地在地铁上杀了三个嘲笑他的“上层人物”时,他很惊讶于自己不但没有愧疚感,反而很开心,他说:

我这一生都感知不到我的存在,但是现在我很确定。

这真是可笑的很,以前每天都跟不同的人擦肩而过,但没有一个人注意到他,而当他无意杀了三个白领后,大街小巷开始传播他的“英雄事迹”。

此刻的亚瑟,好似找到了自己的“生命意义”,他看到满大街的底层人物带着“小丑面具”示威游行,他认为自己的举动得到了广大市民的支持,杀人时的紧张感也在此刻荡然无存,他觉得自己成为正义的化身,是为民除害,让“哥谭市少了三个混蛋”。

这无形中给他后续的几次杀人平添了勇气,与第一次的落荒而逃相比,第二次谋杀则多了几分狂妄。这次他选择杀死曾经背叛他的朋友兰道尔,有趣的是,他故意让侏儒盖瑞做了目击证人并且放走了他,或许这个行为有不同的解读,但我却认为正是这个细节把亚瑟的自卑刻画的淋漓尽致。他需要有一个人见证他的“厉害”,这是向别人证明自己不再懦弱无能的一种途径。这种狂妄也正是因为极度自卑,而矫饰出的一种浮夸又徒有其表的气势。实际上,他并没有找到精神上的自我价值认同,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精神迷失与价值困惑。

所以当莫瑞请他上节目时,他本来想在众目睽睽下结束他这悲惨的一生,因为他说“我只想我的人生比我的死有价值”。

但当莫瑞一针见血的指出“你只是自哀自怜,为自己杀人找借口罢了”,他毫不犹豫的扣下扳机,枪杀了莫瑞。或许是莫瑞戳到了他的痛处,又或许是因为莫瑞的这番话会让他自杀变成一个笑话,触动了他那早已岌岌可危的自尊体系。

亚瑟的犯罪行为实际上是种软弱的表现,他沉浸在自己幻想的优越感里误以为自己是英雄,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人生态度,是缺乏认知的表现。

但亚瑟也曾做过努力,他曾积极的接受心理治疗,可心理咨询师也只是徒有其表,根本没有真正走进亚瑟的内心,她只是不断的问亚瑟“工作怎么样”,“有没有什么消极的想法”,如果她曾为解救亚瑟做过努力,她就知道亚瑟的内心是多么的自卑,如果当时她能告诉亚瑟“这不是你的错”,可能就会是另一个结局。

可人生没有如果,这也是影片的精髓所在,比之传统电影的皆大欢喜的传统价值观,这部电影具有更强的反思性与批判性。

基于亚瑟的人生悲剧,谈谈我的思考以及可行性建议。

亚瑟的人生悲剧从童年时期就开始了,童年时期造成的创伤,如果不能及时干涉,势必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就如《何以为家》中赞恩控诉父母的生而不养,再如《误杀》中拉韫对素察的教养过度,无不彰显了童年父母的教养方式决定了孩子一生的命运。

但是我们也要了解,童年经历对人的影响只是助推因素,并不能决定人生全部意义。那基于亚瑟的经历,能给我们现代人什么启示呢?

1.学会认知自己

蒙田说,一个人最坏的状态是失去了对自己的认识和支配。因为不能认清自己的真正兴趣,人们往往会选错职业。因为不能认清自己的欲望和情绪,人们往往陷入短视、冲动和自相矛盾等精神怪圈。

影片中亚瑟的悲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不能正确的认知自己,认知世界,他既不知道现实生活是怎样的,又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就因为妈妈说他的使命就是给世界带来欢笑,而错误的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定位成为一个喜剧脱口秀演员,也就造就了他的悲惨一生,正所谓,一步错,步步错。

2学会平衡理想与现实

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差距的,我们常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很多时候往往都是将理想规划的很美好,但是现实中却不是那么美好,甚至还有点苦涩,当苦涩的感觉变得越来越大,最后变成失望、愤怒,慢慢的也就失去了自我,就如亚瑟,他幻想自己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脱口秀演员,但事实截然相反,他期望父亲会以“有这样的孩子而骄傲”,但实际上对方对他恶语相向,当理想在他面前犹如泡沫一般瞬间破碎,亚瑟便失去自我。

所以,我们要学会接受现实中不完美的一面,要清楚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差距的。学会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不要在各种心理落差中而陷入困境

3.寻找生命真正的意义

前两天看到樊登采访哲学家周国平大师的一个视频,樊登问:“您觉得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周国平回答:“人生没有意义,寻找意义的过程,很有意义!”

他说,个人在寻找生命意义的过程中形成了精神生活,有了精神生活,他的人生就有意义了。

仔细想想,很有道理。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划船到彼岸的过程,而每个人对人生意义的不同追求,则造就了不同的旅途心情。而亚瑟放弃了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他选择在生活带给他的磨难中自甘堕落而不是修炼自己,所以造就了他的人生悲剧。

为苦闷的人生寻找意义,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结语:

阿德勒曾说过,人类所有的问题可以分为三大类:职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以及两性问题。如果一个人在这些方面没有问题话,那他的心理就会很健康。

从这个角度来说,导演是刻意把一个时代下人们普遍的精神困惑集合在亚瑟一人身上,再配上逼仄狭窄的穷街陋巷,杂乱堆砌的街道,充斥着金钱与罪恶的城市镜头影像,很容易让观众陷入一种压抑悲观的观影状态。

与此同时,剧中创作者对父母教育的批判,对人性之中难以摆脱的自卑、怯懦的讽刺,用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使得影片有了超脱传统电影的价值观,亦有了更强的反思性与批判性。但它同时也我们陷入一种沉思,每个人一生当中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挫折,学会适应社会规则是我们一生必修的课题,从观影效果以及社会价值两个层面来讲,这不失为一部佳作。

参考书目: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