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告诉楚门外面的世界也是假的,为什么楚门还要选择逃离?

2022年第7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办方选择了电影《楚门的世界》作为整个活动的主视觉设计,把影片的最后一幕设计成海报,铺满了整个戛纳。

那么作为一个法国主导的国际电影节,时间又过去了二十多年,为什么又把这部美国好莱坞的电影拿来做主题呢?

对此戛纳官方的解释就能解答这个问题,戛纳官网说: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自译,如有不当还望指正):

彼得·威尔(导演)和安德鲁·尼科尔(编剧)的《楚门的世界》是柏拉图“洞穴寓言”的当代反映,其决定性场景促使观众不仅要体验现实与其再现之间的边界,还要深思操控与宣泄之间虚构的力量。

这段话中“洞穴寓言”指的是柏拉图的一个著名寓言:

寓言讲的是在一个洞穴中,一群囚犯从小就被锁在这里,没有自由。

他们身后有一堵墙,面前有一堵墙,所以这些人只能看到前面墙上的东西,看不到真实世界。

有人会在他们身后的火堆前模拟现实世界的事物经过,也会发出声音。

这些囚犯一辈子看到的都是墙上模糊的投影,所以他们认为这些投影就是“真实世界”。

柏拉图还指出,操控那堆火(既是人造光也是某种理念)和投影的人就是少数艺术家。

柏拉图洞穴寓言示意图

由此可见,电影《楚门的世界》完全就是这个残酷寓言的翻版。

楚门从小就被置于一个柏拉图洞穴般的“投影世界”,除了他自己,他周围的一切都是电视制作人营造出来的“假世界”。

柏拉图的这个寓言还有下文,他说就算有个囚犯侥幸逃跑了,或者被释放了,但因为他已经习惯看那些模糊的投影,即便逃到真正的真实世界,也会不习惯真实世界刺眼的阳光,甚至不认为那就是真实,反而还会回到他已经习惯的洞穴。

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智者的意思)经过多年准备,才能离开洞穴接触真实世界,大多数人只能活在洞穴深处,少数人操控火和投影。

虽然柏拉图这个寓言本来是针对科学真理的世界与人类感知到的世界提出的,但也可以延伸到虚构领域,甚至宣传领域。

影片中的真人秀导演克里斯托夫就扮演了操控投影者的角色,他也代表了上帝、独裁者等象征形象。

他精心为楚门代表的人类设计了一个“伊甸园”,希望他永远活在如柏拉图所说的洞穴里,看到的都是投影的假世界。

因为作为上帝角色的克里斯托夫知道,所谓“外面的世界”和“里面的世界”本质上没有差别,只有范围大小的差别。

你认为你活在“外面的世界”,但其实我们平时真正接触到的世界真的有那么大吗?

网上有种说法,说这个世界是由代码组成的,我们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NPC。

这两年发生的魔幻事件每次都能引发大量围观,就像电影中全世界观众对楚门的围观。

但事情再魔幻,再不可思议,唯独缺少的就是真相。

我们看到的所有事件都仿佛被操控了一般,只能看到有人希望我们看到的,这些人就像克里斯托夫希望楚门看到并感知的那样,达到一种“快乐且无知”的状态。

所以一旦我们要接近真相时,就会像楚门一样,被一双无形的手阻止掐断。

我们和楚门没什么区别,只能看到模拟的“假世界”,根本看不到真实世界。

这些“假世界”存在于电视、新闻、手机、直播、影视作品和统计数字中。

而且全世界的情况都差不多,只有甚者和更甚。

这才是戛纳重提《楚门的世界》的根本原因:虚构的力量让我们宣泄,还对我们进行操控。

所以《楚门的世界》这个想法不仅具有超前性,也具有永恒的现实性,因为我们现在就生活在一个类似“楚门的世界”

当然,优秀的电影之所以优秀,还是应该唤起我们内心的一些力量,所以《楚门的世界》结尾没有安排一个悲观的结局,而是让楚门大胆地走了出去。

因为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在不断突破束缚中发展。

上帝给亚当夏娃建了伊甸园,但人类却还要突破禁忌;教会说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保守的人说地球是平的,但还是有天文学家、探险家突破这些边界,人类才得以向前发展。

这也是影片最后安排楚门那段航海桥段的象征,就像当年那些推动人类发展的航海殖民者。

即便在更大的世界范围内还是虚假的,人作为人,还是要不断突破虚幻的投影,走向更大范围的真实世界。

《楚门的世界》最后楚门驾船戳破世界尽头那一幕,就像英国作家C·S·刘易斯在“纳尼亚传奇系列”《黎明踏浪号》结尾写的那样:

一艘船航行到“已知”世界的尽头并遇到了天空——蓝色的墙壁,有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

楚门的逃离,是人类的本性。

-END-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