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大明风华》里恶毒的太皇太后张氏,原来是这样的贤妻良母

"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大明风华》之中,为了捧红女主孙若微,将太皇太后张氏黑了个遍,今天,小编带大家还原一下历史上真实的张氏。

张氏姓名不祥,具体出生年份不祥,为方便后续行文的方便,小编来推算一下她的出生时间。她的丈夫是明仁宗朱高炽,朱高炽出生于1378年,她应该比朱高炽小,即在1378年之后出生;而她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被册封为燕王世子妃,明朝人结婚年龄普遍在15-19岁之间,按照这个年龄推算她应该出生于1378年到1380年之间。

朱高炽的贤内助

朱高炽体型肥胖,不善于骑马射箭,而且身体不好,这让指挥过千军万马的朱棣看他十分不顺眼,甚至有更换太子之意,但是最后却依然将皇位传给朱高炽,有历史学者认为这其中少不了太子妃张氏的功劳。太子妃张氏将家务打理得有理有条,简直就是一个贤内助。朱棣自己的儿子虽然看不顺眼,但是自己的儿子有这样一个贤明的太子妃,最终,他打消了废黜太子的念头。

事实证明,朱棣的眼光并没有错。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驾崩,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同时,张氏被立为皇后。张氏十分贤惠,与丈夫丈夫朱高炽处理前朝国家政事,得心应手,但是她从未过多的干预朝政;而朱高炽也是一位贤明的君王,经常处理政务到深夜。可是好景不长,洪熙元年(1425年)身体本就不好的明英宗朱高炽,在位仅一年就驾崩辞世,时年四十八岁,他的长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

善于教导的母亲

朱瞻基对他的母亲张氏非常的好,宫中有什么贡品稀罕玩意儿,朱瞻基都命人先拿给太后,然后自己才享用。

张氏教导有方,只要一有机会,张氏就会让他接触民生,因为相比于大明开国的两位皇帝——朱元璋和朱棣,朱瞻基甚少接触底层人民群众。

宣宗时期,在太后张氏的辅佐之下,朱瞻基运用了一批贤臣良将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即史上所称的“三杨”。

朱瞻基因喜欢孙贵妃,于是宣宗废掉了皇后胡善祥,改立孙氏为皇后。这让老百姓十分同情胡皇后,因为胡皇后也是贤良淑德,品貌端庄,并无过错。对于无罪废胡皇后,明宣宗朱瞻基也曾经后悔过,说是自己年少不懂事。但无论如何,废了就已经废了,不可挽回,但可补救。身为太后的张氏经常宴请后宫,让废后胡氏入座,且落座席位高于皇后孙氏,也算是对胡善祥的一些补偿吧!

稳定朝局的关键力量

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驾崩,此时太子朱祁镇只有9岁,但是京城传言要拥立朱瞻墡为皇帝,一时闹的人心惶惶,为稳定朝局,马上召集大臣到乾清宫,指着太子朱祁镇说:“这是新天子啊!”如此这般才算稳定住了局势。百官曾经请求张氏垂帘听政,但是被张氏以“不要破坏祖宗家法”为由回绝。

可是张氏毕竟与朱祁镇隔着一辈呢,而且现在她大约55到57岁,精力不足,不能像对自己的儿子朱瞻基一样敦敦教导,让明英宗与宦官王振厮混,最终酿成大祸。

打压奸宦王振的关键力量

关于王振,这里简单介绍一下。王振本是一个落榜秀才,后来自阉入宫,善于察言观色,极谄媚之能事,与皇帝朱祁镇私交甚密,因此朱祁镇即位时就让王振掌管司礼监。司礼监是名草二十四个宦官衙门之一,权力极大,最具大的权力就是可以在皇帝不知情的情况下修改皇帝的诏书再进行下发。

由此可见,掌管司礼监的王振如果想篡权的话是很容易的,但是无奈太皇太后在张氏贤明,宣宗朝忠臣良将备受重用,王振无法篡权,只得稍待时机。

正统七年(1452年),太皇太后张氏去世,此后不久前朝忠臣“三杨”也相继老死、辞职、失势,这才有了王振的大权独揽。

王振利用自己的权力,做了以下恶事:大兴土木,为自己建造宏伟的宅院;篡改诏书,对谄媚自己的人大加提拔重用,对抨击自己的人大加打压;企图青史留名,劝明英宗亲征瓦剌,最终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俘,王振自己也被杀。

回归正题,在张氏辅佐时期,明朝国力蒸蒸日上,张氏不可谓不是一个贤内助。

与影视剧对比

电视剧《大明风华》中,有一个情节专门黑张氏:在张氏的保护下,弟弟张克俭在边关横行霸道,张氏因此每年收到3000万两银子贿赂。小编真的是不想喷这个编剧了,有点脑子行不行?明朝末年在竭泽而渔的情况下岁入也才2000万两银子不到,从边关劫掠就能每年获得3000万两银子?而且如果张氏弟弟张克俭真的要贪财,那去江南岂不是更好?江南自古以来就是富庶地区,在那里横行霸道岂不是跟容易敛财?

历史上张氏有个哥哥叫张昶,有个弟弟叫张升,他们虽都手握重兵,权力极大,但是张氏却不想让外戚过多的干预朝政,对他们极为约束。

因此,《大明风华》中为了烘托太后孙氏将太皇太后张氏黑成这样,实属误导观众。电视剧虽是一种娱乐,但是如此扭曲事实,违背了影视剧的文化职能,因此小编对其评价甚低。

关注我,下一篇为大家讲太后孙氏。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