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拍武宗,为何《叶问》系列难登“经典殿堂”?

"

《叶问4》刚上映我就去到电影院看了这部"完结之作",但迟迟没有动笔写任何有关这部电影的评价或感受,是因为左右为难。

十年来,《叶问》系列我一集不落,但直到最后一部上映,与此同时我也已经变换了两次人生身份,而《叶问》还是一点进步都没有。可正是因为有感情,所以有些话不敢说也不知道从何说起。



但《一代宗师》这样的经典电影就摆在那里,哪怕前面的都一意孤行,最后一部也大可借鉴一下。然而《叶问4》整部电影最让人动容的地方是,有关李小龙的篇幅增多;最让人欣慰的地方是,叶问这次终于落地了——更多的时候他是一位父亲,而且还是身患绝症并想在死前为孩子打点好一切的父亲。

换句话来说,《叶问》系列中的叶问人物形象虽然更丰满,但精神内核太薄、太薄,薄到只剩国仇家恨和为华人出口气,薄到最后一部中极力渲染的"父亲"形象也回天乏力。



今天这篇文章就从三部武宗电影入手,和大家探讨下拍好一部影响深远的武宗电影究竟要注意哪些地方,以及其根本意义究竟是什么。


《叶问》系列:只有死亡可以征服他的一位"战神"


《叶问》最初的置在1935年的佛山,也就是说这个系列的叶问起步就是中年,紧接着就要面对国破的时代和家亡的威胁。换言之,整个系列直接跳过了叶问的少年与青年时期,这在第一部中是优势,到了后面却成为不容忽视的短板。

因为这个系列中的叶问,前半生一片空白。



第一部中的叶问身负国仇家恨,即便自身再低调,但仍不断被推到最前面去痛殴那些随着时代而不断出现的"对手"——刚一出场就是全盛时期,这就奠定了《叶问》系列是一个不断下沉的过程

但随之而来的就是编剧的侧重点谜之"偏袒"。结合后面几部《叶问》不难看出,这个人物本身的心态一直在发生改变。



比如《叶问2:宗师传奇》讲述了叶问从佛山转移到香港,继而不得不面对立足艰难的现实。电影业演出了在时代发展的推动下,"武林"在逐渐消失,但叶问的眼光和见识却在不断扩大。

这个发展方向是没有问题的,但也是从这一部开始,叶问的"薄"就逐渐暴露出来。没由来地叶问就顿悟了,莫名其妙地叶问就"放眼世界"了——时代的变迁和客观因素的影响被交代得太少了。

其实从这一部开始,就已经有评论指出叶问这个人物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是没问题的,但他的思想变化原因却没有被交代清楚。我的观点也是如此,这个系列的电影"英雄主义"太重,重到叶问就像释迦牟尼一样往菩提树下一坐就大彻大悟,而全然忽略了时代赋予这个人物的无奈和色彩



许是类似的评论太多,或者编剧觉得让一位逐渐老去的叶问从头打到尾太累,《叶问3》瞬间就和前两部产生了巨大的不同,也让整个系列的《叶问》在这一部呈现断崖式的下滑——无论口碑还是票房。

在这一部中,对叶问则有了更多琐碎的细节呈现,叶问的重心也从"武林纷争"转移到家庭上。一个绝世好男人的形象立起来了,但一代宗师的形象却塌陷了一大块。

并不是说叶问不能回归家庭,也不是描写家庭有什么不对,但画风急转直下对于整个系列来说着实会让那些一路追随的观众闪了腰。况且从客观来讲,叶问的家庭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家庭里的问题也不是突发状况,前文没做任何铺垫和伏笔的情况下,突然叶问就"解甲归田"也着实让人看不懂这第三部的操作。



《叶问4》终于学会从两个方面将这个人物立起来了,但与此同时叶问这个人物也被书写了结尾。

为了自己孩子上学的问题去到美国,进而发现自己同胞的处境以及深入了解了自己徒弟的情况,并切身感受到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受到的来自四面八方的恶意。在这个过程中,叶问自身也逐渐意识到作为一名父亲该有的心态和应采取的做法,最终"大团圆"的上扬结局给整个《叶问》系列换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但不得不说,这一集单拎出来的确出彩,可将其放置在整个《叶问》系列里面,仍略显突兀。从情节可以看出,叶问和自己常年身处国外的徒弟李小龙并无过多联系,那么何以他一到国外就能感受到异国他乡的敌意呢?



这就不得不引出整个《叶问》系列也是这类主打爱国情怀的电影最大的问题——所有的矛盾和冲突、时代和人性全都可以转化为台词,并被演员以"傻大三粗"的形式宣之于口。

  • 我瞧不起你,我要告诉你;
  • 我不接受你,我要告诉你;
  • 我会整死你,我要告诉你。

这个套路也许在中国电影和世界电影产生剧烈碰撞的那些年十分奏效,但就像垂垂老矣不被时光饶恕的叶问一样——时代在变迁不光观众的观影水平提高了(喜欢自己揣摩,很排斥被告知),而且时代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总而言之,《叶问》给属于自己的这10年划上了一个还算及格的句号,但从中暴露的问题却最好不要在今后的类似电影中重现——情怀是放在心里的,电影能触发它就好,不要绑架、不要呐喊


《霍元甲》:至少还有人间的气息



这部电影不知道看过的人有多少,抛开霍元甲这个人物的真实度被还原多少又被扭曲几许不谈,这部电影除了周杰伦演唱的主题曲很加分外,还有一个小人物不容忽视——乞丐

如果你看过这部电影,哪怕你没听过天津话,在看到我接下来复原的这段台词后你也一定会想起那个语调和场景:

"霍元甲,你嘛时候得津门第一啊?就在今天!就在今天!"



这也是契合这段的小标题——人间的气息。这个人作为一个旁观者(而且还是个精神失常的旁观者),他眼里的霍元甲一直是那个勇夺第一的人,也一直是那个为了头衔可以枉顾人命的人。

可当同样的一段话从同一个人嘴里说出却分别发生在电影首尾的时候,作为观众的我们惊讶地发现——一切都变了。时代变了、对手变了、霍元甲的家门变了、身边的人变了、连他自己,也变了。



这句话可以说给整部电影增光添彩不少——以不变应万变。当结尾那个满脸皱纹的霍元甲再次和这个"复读机"一样的疯子迎面相逢时,"一切都变了"仿佛瞬间成了一个笑话,但却是一个没有任何回旋余地的笑话。

至此,时代的悲凉和人物的经历会不自觉地被观众从头至尾地回溯,而再次听到这句话的人们,无论是电影里的霍元甲还是荧幕前的观众,却再也笑不出来——他成了津门第一,但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悲哀是时代赋予的,也是有迹可循的。


《一代宗师》:记住一个人,所以记住一段事、一座城,乃至一个时代


这部电影如果认真分析,一点一线一分支地去分析,写出几十篇是不成问题的。但结合今天的内容,我却只想谈谈《一代宗师》中叶问的"隐"。关于这一点,这部电影有两个地方处理的极为巧妙。



  • 一,叶问亲自上场的画外音:"如果人生有四季,四十岁前,我的人生都是春天。"


这就给观众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后面到底哪里对应"夏秋冬"呢?

金楼为夏,战争为秋,宫二的离开是叶问的冬天。


夏——金楼一战想必看过电影的仍记忆犹新。叶问先是连过几大派别的当家门人,直到后来和宫二交手也实为不输(不出手救宫二,叶问不会输)。在这中间,宫老爷子用一张饼作为权杖将整个武林的发扬光大之重任交到了叶问手上。作为一个习武之人,还有比这更高光的时刻吗?



秋——后来由于战争的爆发,叶问的家世一落千丈,甚至连孩子的病都看不起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至亲骨肉死在自己面前,而出身名门的妻子也从未有过一句抱怨。

可为什么说这样凄惨的一段经历,实则是叶问的秋天呢?因为战争终将过去,伤痛也会愈合,可有些事却再无回天之力——比如秋天过后紧接着就是冬天。



宫二的离开对于叶问来说,不单单是失去了一个红颜知己这么简单。从大格局来讲,宫二的离开就意味着从此以后的武林,徒剩叶问一人。而当初宫老爷子交给他的使命,却遥遥无期并不知出口在哪里。

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宫二的离开方式也对叶问造成了不小的打击。那一代武林中人找不到自己的未来,也不想在新世界中寻求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还记得宫二和叶问最后一次见面在做什么吗?回忆过去什么样的人喜欢回忆过去?是那些对现在不满意、对未来没希望的人。

而宫二的心境其实也代表了一众当时的"武林中人"的所思所想和所面临的的处境——当"江湖"被"社会"所取代,习武之人的出口又在哪里?

这无疑是叶问的冬天,因为交到他手里的武林已然分崩离析,并面临着无可挽回的崩塌。可冬天过后便是春天,叶问的人生也因为爱徒李小龙而再度走进世人的眼里,武术也被传播到世界各地。



  • 二、叶问的主角名义和配角身份


《一代宗师》有绝对意义上的"领衔主演"吗?没有。每个人都在矛盾冲突和时代进程中演绎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江湖以及冠名自己的一段往事。

无论是宫二,还是马三,还是出场极少的宫老爷子、他的师兄以及"理发师"等人,他们都是自己的"一代宗师",而他们由于种种不可抗力的原因也只能做"一代"的宗师而已。

这也是《一代宗师》这部电影集大成之所在,更是不同于《叶问》且将自己固定在"经典之作"的原因之一。

整部电影看后,除却那些经典台词以外,人们的心中会陡然升起些许悲凉——为他们,也为自己。身处乱世,又有谁能逃过被牺牲被掩埋的命运?


写在最后


热爱一部电影的真正原因,是在电影中看见自己的身影,甚至看见真正的自己。


《叶问4》让人们看到一个父亲的无奈,但仍没跳脱出"大英雄主义";而《霍元甲》至少有一句话是可以被提升到时代高度,并提醒人们去审视这部电影的背景;只有《一代宗师》,完美地将个人命运和时代变迁融合在一起,让看过的人被来自四面八方的悲哀淹没,却在最后又给世人留下希望和光明。



《叶问》10年,很高兴看见叶问的落地。但也衷心地希望今后类似题材的电影,能将目光和格局放得高一点、大一点——毕竟"小隐隐于林",而作为观众的我们都是被迫隐于市的芸芸众生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