掰开揉碎蹭《亮剑》,短短长长有得分 《亮剑》的得分公正吗?

电视剧《亮剑》(第一版,下同)是军事题材抗日剧,还是神剧、爽剧?仍旧没放弃电视的中国观众,差不多都看过《亮剑》。不看也得看,一方面是大家纷纷议论,广泛“点赞”,不看有没有缺了点什么的遗憾?另一方面是各地、各级电视台反复重播。《亮剑》成了一个大IP,也是一个响亮的IP。

但是,盛名之下的《亮剑》是不是真的那么优秀呢?延续上一篇文字《中国谍战番外:国产历史题材谍战剧,究竟谁执牛耳?》的套路,用打分的方式从军事常识、历史常识两个方面进行评定,计算得分、加分、扣分,在满分为100分的范围内,看看《亮剑》究竟是个什么类型的作品。

军事常识:《亮剑》的剑锋利吗?

开宗明义,军事常识方面,剔除了兵器常识,主要是考虑《亮剑》摄制组明显经费不足,道具置办上力不从心,用人家的短处去评比打分,明显不厚道。打分仅仅针对剧中几次战争场面的描写,讨论是否合乎军事常识。

一、苍云岭正面突围。

掰开揉碎蹭《亮剑》,短短长长有得分。《亮剑》的得分公正吗?

严重不符合军事常识。进行几个简单的设问就可以解释原因:

1.敌人没被打散,正面突围后会不会遭到前后夹击?

2.总部毕竟比前线指挥官更了解全面战局,预定的撤退路线起码是比较安全的,正面突围老李的部队将面对什么样的敌情呢?

3.人少、武器装备不行,敌情判断几乎没有,正面突围的战术意义是什么?就是为了让观众看着爽吗?

所谓苍云岭正面突围,在军事常识上得分为0,疑似神剧属性得分5,疑似爽剧属性得10分。

二、李家岭消灭山崎大队。

掰开揉碎蹭《亮剑》,短短长长有得分。《亮剑》的得分公正吗?

八路军几个团把日军山崎大队包围在李家岭,但是谁都打不下来。于是,李云龙上来亮剑,用土工掘进的方式接近了日军前沿30米处,一顿手榴弹就给打残了,然后连炊事班的伙夫都拎着菜刀上去剁鬼子了,这符合军事常识吗?

不,不符合。首先,如果李家岭适合土工作业,就算几个先后败下阵来的团长想不到,旅长、旅参谋长也想不到吗?老李的旅长是陈赓,正经八百的黄埔一期生,难道土工作业的战术都不知道吗?

再说,土工作业费时,你这儿闷头挖地道,机动性强于我军的鬼子不增援吗?

还有,也是最致命的——你挖到鬼子前沿三十米,用手榴弹打人家,是从低处打高处。人家就不会等你挖到三十五米、四十米的时候,从高处打低处,也用手榴弹把你挖坑的战士全轰在坑道里吗?

解释这个致命的问题,只有两个可能:首先是鬼子一不小心都睡着了,谁也没发现老李领着士兵土工掘进呢。其次就是鬼子没有手榴弹了。

您打算选择相信哪个?如果是第二个,老李又是怎么知道鬼子没有手榴弹的呢?

有人说所谓的李家岭战斗,就是关家垴战斗,这里本厨卖弄一下:关家垴战役的难点在于日军没有沿山体棱线布防,我军缺乏曲射火炮,所以难以破防。如果土工掘进能用的话,真的不用等老李亮剑,别人早都亮了,毕竟土工掘进从人类发明火药后就一直在用,不是啥新奇的东西。

李家坡战斗,军事常识得分1,疑似神剧属性得分5,疑似爽剧属性得5分。

三、平安城战斗(意大利炮的故事)。

掰开揉碎蹭《亮剑》,短短长长有得分。《亮剑》的得分公正吗?

前面的起因等均忽略,两个问题:

1、老李知道有意大利炮是到了平安城下的事。要是没有这家伙,怎么打?还有就是这家伙有多少炮弹?够不够把平安城“耕”一次的?如果不够,人家鬼子在这里驻扎的是所谓的“特种兵”,老李连平安城的地图都没有,又没有通讯联络工具,跟人家打巷战,伤亡兑换率能不能1比1?如果要是没有这个兑换比,这是八路军可以主动去打的仗吗?说它是斯大林格勒也差不多吧?

2、假使炮弹够用,能把小鬼子炸个七荤八素,城里的百姓怎么办?他们可能天生避弹吗?

然后,最神奇的一幕出现了——总部开会讨论取胜经验……

到此,惨不忍睹了,所谓平安城战役,军事常识得分为0,神剧得分10,爽剧得分20。

四、李云龙的队伍拼刺刀

李云龙的队伍拼刺刀、练刺刀不完全统计出现过4次。

1苍云岭正面突围拼刺刀。

符合军事常识,正面进攻突破阵地,拼刺,是当时快速有效的手段之一。军事常识得分5,疑似神剧、爽剧得分无。

2伏击战地观光团与鬼子比武拼刺刀

掰开揉碎蹭《亮剑》,短短长长有得分。《亮剑》的得分公正吗?

伏击战地观光团的战例历史上的确存在,但是作者为了突出李云龙,把这个战例安排给了他。这就是没有军事常识了,因为观光团是来看特种兵破袭、斩首总部的,老李的任务就是保卫总部。他老李居然敢抽出三分之二的兵力去袭击“观众”。这种事情只能在戏剧里出现,要是真的在战场上出现,十个老李也得拉出去砍了,就是因为分不清大小——你把人家这拨儿给灭了,人家仅仅是损失一堆观众而已。人家要是把你总部给端了,你这戏就没法演了,这么糊涂的指挥官不砍留着干啥?不过,这里重点不是说这个,要说的是拼刺刀。

观光团行将覆灭的时候,提出了要和老李拼刺刀,老李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于是魏和尚上去挑了一个,张大彪上去劈了一个……爽是真爽,时间呢?你不考虑鬼子趁着你爽着嗨着的时候增援,也不考虑总部首长的安全吗?都抓回去,押到营地里再跟他们拼刺刀比武,不香吗?

这段拼刺刀,军事常识得分0,疑似神剧得分5,疑似爽剧得分10。

3平时训练拼刺刀。

老李的士兵练拼刺,还差点因此打起来,谁也不服谁呀。问题是:这符合军事常识吗?

一点都不符合。拼刺技术可以练,但是前提条件是枪械一致。你这部队里有三八大盖,有汉阳造,请问,以什么枪械为标准训练?

也许有朋友说,用啥就练啥呗。也行,但是一定要知道拼刺练习用的是木枪,木枪的长短、分量都要和真枪一样才行。你倒是想用什么就练什么,这些木枪谁给你置办?咋给你置办?练拼刺的一个营,做木枪的也要一个营吧?大家可以查一查,汉阳造与三八大盖的分量、枪长的差距是多大,可不是随便找个木头棍子就能比划的?

木枪要是可以自己对付,护具呢?没有护具练拼刺技术,不是敷衍就是找残废,能想出让一个团的老八路练拼刺,这位作者据说还当过兵……也许只当过兵,没下过连,根本不知道当兵的是咋摸爬滚打的。

多说一句,就算啥啥都有,老八路也犯不上练拼刺。因为刺刀是易耗品,由于钢材限制,模具限制,别说八路军的兵工厂始终是限供,就是国民党的兵工厂也是“百配三十”,就是一百条枪才配三十把刺刀。练了一六四三圈,没刺刀,你练他干嘛?消化食吗?有那功夫练练投弹、练练瞄准不好吗?

练刺刀这段,军事常识得分0,疑似神剧得分20,疑似爽剧得5分。

还有一段拼刺刀,就是著名的“骑兵连冲锋”,这段戏是整个亮剑里最符合军事常识的,啥也不说,加分20!

掰开揉碎蹭《亮剑》,短短长长有得分。《亮剑》的得分公正吗?

五、解放战争中、授勋中体现的军事常识细节

解放战争中,电视剧中就表现了老李一次指挥打仗——带着突击队就上去了,当时他是师长。

我军的确有指挥官靠前指挥的传统,但是靠前也不至于师长带突击队直接冲的呀。指挥官就是指挥官,擅自离开指挥岗位,啥说的没有,就是逃兵。

这段故事军事常识得分0,疑似神剧得分5,疑似爽剧得分10分。

授衔这场戏,啥都不计较,咱们就看看军服。

掰开揉碎蹭《亮剑》,短短长长有得分。《亮剑》的得分公正吗?

这是开国将帅授勋照片

掰开揉碎蹭《亮剑》,短短长长有得分。《亮剑》的得分公正吗?

这是李云龙授勋

明白了吧?这个跟有没有经费无关,压根就是左右不分的事情,是缺乏起码军事常识的事情。

这部分,军事常识0分。解放军首次授衔,就闹出这笑话,我要是敢说《亮剑》军事常识过关,您敢信吗?

至于一些小bug,比如四个炮团五吨弹药,即120门炮每门炮只有三发炮弹,就是说一发试射,两发点射之后炮兵就得撤出战斗……这样的事儿权当是口误,这里不计较。现在统计一下得分——

军事常识部分总得分26分。中20分是骑兵连加分,没有骑兵连加分,《亮剑》在军事常识上就是个差等生,神奇的老李就是个标准的军渣。

骑兵连这段为啥得加分?如果大家有兴趣,不妨留言,咱们可以详细聊聊。

军事常识部分,疑似神剧得分:50分。减去百分之二十偏见分,净得分40分。也就是说,如果用军事常识去考量,《亮剑》有80%的可能是神剧。

军事常识部分,疑似爽剧得分:55分,减去百分之二十偏见分,净得分44分。在军事常识这一块,《亮剑》有88%的神剧倾向。

作为一部战争片,军事常识低分,神剧、爽剧属性高分,能否得出这样的结论:用娱乐性的“民族主义叙事”代替“战争叙事”?

历史知识部分:《亮剑》的剑够亮吗?

先说得分部分:

《亮剑》表现了百团大战、关家脑战役、晋察冀骑兵团(纯朝鲜族)死战突围、淮海战役大破黄伯韬兵团、四野用跑步方式在俘虏中筛选军官、我军高级干部进军校学习、授勋等大小历史事件。先不管他讲述的是否合理,这都是一部有历史感的电视剧,给足满分50分。

再来看丢扣分。这里还是要说一下,因为《亮剑》是文艺作品,所以严格遵循历史是不可能的。于是扣分只针对出现严重历史谬误,甚至可能以讹传讹的地方。服装道具错误、口误等,还是一律忽视。

1、楚云飞自黑晋绥军。

李云龙指责晋绥军打得不好,儒将楚云飞出口反驳,大概意思是:中条山战役中央军打得也不好……

啥也别说了,中条山战役晋军(43军赵世铃)防守黄河主渡口垣曲,结果24小时之内就丢了垣曲,导致中条山的国军与黄河以南完全隔断。中条山战败,晋绥军需负大责任。晋绥军的儒将如此自黑,可见作者对抗战史的匮乏。此处扣除5分不多吧?都敢嘎嘎写书、嘎嘎拍电视剧,就不耐烦稍微查点资料吗?找个靠谱的助手去查也行啊,不至于张嘴就胡抡吧?

2、军乐团的笑话。

电视剧里有一段,灰头土脸的暂七师军乐团全体被抓了俘虏,真惨。

可是真实的历史是,国军在军、师一级根本没有军乐团。甚至可以说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军啥都可能抓到,就是没法抓到军乐团,因为人家真没有呀,总不能为了你写得爽,现从南京空运点军乐团过来给你当俘虏玩吧?

掰开揉碎蹭《亮剑》,短短长长有得分。《亮剑》的得分公正吗?

如果有哪些朋友替我找出,我军就是淮海战场上抓到过国民党军乐团,只要不是网文,我都感谢您不吝赐教。在没有朋友指出之前,此处扣五分,不多吧?

3、四方面军的老红军,不知道李特。

田雨给儿子起名字,叫李特。四方面军出身的老李很不高兴,理由是这个特字容易让人想到特务……

我勒个去,四方面军有个大名鼎鼎的李特好吗?假如有不知道的朋友,稍微百度一下就能知道这个奇人了。朋友们不知道李特,有情可原。老李要是不知道,我都怀疑他是晋察冀入伍的小八路了。此处历史常识扣5分,多吗?

4、知识女性露怯露大了。

电视剧里,老李一不小心谈了个婚外恋。这个情节我不反对,甚至很喜欢,因为老李也是人。对此事态度就解释这一句,看您咋理解了。

不是说老李就不能婚外恋,关键是咱不能找一个神婆呀!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她在1955年就能看到1979年出版的著作——

这个知识分子女性叫张白鹿,她跟老李聊天的时候谈到了肖斯塔科维奇在列宁格勒的寒风中指挥演奏《列宁格勒交响曲》……哎,这是编造历史,在战争中的列宁格勒指挥演奏《列宁格勒交响曲》的是艾里阿斯贝尔格好吗?不带这么糊弄我们老李的。

最可恨的,是这个女知识分子居然看到了肖斯塔科维奇的回忆录。老肖一辈子就出了一本回忆录,还是别人代写的,出版时间是1979年。就算1955年已经写好了,但是一直没能出版,难道白鹿女知识分子看得是手抄本?那她还真是个人才。

掰开揉碎蹭《亮剑》,短短长长有得分。《亮剑》的得分公正吗?

此两处历史常识扣分10分,多吗?

5、人才不止一个。

人才真的不止一个,老李的媳妇田雨,老李的搭档赵刚也是人才。具体哪一集实在想不起了,田雨在家中对老李说:老赵(赵刚)他们传达了苏共二十大精神……

那个时候老李他们还没授勋,也就是时间不会晚于1955年,而苏共的二十大是1956年召开的……如果赵刚和田雨不是个人才,还真没法提前一年传达苏共二十大精神。

此处荒诞的历史错误,扣5分吧。扣多了,总得分就太难看了。

历史常识部分就说这么多,要不然没准有些朋友会跟我急的。其实,要是真想挑刺,就是不算服装道具这些环节,只找那些一本正经却出口成错的地方,最后肯定得负分,要不要试试?

历史常识部分最后得分为:50分减30分, 20分。幸好,这部分没有统计神剧属性、爽剧属性得数。

简单结尾:《亮剑》火爆说明了啥?

最后计算一下分数:

军事常识+历史常识,《亮剑》得分46分,不及格。

还好,多少有点面子的是,神剧、爽剧指数得分也没过及格线,还是勉强不能算神剧、爽剧。

明眼的读者到这里不难看出,本厨有很多地方是刻意回避的,比如“郑智”传统。这里我故意用个错别字,大家就能体会我回避它的苦衷。其实,我也是反对一切文艺作品必须“郑智”衡量,就像我很讨厌有人指手画脚告诉某作家一定要写啥类型的作品一样。

文章的结尾,我想跟大家探讨这样一个问题:《亮剑》为什么这么火?

很多人爱看《亮剑》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原因呢?

我想说的是,对文艺作品的赏识与青睐,不一定就意味着他有多好,也可能意味着同“型号”的作品短缺。

我们的影视作品里,的确缺乏《亮剑》这样大众视角审视抗战的作品,缺乏李云龙这样有性格的人物塑造。请注意,我只说老李这个人物有性格,可没有说他有血有肉。

《亮剑》受欢迎还有一个可能,就是同类作品少。抗战这个题材,近年来越来越少,少而烂也是个不争的事实。就像我们浏览一些平台,看到一些抗战的文章,大致就分为两类:

一类就是爽,300八路一顿饭的功夫就消灭了800鬼子。要是这样,咱多吃几顿,抗战何至于打八年啊?

一类就是惨,又有几个鬼子把抗日女战士如何如何了。好像咱们的抗日女战士必须殊途同归,不被鬼子如何如何了,都不算是抗日……

就是这样去反思民族的伤痛,就是这样描述民族的抗争,真的能够撑起历史的天空吗?

《亮剑》被大家接受,必须承认他进行了探索,即创造不模式化的人物,讲述不模式化的故事。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亮剑》用了一个冬天就草草拍好,《八百》用了两年才勉强过审。而《鬼子来了》,却最终只落得“删文”的下场。所以,观众痴迷、喜欢《亮剑》不一定完全代表“满满的正能量”。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就有《一个和八个》、《归心似箭》,九十年代我们却不再有机会批判《鬼子来了》。本世纪初,我们只能一遍遍看《亮剑》,下饭的是裤裆藏雷的抗日神剧,这究竟是为了啥?

最后,以年代为序,列个人喜欢的抗日题材影视作品清单:

《归心似箭》、《一个和八个》、《血战台儿庄》、《红高粱》、《鬼子来了》、《历史的天空》,和我的团长我的团。遗憾的是,在讲究流量的当下,这些“资源”越来越难以寻找。

掰开揉碎蹭《亮剑》,短短长长有得分。《亮剑》的得分公正吗?

(本来想写一篇影评,导入谍战系列的下一篇,没想到,被触动,于是就有了本文。

预告:下一篇,将分析为什么说《黎明之前》是历史题材谍战电视剧的扛鼎之作,分析的出发点就是故事逻辑上的优美闭合。也就是仔细说说好多观众口中的bug,其实究竟是怎么回事。

先要说的是,这样优美的闭合,甩《潜伏》一条长安街,甩《悬崖》一个中国,其他的也甩得不多,就是南极到北极走个来回的距离吧。这么写,应该会得罪人,掉粉是肯定的,但是我却不能不说实话。因为我喜欢用心的文艺作品,虽然不一定都是在放开喉咙歌颂,但是却一定是在仔仔细细地讲一故事,这故事隽永,这故事绵长。我的理解:这才是艺术的魅力。

下次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