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岁的陶华碧:两个儿子,一个建烂尾楼,一个砸了“老干妈”招牌


1947年,能够吃饱穿暖的老百姓寥寥无几,能活下来就是幸运。

这一年,陶华碧出生于贵州省湄潭县一个极其贫困的山村家庭。

重男轻女从来不分年代。

陶华碧在家中排行老八,虽是最小,却没能得到父母更多的爱。

父母一心想要一个儿子来延续香火,然而上天却给了他们8个女儿。

没能生到儿子的“怨恨”都转移到了女儿身上。

75岁的陶华碧:两个儿子,一个建烂尾楼,一个砸了“老干妈”招牌

陶华碧从小就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苦难生活。

更别谈到学校里学知识,就连偷偷趴窗户上偷听的机会都没有。

小小年纪的陶华碧被父母安排,每天负责煮家里10口人的早中晚餐。

大字不识一个的陶华碧,却非常的聪明。

家里没米下锅,陶华碧就跑到山上去挖野菜。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陶华碧就这样尽心尽力地伺候着父母和姐姐。

75岁的陶华碧:两个儿子,一个建烂尾楼,一个砸了“老干妈”招牌

1967年,20岁的陶华碧长得亭亭玉立。

父母托人给陶华碧说媒。

在媒人的介绍下,陶华碧认识了一位206地质队的一名队员。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双方见面,印象都不错,便决定进一步发展。

很快,两人就步入婚姻的殿堂。

75岁的陶华碧:两个儿子,一个建烂尾楼,一个砸了“老干妈”招牌

成了家的陶华碧,尽妻子的职责陪伴在丈夫的身边。

陶华碧和丈夫在贵阳安了一个家。

不怕苦不怕累的陶华碧,会在丈夫工作地点附近找点工作来做。

婚后,陶华碧为丈夫先后生下两个儿子。

大儿子李贵山,小儿子李妙行。

一家四口其乐融融的日子,并没有维持多久。

人生就是没有意料之中的结局,只有意料之外的意外。

75岁的陶华碧:两个儿子,一个建烂尾楼,一个砸了“老干妈”招牌

1984年,常年在工地上干活的丈夫被确诊得了肺病。

作为家里唯一的经济支柱,对于本就贫穷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

丈夫每个月的工资是30块钱,一个月下来全部花在了丈夫治病吃药上面。

为了撑起这个家,陶华碧三更半夜不睡觉在厨房里烧火做水豆腐。

天灰蒙蒙亮,陶华碧就挑着豆腐上集市上卖。

挣来的钱,却不够家里的日常开销。

75岁的陶华碧:两个儿子,一个建烂尾楼,一个砸了“老干妈”招牌

无奈之下,陶华碧收拾行李,坐上了火车来到了广州挣钱。

陶华碧把挣的钱,大部分都寄回贵州,自己则留几块钱过日子。

陶华碧是土生土长的贵州人,从小吃习惯了重口味,对于广东的口味,她根本吃不习惯。

于是,陶华碧就自己制作辣椒酱作为一日三餐的主菜。

这样一来,吃得舒心,又省了一大笔钱。

勉强在广州安定下来的陶华碧,却意外接到了丈夫病重的消息。

不久之后,就离开了人世。

75岁的陶华碧:两个儿子,一个建烂尾楼,一个砸了“老干妈”招牌

丈夫走了,留下他们孤儿寡母三人相依为命。

为了照顾两个儿子,陶华碧辞掉了在广州的工作,回到了贵阳。

陶华碧就像一个男人一样,在工地扛过大锤,背驮过黄泥。

身高1米6多的陶华碧、体重不过也就九十出头,却背着一百多斤的东西。

如此辛苦,也就只有3毛钱。

很快,陶华碧就累出了病,至今陶华碧的肩膀一到阴雨天就会疼。

这种疼,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

75岁的陶华碧:两个儿子,一个建烂尾楼,一个砸了“老干妈”招牌


陶华碧深知这些体力活不是长久之计。

于是,陶华碧选择利用自己擅长的方法来生活。

1989年,贵阳南明区龙洞堡街上的一个摊位上站着一个42岁的女人。

几张桌子上摆着凉粉和冷面。

为了遮风挡雨,陶华碧在附近捡了一些砖头砌起来,没有楼面,只有一个简易的铁棚子。

陶华碧在门口让人用牌子帮她写着“实惠饭店”四个大字。

75岁的陶华碧:两个儿子,一个建烂尾楼,一个砸了“老干妈”招牌

地理位置还算优越,附近有一所学校。

很多学生来光顾“实惠饭店”的生意。

陶华碧是一个有爱心的人,看到一些孩子没钱吃饭。

便让他们先吃饱,钱可以日后补上。

陶华碧就像一个和蔼可亲的母亲,来“饭店”吃饭的学生,衣服不小心破了,陶华碧拿起针线就帮他们缝补。

不仅如此,陶华碧得知一个孩子,家境困难没钱吃饭时。

陶华碧主动对孩子说:“你以后放学就来“实惠饭店”吃饭,我给你管饭”。

75岁的陶华碧:两个儿子,一个建烂尾楼,一个砸了“老干妈”招牌

男孩为了表达感恩之情,主动和陶华碧说:“您以后就是我的干妈”。

男孩嘴巴很甜,一句“干妈”、“干妈”地喊成为当时学生流行的称呼。

陶华碧就成了大众心中的“老干妈”。

75岁的陶华碧:两个儿子,一个建烂尾楼,一个砸了“老干妈”招牌

1994年,陶华碧所在的街道经过重新规划后成为了一条主干道路。

过往车辆密集,况且都是长途车居多。

司机的一日三餐也都是在沿途的小餐馆解决。

陶华碧的小摊位上,辣椒的香味浓郁,时常都排起了长龙。

路过的司机也忍不住试一试味道。

吃过的司机都会对陶华碧竖起一个大拇指,并表示会推荐朋友来吃。

有些司机,甚至会专门买一些辣椒酱回去给家人品尝。

一传十,十传百,“实惠饭店”的名声就这样打开了。

75岁的陶华碧:两个儿子,一个建烂尾楼,一个砸了“老干妈”招牌

有一次,陶华碧身体不适,就没有准备出摊的辣椒酱,

结果,客人一听没辣椒酱纷纷跑出了店,去了别的摊位吃。

陶华碧摊位冷冷清清,竞争对手的摊位却挤满了人。

陶华碧上前一看,原来他们的吃客们都是冲着辣椒酱去吃。

邻居对着陶华碧说,其实他家辣椒酱是你的。

75岁的陶华碧:两个儿子,一个建烂尾楼,一个砸了“老干妈”招牌

陶华碧恍然明白,辣椒酱才是吸引客户的重点,至于是什么面都无所谓。

与此同时,附近的街坊给陶华碧提意见,关了面馆,搞一个辣椒酱的小作坊。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斗争,49岁的陶华碧办了一个小工厂。

陶华碧和村委借了两间破旧的厂房来做工厂。

没有任何先进的机器设备,更没有先进的技术指导人员。

陶华碧既掌控技术指导又保证质量安全。

一个大大的圆木盆,两把锋利的刀,左右开弓。

工厂里都会响起一阵剁辣椒的声音。

75岁的陶华碧:两个儿子,一个建烂尾楼,一个砸了“老干妈”招牌

剁辣椒,其实是一件痛苦的事。

辣椒的汁水会飞溅到人手上、脸上、眼睛上,就会如同灼烧般疼痛。

起初,工人都抗拒,直到陶华碧亲自上阵后,工人才不敢有意见,默默地拿起刀来剁。

陶华碧还是一个销售高手。

在那个年代,她就明白先卖后付和上门推销的销售手段。

事实证明,方法是正确的。

75岁的陶华碧:两个儿子,一个建烂尾楼,一个砸了“老干妈”招牌

陶华碧的业务能力不仅于此。

人人都知,贵州有两个“玻璃瓶子”,一个是贵州茅台,一个是老干妈。

75岁的陶华碧:两个儿子,一个建烂尾楼,一个砸了“老干妈”招牌


辣椒酱制作出来后,需要用密封的容器来装才能保证其质量。

塑料瓶装辣椒酱的缺点太多,就被否决掉了。

陶华碧看上了贵阳市第二玻璃厂的玻璃瓶子。

陶华碧找到玻璃厂老板说:“我要十几个玻璃瓶”。

老板一听以为她在开玩笑,当场就拒绝。陶华碧起皮赖脸的继续和老板沟通。

老板被陶华碧说到无语,只好默许她来捡不要的瓶子。

75岁的陶华碧:两个儿子,一个建烂尾楼,一个砸了“老干妈”招牌

几个月后,陶华碧接了一个大订单。

她兴奋地拨通了玻璃厂老板的电话,自信地说道:“帮我拿10000个瓶子,我要现货,我给你现金结算”。

陶华碧的事业算是真正的步入正轨道。

工厂成立2年,“老干妈”在1999年突破一个亿。

两个儿子,也正按照她所想的发展。

75岁的陶华碧:两个儿子,一个建烂尾楼,一个砸了“老干妈”招牌


“老干妈”名号彻底打响了出去。

随之而来的便是曾不出穷的仿品“老干爹”、“老干娘”等几十种冒牌货。

陶华碧每年都会拿上百万交给负责人去打假。

偏偏有人死猪不怕开水烫,继续游走在危险的边缘。

湖南也出了名的爱吃辣,辣椒酱的口味也是不错。

贵州有“老干妈”,突然间,湖南也冒出一个“老干妈”。

这款产品与陶华碧的相似度极其高。

陶华碧把湖南“老干妈”告上了法庭,并且打了3年的官司。

幸运的是,陶华碧赢了。

75岁的陶华碧:两个儿子,一个建烂尾楼,一个砸了“老干妈”招牌

陶华碧这个人,一向就不怕吃苦,不怕累,敢于接受挑战。

她在采访时曾表示:“我要做,我就要做到行业内第一名”。

陶华碧的确说到做到了。

“老干妈”一直坚持“不贷款、不融资、不上市,不让别人入股,也不去参股、控股别人”的经营发展理念也被广为探讨。

陶华碧被评为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之一。

陶华碧的身家如今也高达90个亿。

一个女人做小生意起家,把辣椒酱做成了事业,绝非易事。

75岁的陶华碧:两个儿子,一个建烂尾楼,一个砸了“老干妈”招牌

俗话说:

“创业艰难,守业更难”。

陶华碧的两个儿子原本可以顺风顺水的接班,却险些都砸了“老干妈”的招牌。

大儿子李贵山原本是在部队,后来转到了地方。

在陶华碧眼中,李贵山的工作让她引以为荣,毕竟是铁饭碗。

然而,李贵山却不以为然,他把所有的心思放在母亲的厂里。

李贵山以为母分担为由,进入“老干妈”工作,便担任总经理。

75岁的陶华碧:两个儿子,一个建烂尾楼,一个砸了“老干妈”招牌

弟弟李妙行(原名李辉)得知哥哥当了总经理后,也嚷嚷着要进“老干妈”工作。

就这样,兄弟二人都进入了“老干妈”工作。

一个负责销售市场,一个负责工厂生产。

本是陶华碧一人的股份,却被兄弟二人瓜分后仅剩下百分之一。

两个儿子的到来,陶华碧的确闲了许多。

但同时,给她带来的麻烦并不小。

75岁的陶华碧:两个儿子,一个建烂尾楼,一个砸了“老干妈”招牌

大儿子李贵山的想到与陶华碧一直都是存在分歧。

陶华碧倡导“亲情式管理”,而李贵山则是给“老干妈”定制公司流程,条条框框的制度。

同时,李贵山还教大字不识一个的陶华碧签署文件。

陶华碧的理念一直都是上不市,而李贵山却对上市像着魔了一般。

75岁的陶华碧:两个儿子,一个建烂尾楼,一个砸了“老干妈”招牌

富二代的心中,都有一个投资梦,最终都以亏损结束。

李贵山拿着老干妈的名号投资房地产、酒店等。

其中投资房产陷入烂尾楼的纠纷。

2020年7月1日,因合同纠纷一案,李贵山被下发限制消费令。

75岁的陶华碧:两个儿子,一个建烂尾楼,一个砸了“老干妈”招牌

好在陶华碧不是一个护犊子的母亲。

陶华碧是非分明,李贵山出事后。

陶华碧勇敢站出来澄清一切:“大儿子李贵山,他的投资是属于个人投资,与老干妈公司无关”。

虽是个人行为,但他身为“老干妈”的股东之一,他的一言一行都备受瞩目。

李贵山的私心,让老干妈陷入舆论之中。

陶华碧对大儿子是恨铁不成钢。

然而,小儿子李妙行也不是一个省油的灯。

75岁的陶华碧:两个儿子,一个建烂尾楼,一个砸了“老干妈”招牌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哥哥投资烂尾烂后,弟弟直接砸“老干妈”口碑。

李妙行负责自从负责生产后,同样是为了一己私利。

把原本贵州辣椒换成了便宜的河南辣椒。

甚至减少了原本配方比例,人工剁辣椒也被机器替了。

75岁的陶华碧:两个儿子,一个建烂尾楼,一个砸了“老干妈”招牌

“老干妈”忠实的吃客们,很快就反应。

老干妈的口味变了很多,没有了辣椒的香味。

老干妈口味越来越差了,吃起来跟以前不一样了。

一字一句,直戳陶华碧心窝里。

苦心经营的口碑,就这样被毁。

75岁的陶华碧:两个儿子,一个建烂尾楼,一个砸了“老干妈”招牌

古稀之年的陶华碧第一时间站出来处理问题。

辣椒、工序、味道一样都不能换,全部做到物归原位。

2021年,陶华碧接受采访时表示:“你要有质量,你才有市场”。

75岁的陶华碧掌握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味蕾。

陶华碧,这一生太不容易了。

陶华碧“老干妈”不仅是“贵州干妈”,甚至是“世界干妈”。

75岁的陶华碧:两个儿子,一个建烂尾楼,一个砸了“老干妈”招牌

一个热衷投资房地产,一个偷梁换柱,都砸了老干妈的金字招牌。

夜深人静时,不知兄弟二人是否后悔。

“老干妈”的最终接班人又会落入谁的手中呢?

“老干妈”今后的路,又是朝哪一个方向发展呢?

不管先人是多么富贵,一个败家子就足以损坏门楣。

75岁的陶华碧:两个儿子,一个建烂尾楼,一个砸了“老干妈”招牌

小结

勿忘初心,坚守初心。

路途遥远,勿忘初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不管走哪条路,勿忘初心。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