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社交平台账号晒出自己的《释放证明书》称“我不会接受别人对我的施舍……重获新生……希望大家关注我”,得到不少网友支持。但很快,有网友曝光其所犯罪行是强迫卖淫罪,引发众怒。
当前,社交平台中存在不少类似博主,他们自称刑满释放人员,利用直播和短视频方式打造“浪子回头”“励志网红”人设,大肆渲染自己的犯罪经历、狱中生活,以此来博眼球、赚流量。部分博主还以刑满释放为标签,大搞直播带货。其观众中有一部分是出于猎奇、窥探心理,监狱生活的“神秘感”让他们觉得新奇。另外,在刑满释放人员的直播间还存在一种独特现象,其观众中有不少服刑人员家属,与主播进行互动并打赏。
社会不应歧视刑满释放人员,法律也从未禁止这一群体从事直播相关行业,但以“刑满释放”为流量密码去贩卖情绪、满足观众猎奇心理并换取经济利益的做法,有挑战公序良俗和社会正义的嫌疑。在涉及刑满释放人员过往经历的内容中,不仅会传递扭曲的价值观,还可能造成犯罪行为和犯罪手段的传播。
更何况,一些所谓的“励志网红”并没有真正刑满释放的经历,其入狱过往、所犯罪行都是凭空捏造,只要能赚取流量,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毫无底线。随着直播平台的愈发火爆,不少直播和短视频开始异化变味,虽然几经整治,但无聊化、庸俗化、突破道德与法律界限的现象屡见不鲜,“内容越奇葩关注度就越高”在行业内有很大的共识度,刺激各路主播挖空心思、损招迭出。2022年央视“3·15”晚会上就曝光了男运营冒充女主播诱导粉丝打赏、主播与货主上演“双簧”杀价、直播间售假等直播乱象。
在行业向前的情况下,网络直播平台管理责任不到位、商业营销行为不规范、偷逃缴纳税款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对此,各大社交平台应主动担负起主体责任,进一步对各种无下限炒作的账号从严打击。另外,在多元化娱乐背景熏陶下,观众也应坚持应有的价值判断,不要迷失自我,更不要为了刷存在感而为低俗内容打赏,在过度娱乐的氛围中成为被割的韭菜。
(评论员 金芮宏)