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过开头,越看越带感的高分电影

一种态度 一种人生 一杯清茶 一壶老酒 一部电影 一个知己,文章原创,欢迎品影。

熬过开头,越看越带感的高分电影


美国电影《撞车》是由保罗·哈吉斯执导,马特·狄龙、桑迪·牛顿、莱恩·菲利普等主演的犯罪影片。影片以多民族,多文化将相互交融的城市洛杉矶为背景,讲述了由一起普普通通的撞车事故而引发的一些种族歧视问题的故事。故事主题是美国社会的任何行为都会带上种族歧视的印记,这种现象是导致民间动乱的祸根。2004年9月10日在加拿大首映。该片曾获得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

如果让你用一句台词,来证明你看过《权利的游戏》,你会想说哪一句?

你不得不承认【Hord The Door 】绝对是其中之一,我相信很多人,都是因为这两分钟和那三个单词,记住了【阿多】这个名字。但如果我让你说出一个,哪怕只有一个,《撞车》中角色的名字,那你多半会觉得我是在为难你,或许你的记忆力超群,很可能你唯一想起来的,也就是这两位。

“我叫莎尼可·翰逊!”

“周金贵!周金贵!周金贵!周金贵!”

“你会说英语吗?”

“我就是说英语的,你这个笨蛋,我老公的名字叫周金贵!”

熬过开头,越看越带感的高分电影

《撞车》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它聚集了众多明星,但你看完电影之后,却叫不出一个名字。毫不夸张地说,《撞车》每个独立的故事都极其普通。然而就是这些普普通通的故事,交错在一起的时候,似乎出现了一种【魔法】。尽管很多人都说,这是一部反映美国社会与种族问题的电影,但您依然很确定,自己似乎还感受到了其他什么东西,只是一时间,你又难以总结出什么?

其实究其原因,这种类型的电影,重点不在于叙事,而是在于他所提出的问题。也就是说《撞车》是一部刷新世界观的电影,虽然它表面上运用了多线叙事,似乎在讲述着多个故事,但换个角度,你也可以理解为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的目的,就是要为我们重新认识这个世界,打开一道门。

【SARS事件】刚过去一年,2004年《撞车》上映,如果说非典为全民做了一次传播学科普,那么这部电影,则是在强调这次世界冠的转变。【网络上才是咱们生存的空间】这正是非典与《撞车》共同指向的主题,一个好的彩蛋,总是能让我们暂时忘记手中刚买的票和再等上几年的煎熬。

2011年,《猩球崛起》将病毒传播的过程可视化做成彩蛋。可见网络在当时是多么深入人心。而今天距离《猩球崛起》已经过去了11年,网络对咱们来说,还算陌生事物吗?为了快速检验大家对于网络的认知,咱们起来看一个问题。

【假设你有一个50人的微信群,当我问到这个微信群规模的时候,你认为除了具体的人数以外,还可以指什么?】

刚才已经说过了,【网络上才是咱们生存的空间】,而通过网络的视角来看待规模,它还可以有另一层描述。【即节点与节点之间(人与人),可产生的最大连接数量】,这是为什么,即使一支全明星球队,也难免手给普通球队的原因。因为球赛,本质上是两个网络之间的对抗,个体再强,都无法与一个充分协作的网络相抗衡。表面上人数没有差异,但背后的规模,往往才是致胜的关键。

熬过开头,越看越带感的高分电影

对于我刚刚说的,如果你表示这是你第一次听说,那就要刷新一下世界观了。网络并不是今天的产物,而是贯穿了咱们这个物种的整个进化过程,从语言的诞生,部落的形成,以及印刷术、马车、铁路、社交媒体、电话、社交媒体、互联网,你可以在任意事件轴上,找到人类不断追求网络结构的痕迹,不过,网络是个复杂话题,咱们慢慢来。

先来回顾一下剧情,再来看看《撞车》这部电影,究竟提出了哪些问题?

“你看到了吗?她很冷。”

“她一看到我们就更冷了。”

“行了,没完了你,活计看看你周围,在这个城市的这个区,你找不到一个有更多白人的、更安全的、更好的地方了,可是这个白人妇女看到两个黑人,像加州洛杉矶分校,沿着人行道走过来的学生一样,她的反应就是莫名的恐慌?看看我们,活计,我们向黑帮分子吗?”

“嗯?不像吧!我们看上去具有威胁性吗?不!事实上,如果这儿有人该害怕的话,应该 是我们!周围人全是兴奋过度的白人,只有我们俩是黑人面孔,还有四处巡逻的乱开枪的离上级警察,那你告诉我我,为什么我们不害怕?”

“因为我们有枪?”

“你可能是对的!”

正在参加竞选的检察官—— 瑞克,遇到的棘手的难题,他所在的选区,黑人选票的比重十分关键。然而就在这特殊时期,他与妻子走在回家的路上,却遭遇到了两名害人的抢劫。尽管检察官一方为受害者,但事件一旦公之于众,舆论还是会对瑞克产生不利影响。就在十分钟前,二人还在街头被人用枪指着头,而刚回到家中的瑞克,却在召开紧急会。

妻子不能忍受丈夫的忽视,她爆发了,她当着众人的面表达了对锁匠种族身份的不满,争吵声覆盖了整个房间,对此,锁匠 —— 丹尼尔只是默默地完成他的工作。当他离开的时候,都能清楚地听到他放下钥匙的声音,除此之外,房间内没有任何声音。就这样,四个看似毫无交集的人碰撞在一起,随后就有了第五个,再加上片头办案的警察和一场车祸,还有买枪的父女,估计没有人能想象出这部电影的剧情走向。然而,就当我们对人设和剧情有了初步了解的时候,新的人物和剧情又来了。

打劫二人组依然在逃,此时训警二人组瑞安和汉森接到了报警,正向一辆嫌疑车辆刚好经过。车上坐的是导演夫妇 —— 卡麦隆和克里斯汀,瑞安虽然排除了车辆的嫌疑,但是他坚持要对车主进行一番盘查,过程中瑞恩滥用职权,并侵犯了克里斯汀。

“我想我们可以放他们走,是不是?”

“对!”

“让我们再听听吧,谢谢你警官先生,你对我们可怜的黑人太仁慈了,下次你想要用手搞我老婆的时候,一定要告诉我啊!”

“他妈的你怎么可以对我说这种话?”

“很好,有点生气了,有点晚了但还不错。”

锁匠的一天接近了尾声,又到了他与女儿的时间,女儿对社区附近时常听到的相枪声枪颇为不安。丹尼尔为了安慰女儿,讲了一个关于“隐形衣”的故事。听完“隐形衣”故事的女儿,就这样安心地睡了。而锁匠忙碌的一天,却还没结束,一个临时订单从天而降,这位父亲还要为一家人的现实生活继续奔波。

熬过开头,越看越带感的高分电影

巡警汉森对搭档的行为极其不满,当晚回到警局,他便向上司提出了调岗申请。而上司却并未直接回应他的请求,只是给了他两个选择,两个怎么看,都颇有难度的选择。

“打扰了,先生?”

“你干完了吗?”

“我把锁换了,可那扇门真的有问题,”

“你把锁修好了?”

“不,我换了锁,可你得把门修好。”

“修好锁就行了,先生,听我说,你想要的是一扇新门。”

“我需要新门?”

“是的。”

“好的,多少钱?”

“我不知道,先生,你得问问买门的人。”

“你想骗我,对不对?你有修门的朋友吗?”

“不,我没有修门的朋友,老兄。”

“那就去把他妈的锁修好,你这个骗子!你...你知道什么?”

“你就付我的锁钱就好了,工钱不要了。”

“你没有修好锁,我付钱?你以为我是傻子?你给我修好他妈的锁,你这个骗子!”

“如果你不那样称呼我,我会感激不尽的。”

“那就修好他妈的锁!”

“我已经换过锁了,你得修好他妈的门!”

“你这个骗子!你他妈的骗子!”

“好,不用付了。”

“什么?”

“祝你晚安!”

“什么?不,等等!等等!你给我回来!你把锁修好!回来!你给我把锁修好!修好他妈的锁!”

锁匠的晚上,想多一笔的收入,事情做了却还得不到应有的酬劳,只能扔掉了账单,离开了雇主的小卖部。而小卖部的老板还在后面一直叫嚷着修好锁,窗与建筑的反差,总是能反应出人类复杂且矛盾的需求。人们一边在追求着更加封闭且私密的空间,而另一面,却忙着在它的身上掏出大大小小的洞。而同样矛盾的存在,还有【门】,如果说人们建造一扇门的目的,是为了打开它,那么很显然,有的时候则是为了关上它。

在这部电影中【门与锁】,与其说是隐喻,倒不如说它是则寓言,我们很快便会看到,发生在店主身上的遭遇,会再一次发生在丹尼尔身上。本质上店主与锁匠所面对的问题,也都是同样的问题,尽管他们采取着不同的策略,锁匠甚至还做出了让步,但无论【姿势】如何【关上门】,都是无法解决问题的。

更何况,这世上根本就不存在打不开的门,当晚,店铺被洗劫一空,保险公司以正当的理由拒绝索赔,店主法尔哈德一生的积蓄,在一夜间蒸发。此刻,他的愤怒急需找到一个出口,他想到了锁匠。

此时,影片已经过半,一个网状结构逐渐清晰起来,几座孤岛,也会在接下来的几次碰撞中,最终形成一个更加庞大的网络。每个人都置身其中,但是没有人知道下一次碰撞会从哪里开始,又会在哪里结束?

“这是触摸的感觉。”

“什么?”

“穿梭在城市之间,你知道吗?你和人们擦肩而过,邂逅相遇,在洛杉矶,没人触摸你,我们总是躲在冰冷的建筑物后面。我想我们很怀念那种触摸的感觉,我们彼此碰撞,只是为了感觉到彼此的存在。”

看过电影的朋友都知道,接下来就是一系列的控制 “碰撞”,店主也找到了锁匠,就当悲剧即将发生的时候,子弹却被锁匠的女儿,奇迹般地挡下了。电影在这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叙事的戏法”,有必要先认识一下,“意向性”这个概念,所谓“意向”就是意识的指向,至于意向性水平,你可以理解为我们转动它的能力。从具备自我意识的意见算起,进入二级“意向性”水平的时候,我们便掌握了一种叫做 “我知道你不知道” 的游戏,也就是学会了说谎。

水平一共有七阶,不过咱们介绍到这里就够了。咱们来了解这部电影,为咱们做了怎样的安排,发生枪击的时候,观众与店主对于客观现实的解释,都存在同样的假设。即枪可以正常工作,然后子弹却没有发挥作用,这时我们与店主看到的部分,唯一不同的是,我们知道【隐形衣】的存在。同时,我们也知道,锁匠女儿是真的相信隐形衣的存在,她冲上去为父亲挡子弹的时候,我们被感动,也正是因为我们相信隐形衣不可能真的存在。

熬过开头,越看越带感的高分电影

看懂了这段剧情,证明观众至少具备了四阶“意向性”水平,而且故事的编剧,则要再搞一阶。

“我朝一个小女孩开枪了。”

“你说什么?”

“她没事,她是这样的,虽然开枪了,但她却没事,多莉,什么也没发生,她是我的。”

“爸爸,你在说什么?”

“我的天使,我的天使!她来保护我,保护我们,你明白吗?”

剧情进行到这里,我们以店主来看的事实有了进一步差异,情况变成了观众极致即知道的隐形衣的存在,也至少空包弹的存在,而店主则一概不知。然后,店主的叙事是这样的,他开了枪天,天使挡住了子弹,他成了被拯救的对象。“看不到的,便无法生长”,但在通常的情况下,人们只会根据自己愿意看到的部分,来对事物进行判断。

由于这样的原因,电影强加给观众一个上帝的视角,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看到片中不同的人物看到了什么,相信什么以及如何行动。没有理解意向性的能力,我们便无法理解电影的叙事,但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却并不复杂。作为观众,我们会假设,如果店主知道了空包弹的存在,他的叙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结果会是他开了枪,锁匠女儿并没有真的挡住子弹,因此她不是天使,而他则成了罪人。

两种叙事的差异,一眼明了,在这场“我知道,你不知道”的游戏中,店主更像是一个为了躲避惩罚而说谎的孩子。我想每个人大概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虽然自己为某事所困恼,但在外人看来却是毫无意义,有时候我们必须承认,那只是我们自己在骗自己。这正是电影试图在告诉我们的,生活在这种网络中,我们必须接受那些必须接受的,去改变那些有可能改变的,咱们绕了一个大圈子,似乎只是在罗列简单的事实。

事实的确如此,但那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意向性水平可以正常工作,不过你很快就会意识到,咱们正在从一个线性的因果关系中走向复杂。就像接下来咱们将要说到的那样,有人再打破寓言,就像瑞安那样,而有人却在一次次的实现它。黑人警察被枪杀一案,使检察官的处境有了转机,最终在权利与利益的驱使下,负责本案的探员 —— 格拉汉姆,还是做出了妥协。

打劫二人组皮特与安东尼,再次实施抢劫,不过这次,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车主竟是与他们有着相同肤色的导演 —— 卡麦隆。三人纠缠之际,被路边巡警发现,很难说清卡麦隆是出于对妻子的愧疚,或者是对同胞的保护,这次他一反常态,他拿起了枪,下车便与警察对峙。不过,幸运的是,巡警汉森及时出现化解的危机。

“看看我,你丢了我的脸,也丢了你的脸。”

安东尼与卡麦隆分开之后,独自一人坐在公交车上,回忆着当天所发生的一切。他想到了之前肇事逃逸留下的车辆,当他再次来到贼窝的时候,才发现这是一辆用于贩卖人口的黑车。卖家立刻给出了高价,表示有收购意愿,而安东尼却改变了想法。

熬过开头,越看越带感的高分电影

影片接近尾声,我们才知道,原来皮特是探员格拉汉姆的亲弟弟,他与安东尼走散之后,与刑警汉森相遇,随后便发生了悲剧。而为他验尸的,正是店主的女儿—— 多莉。至此,所有连线都已完成,整个网络都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时候伤心的母亲,才说出整部电影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句话。

“我的孩子,我可怜的孩子!”

“妈妈,我保证帮你找出是谁干的这事。”

“我已经知道了,是你干的。我让你去找你弟弟,你说忙,我们对你来说已经无关紧要了?你忙,就去做你的事吧,我签名就可以了。”

“我要留在这里!”

“我只想在这里等我的孩子!”

这位母亲看不到自己生活中灰暗的一面,她过着瘾君子式的生活,却期待着被拯救,她希望儿子早日回家,自己却从未出过家门。可以说,她和店主还有那些投票的选民,其实并不分别,而对于皮特的死,显然我们与她有着不同的结论。在上帝视角的光环下,我们将整个事件的过程尽收眼底,不过前面已经说过了,这是一部刷新世界观的电影,这就意味着咱们需要从那些具体的情境中拉起,并调整至全局去理解,所以问题从来都不是谁杀了谁?而是为什么?

对于接下来的问题,你会发现,意向性只能在有限的因果关系中发挥作用,而你我都心知肚明。即使皮特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他没有做一名劫匪,汉森也和他没有任何的交集,但类似的事件还是会发生,这是为什么?在网络中,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全没有能看到因果的全貌,对于年轻警察汉森所看见、相信的,他的行为,我们谁又能说清,究竟有多少人对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这种计算量放在电影中已经很庞大了,更何况真实的洛杉矶有几百万人,显然我们能看到的部分极其有限,不过这些我们自以为看到的部分,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可控。即使我们有能力去改变任意节点,事物也并不会像我们预期的那样发展,最终我们能得到的,也只是更多的变量而已。因为在这个网状结构中,并不存在线性的因果关系。

无论你做出怎样的尝试,最后你还是会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那个真正意义上的变量,其实正是皮特本人,最后问题又将我们带回到电影的主题,但那些必须接受的和可能改变的,又该如何界定?问题再次回到【我们看到什么,相信什么】的问题上,你发现核心问题了吗?

既然我们是如此的有限,那么这张网又是如何形成的?“她” 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是什么维持着 “她 ”的运转?“她” 又有着怎样的规律?在这座城市的24小时里,有人坠入地狱,有人转身获得救赎,我们又该怎样理解这种同时存在的状态?为什么在人口众多的城市,人们感受到的却是如此的孤独,规模可以一直增长下去吗?

熬过开头,越看越带感的高分电影

对于上面的问题,咱们不能奢望一部电影就能给答案,《撞车》已经给出了不错的线索,还完成了它预告片的使命,这就足够了。问题只会越来越多,不过好消息是,那些必须接受的和那些可能改变的都会逐渐清晰起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