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肖申克的救赎》到《海上钢琴师》:我们一定要见更大的世面吗

最近重温了《海上钢琴师》,主人公1900在最后跟Max道别的时候说:“当时,站在舷梯向外看还好。我那时穿着大衣,感觉也很棒,觉得自己前途无量,然后我就要下船去。放心!完全没问题!可是,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见的那些。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惟独没有尽头。根本就没有尽头。我看不见的是这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

最后他选择和已经破败的维吉尼亚号一起永远地留在了爆炸声中。这一幕让人很是震撼,也让人不由得思考,我们一定要去见更大的世面吗?选择不去就是弱者吗?

从《肖申克的救赎》到《海上钢琴师》:我们一定要见更大的世面吗

01 更大的世面会给我们更多的幸福感吗?


《后会无期》里有一句台词:“你连世界都没有观过,哪里来的世界观。”台词一出,太多人心底一震,想立刻要离开自己这乏味的生活,去见见更大的世界。

可其实这是一个悖论,人是不可能观遍世界的,但人人都依然有世界观,只是每个人穿的鞋不一样,走过的路不一样,看过的风景不一样,自然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世界观。

也未曾有结论说明:见了更多风景的人就一定对,就一定更幸福。

《人类简史》里说:“人类种族幸福感最强的时代是采集时代,那时候人们每天只需要工作三小时就能满足生活所需,其余的时间或闲话家常,或嬉戏玩耍。人类按四季时节迁徙,吃五谷杂粮,四时果蔬,身体健康,平均寿命能达到六十岁以上。但是在农耕时代出现终结了,人们发现有稳定的粮食来源,开始择地而居,繁衍越来越多的后代,但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口需要越来越多的粮食,于是劳作时间增长,圈养更多动物,恶性循环,接触更多的动物,也让人类更容易生病。到了现代,人类种群的数量拥有了一个庞大的数字,但是种族的幸福感却远远低于采集时代。”

从《肖申克的救赎》到《海上钢琴师》:我们一定要见更大的世面吗

由此可见,决定幸福感的从来不是去见更大的世面,而是个人的生存难度,在采集时代,人类种族的生存难度普遍比较低,所以整个种族的幸福感都比较高。


02 见更大的世面意味着需要应对更高的生存门槛

比起是否应该去见更大的世面,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我们是否能应对与之匹配的生存难度。

我们时常能看到新闻说,年迈的老人已经无法独立出行,购物,就医等等,时代将这一批人给抛下了。诚恳地说,21世纪以前,不存在人老了以后,不知道如何购物、如何就医,这种应对不了基本生活的情况的。

人类科技、文明的高度发达从某个角度来说,极大地拔高了人们的生存门槛,太多的人搞不懂社会的运行机制,也就搞不定自己的生活。

同样地,去见更大的世面,也意味着要去应对更复杂的社会。我们在互联网上看到那些看起来比自己所拥有的更美好的生活,憧憬向往着,可当你抛却现在觉得还算舒适的生活圈,去见更大的世面的时候,你真的有把握能比现在过得更好吗?

从《肖申克的救赎》到《海上钢琴师》:我们一定要见更大的世面吗

03 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选择适合自己的那一个“世面”。

《海上钢琴师》的主角1900最终选择了随维吉尼亚号一起消逝,但《肖申克的救赎》主角安迪却用了将近二十年凿穿监狱逃出生天。看起来好像两人做了截然不同的选择,一个选择留在“牢笼”,一个选择了更大的世面。

但其实,他们的选择是一致的,他们最终选择的都是心中的“肖邦”。

一个对他们来说最舒服的世界。

1900生于船上,长于船上,及至少年学会了弹钢琴,青年成为名震一时的海上钢琴师,他受人追捧,享受钢琴。船上的船员,船长都视他为亲生孩子,年幼时包容他的调皮,长大后为他的成就骄傲。在船上这个小型社会,他见识了世间的三六九等,能从脸上读出每个人的遭遇,在船上拥有了最幸福的生活。但如果他要离开这艘船,他是世界上一个不存在的人,他没有国籍,没有身份,他甚至不知道每条街道该怎么走,方向如何辨认,他真的能在船下的世界生活吗?

从《肖申克的救赎》到《海上钢琴师》:我们一定要见更大的世面吗

《肖申克的救赎》主角安迪

《肖申克的救赎》的主人公安迪不一样,他在监狱里处处受人控制,甚至还有霸凌,即使他同样通过自己的价值获取了在监狱里的一席之地,比太多人都过得好。但是他想去往更好的世界,他本就不属于那个被污蔑入狱的肖申克,他也完全有应付更大世面的能力,他逃出了肖申克,实际是奔赴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

《海上钢琴师》的维吉尼亚号和《肖申克的救赎》里的肖申克监狱,其实都象征着人生,不同的墙将我们围了起来,好似不相同的生活环境,但是又相同的社会阶层,每个人都想要追寻幸福的生活。

但我们应该选择更大的世界吗?不,我们应该选择自己心中的“肖邦”。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