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影:导演翁子光,与商业巨制《风再起时》

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很多人将香港影坛的“双王”视作两极。

一个是王家卫,格调、神秘与沉闷是其显著标签。

另一个是王晶,极尽恶搞和娱乐,以电影“卖座”为唯一目标。

一个历史作品总数仅十部,另一个十倍于其还有余。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但他们其实都早已过了创作的巅峰期。

一个在不疾不徐地打磨《繁花》,另一个当起了挂名导演。

而香港影坛,早已新人辈出。

在2016年,携《踏血寻梅》横扫第三十五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翁子光,就是其中一位。

历史作品三部,皆为小众文艺类型。

另外参与编剧《僵尸》、《救火英雄》以及《圣荷西谋杀案》。

一部《风再起时》做了四年。

据说日前开机了新电影《萤火之光》。

港影:导演翁子光,与商业巨制《风再起时》

言论向来是多元的。

有很多人喜欢翁子光的电影,但也有人认为,翁子光不适合拍商业电影。

首先想阐明一个关于商业电影的定义。

很多人的观影,只考虑一个方面,那就是娱乐性与观影节奏。

而无厘头、恶搞和感官刺激等娱乐要素,其实并不能作为商业的标准概念。

那么什么是商业元素?

剥离掉芜杂的描述,所谓商业,概念直指观影愉悦,同时当然也可以有深度存在,也就是指一些情感的、历史或人文的元素,是可以跨越商业和文艺电影类型的。

所以商业之于电影,主要指剧情元素、设计,以及节奏的掌控,或谓“张驰”之道。

在这个层面而论,不觉得翁子光会有什么问题。

因为真正“高级”的商业电影,其实都是“杂糅”型。

也就是在视听冲击的同时,有关乎现实、历史或者哲学层面的深度思考,而但凡是这样的作品,皆是口碑与票房兼收的典范之作,也或者就如先秦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所言,“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所以有深度的导演,相较那些一味追求娱乐性的导演,应该更有呈现“经典”的机会。

这个问题,可以用事实说话。

港影:导演翁子光,与商业巨制《风再起时》

港影历史上,有哪些票房与口碑兼收的商业巨制?

从1986年开始至今,大略包括有《英雄本色》、《醉拳2》、《风云之雄霸天下》、《无间道》、《功夫》、《投名状》、《十月围城》、《寒战》和《无双》这么九部顶级表现的商业电影,导演吴宇森、成龙和周星驰、庄文强各一部,刘伟强和陈可辛各两部,陆剑青、梁乐民联合执导一部。

其中任何一部,无论是票房还是口碑,皆经得起严苛的剖析和比较。

而从导演的角度来讲,认真起来的成龙与后期的周星驰,以及上述提及的导演,皆非“恶搞”圈层的人物。

陈可辛则是典型商业、文艺兼收的标杆。

他的产量不高,但精品率非常惊人,导演作品包括有《双城故事》、《金枝玉叶》、《甜蜜蜜》、《三更之回家》、《如果爱》、《投名状》、《中国合伙人》和《夺冠》这么数部力作。

从翁子光的访谈可推及,他与陈可辛私交甚笃,可谓惺惺相惜,比如二人都更为推崇1994那部《金枝玉叶》,而非1997年横扫金像奖的《甜蜜蜜》。

当然,私下的交情,并不代表二人就是同一类型的导演。

但起码理念和认知相若,也都不缺乏品质。

港影:导演翁子光,与商业巨制《风再起时》

而电影《踏血寻梅》的魅力。

并不是来自限制级的剧情和“香港奇案”的猎奇性。

关键之处在于,导演在电影中倾注了强烈的人文关怀与执着的哲理探寻,其思考、态度与情感,皆令人动容,所以金像奖毫不吝啬地予以了褒奖,十二项提名夺得九奖,并成为金像奖史上第一部包揽所有演员奖项的电影。

这种深度与态度,可以完美复刻到新作《风再起时》中。

而《风再起时》的魅力与核心又是什么?

电影将复现一个逝去的年代,就像《美国往事》和《华尔街之狼》,将写实的人物、年代刻画、诗意笔触与蒙太奇的手段结合,而在悠远的时空跨度里,主创们有极大的空间可以赋予笔墨。很容易就能触动观众的心。

人物命运的波折与起落、内心的呓语和叹息,以及年代的变迁、今昔的对照。

也正如导演所言,这将是一出“磅礴”的史诗。

而如此的磅礴篇章和传记素材,重点难道是商业与否、“闷”或者“不闷”?

这种观影逻辑其实本身就已经出问题了。

或者说就观影类型而言,他们追求的只是视听层面的浅层观影。

回头再看,很多电影其实在追求商业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比如强调喜剧元素的植入和强行加快叙事节奏、缺失深度的挖掘等做法,反而对电影品质和叙事逻辑造成了伤害。

港影:导演翁子光,与商业巨制《风再起时》

香港美亚出品的电影,历来都不是典型商业片,而是侧重于底蕴与内涵。

比如《爱与诚》、《朱丽叶与梁山伯》、《一个烂赌的传说》和《PTU》,还包括翁子光前作《踏血寻梅》,皆票房不算突出,但口碑较佳。

这部投资超过两亿的超级大制作《风再起时》,或可视作美亚的一次重注,再加上翁子光、郭富城与梁朝伟这样一个阵容,也几乎就是香港影坛的顶级选择,且尤其侧重品质面。

在创作上肯定会有各方意见和力量的冲突。

比如翁子光曾经在《盼你赏面》的访谈中讲过这样一句话,「有些投资方或者是发行方,其实并不希望你把电影拍得太好、太有深度或者太有故事性,反而就希望电影拍得轻松普通一点、节奏快一点,他们觉得有质素的内容会阻止观众去看电影。」

这其实是资本与创作之间的角力,也与前述所谓“闷”的言论完美互搭。

当然,电影尚未上映,有很多东西无法定论。

但品质应是首选,在此基础上再谈票房。

因为那些依靠宣发和娱乐性的电影,即便票房再高,也必然会被淹没在影史的长河中。

随着时间推移,将不会再被人们谈起。

港影:导演翁子光,与商业巨制《风再起时》

关于翁子光“闷”或者“不闷”的问题。

其实大可放下心怀。

因为比它更重要的是品质。

而时间。

终究会告知我们答案。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